释迦牟尼佛与净饭王(释迦牟尼与吃货鸽子王)

在约公元251年,即东吴太元元年,康僧会大和尚翻译了一部《六度集经》,其中记载了一个吃货鸽子王的故事。

释迦牟尼前世的时候是一只鸽子王,它率领五百部属,在国王的御花园觅食。一不小心被发现了,国王下令张网捕捉,一只也不能跑了。它们被关在笼子当中,被喂有粳米和肥肉,以备让御厨做成美味佳肴。鸽王肠子都悔青了,它对大家说到,“我们因为贪吃,才落到这个下场,就好比饥渴之人得到了毒酒。”于是,它决定绝食,肥硕的躯体慢慢变得干瘪如柴,恰好能够从笼眼中钻出来。临走之前,它又反复叮嘱还没出来的下属,“你们不要贪吃的话,就可以像我这样获得自由了!”可想而知,那些管不住嘴巴的鸽子自然是越来越肥,最终将被送上砧板(《鸽王本生》,载《大正藏》第3册34页)

释迦牟尼佛与净饭王(释迦牟尼与吃货鸽子王)(1)

▲甘肃永靖炳灵寺169窟释迦苦行像(作者拍摄)

对于这个疑问,必须换一种思路,没必要纠结于具体行为实践。在上述故事中,释迦摩尼主张不贪吃,但绝非不吃,他主要是以吃货鸽子王为譬喻,方便教化信众而已。鸽王及其部属因贪吃而堕入罗网,其脱离陷阱也是因为拒绝贪吃,这恰好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背后本意则是对贪欲的否定。贪欲,乃“贪、嗔、痴”三毒之首,人类诸多罪恶莫不始发于此。贪吃只是贪欲中最为普遍而基础的一种,故克服口腹之欲往往成为修行过程中战胜贪欲的第一步,佛教主张“过午不食”的本意也在于此。

吃东西,本不是一件罪恶的事情,释迦牟尼从不反对,其在乎的是不贪吃。食无求饱,能通过简单食物,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即可,若一味讲究鸡鸭鱼肉,不仅容易助长贪欲之心,更有违慈悲理念!即便从科学角度而言,正所谓“病从口入”,长期摄入高蛋白的肉制品,也容易引发肥胖、高血脂等诸多疾病,因而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就记载到,古印度人生病之后往往先饿两天,通常会不治而愈。这种疗法在中医也有采用,旨在清肠胃、排余毒罢了!

所以说,要修佛法,得从拒绝变成吃货做起!

释迦牟尼佛与净饭王(释迦牟尼与吃货鸽子王)(2)

▲嘉峪关新城一号魏晋墓出土“烤肉煮肉”壁画砖(甘肃省博物馆藏,作者拍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