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处于可怕的孩子)

教你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处于可怕的孩子)(1)

整理了黄豆妈对于2岁-3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面临的问题的解答,比如孩子吃饭不好好吃,穿衣服不配合,到处扔东西,喜欢光着脚丫,不穿鞋子等问题妈妈应如何处理?分享给处于"可怕的两岁"这个阶段所有的父母们,感谢黄豆妈无私的分享奉献。献给所有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有效引导孩子的父母们,希望大家可以从文中获益。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萌发,也就是剪心理脐带的一个过程。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她非常强调“我”的这个概念,也就是她非常想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它的能力有多大。

大人需要开始和孩子“立规矩”,明确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执行中当孩子的“我”受到了约束时,如果父母强制执行,孩子当然会反抗,但孩子反抗不过大人,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就要考虑这个“规矩”合不合理。

如果我们强行的去控制,就比如说他不愿意穿那个鞋子,你打了它一顿,最后他把鞋子给穿上。说明只是用你的力量去压迫了他,所以它是属于服从的那一方,并不是他会认同你穿鞋子是对的这件事情,这样的她下次还是不会愿意穿鞋。

比如吃饭,孩子不吃饭,妈妈觉得孩子“没吃饱”,是我们主观认识,吃饭是人的本能,也就是说孩子如果不愿意吃饭,说明他不饿。如果大人对孩子说:“你不吃饭就要等到下一顿才能吃饭”。那不是警告孩子,孩子体会不到后果,用这样提问:“你确定不吃饭吗?如果不想吃饭,我们只能等到中午的时间才能吃饭。

因为只有吃了饭才可以吃零食,你没吃饭待会儿是没有零食吃的(列举孩子喜欢吃的东西)。"等到孩子中途饿了,要吃东西就提醒孩子,“还记得我们刚刚约定好的吗,我们说了要吃饭才能吃零食,所以你现在要等待,看起来你确实是很饿,但是我们还是要等到中午才能吃饭。"这个就是让孩子知道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吃饭)需要自己去承担责任(不吃饭的后果),所以这是一个需要坚持的过程,过程中我们不要对孩子有情绪。

在这段时间内不给孩子任何食物的,当他跟你说我饿了,我要吃东西,那么这个时候就比如说有的大人会说,我开始都叫你吃饭了,你自己不吃饭,这是我们用情绪跟孩子对抗,因为情绪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所以我们需要一直强调这个规则就可以。

有些人觉得饭都不给吃孩子吃,家长是否太残忍,在成人的视角来看这就是惩罚,试想一下,我们有的时候一天不吃饭,看到饭时会用“饥不择食”来形容,对于孩子来说,饮食环境复杂,孩子吃的更精细,多数时候营养过剩,出现积食。所以从早饭8点-12点就是一个等待的过程,让孩子感受饥饱,有了切身的感受,吃饭的意义才能体会。

比如说丢东西,当孩子把玩具到处丢的时候,他是很享受这个丢的过程,因为她觉得很快乐,但有些东西是不可以乱丢的,在家里,孩子丢了以后,我们就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说宝贝,你看东西丢得乱七八糟,你现在可以跟妈妈一起来把家里收拾好吗,于是家长去示范,跟他一起把玩具捡起来,可能第一次以后,孩子还是会丢,第二次以后也还是会丢,但是如果你每一次都在坚持,就是他每丢一次,都是在我们共同的协助下,把这个玩具捡起来,他就知道原来玩具丢了是要捡起来的,这个习惯的养成的话,可能需要你很多次的这种引导。然后慢慢的孩子就知道原来玩具是要回到玩具箱里面去的,所以这是我们跟孩子一起坚持的一个过程。不是说我玩具丢了以后我根本就不用管,最终还是妈妈或奶奶来收拾,这个是不对。“不可以乱扔东西”这是规矩,用行为后果法解释就是:“丢的东西他自己要捡回来,而且大人要以身示范如何做。”

有时候孩子很生气的时候扔东西,这个时候孩子的生气,是用扔东西来宣泄自己情绪,我们就要告诉他,这个是不可以扔了,因为扔下去就会碎掉,但是我们可以扔枕头或是布偶,因为这样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不破坏物体。

所以立规矩的原则:不伤害他人,不破坏物体,不伤害自己。丢东西的规矩是:那个不可以丢,但是可以丢这个。丢了的东西要以身示范捡回去,收拾好,这才能让孩子有责任意识。

因为我们跟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跟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所有的教育都是以关系为延续的,如果我们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不够亲密的,没有建立起这种信任的关系,单靠父母的控制是很难长久的,你可能控制得了孩子小的时候。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没办法去用"控制"来教育孩子的,所以只有亲子关系稳定才能让孩子理解并愿意听父母的声音,逐渐成长,跟他沟通,很多道理他才会听得进去。如果没有良好的关系,父母讲再多的道理也是没用的。

平时多和孩子玩情景互动的游戏,比如:不开心,生气,难过,越夸张,孩子对对应词汇的理解越深刻,把生气和表情联系,和语言联系,和行为联系,这样孩子的情绪能够得到表达,我们也知道他的想法,沟通也更容易。

养育一个孩子,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的过度呵护,怕孩子吃不好,穿不暖,口渴,其实这些都是人的本能,干预过多,孩子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就会越弱。

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要想着用自己的认知去控制孩子,而是通过"立规矩"来引导孩子,前提是"爱的连接",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需要对孩子做到接纳和尊重,可以坚定而温柔地重复和孩子订下的规矩。

谈谈我家小妞,关于看电视,有时候因为工作原因或是要做饭,没人照顾孩子时就会让让她看一下电视,刚开始给她看小猪佩奇、花园宝宝,但是每次孩子都是没完没了的看,我通过和孩子制定规矩就是每次只能看一集或两集,时间到了我就把电视关掉,刚开始时孩子大哭大闹在地板上翻滚不停。孩子刚生气的时候他拒绝我的靠近,我会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她:"你答应妈妈只看一集,时间到了,所以我们不能再看。妈妈知道你还想看,我们明天可以再看一集。”就这样不断地强化,现在小妞基本上在关电视后不会大哭大闹,能守规矩。

对于玩具,为了保持新鲜感,我会分类收拾好藏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给她玩下,保持孩子对玩具的兴趣。拿出来的玩具放在袋子里面,刚开始也是给她示范,告诉她地板上可能会有小虫,晚上睡觉前告诉她需要把玩具收到袋子里,我喜欢用选择的问答方式:"宝宝,你需要妈妈帮你一起把玩具收到袋子里吗?还是你自己来?"这个时候的孩子都是"自我意识"强,小妞说最多的是:"我自己来,不要妈妈帮忙。"这段时间每晚睡前都会自觉把玩具收纳好。

2岁半左右小妞最喜欢自己穿鞋,穿裤子,我都允许她慢慢来,穿不好她着急需要我才帮她。所以在需要穿裤子或鞋子我都会问她:"你是自己穿还是妈妈帮你穿?"很多时候她选择自己穿,白天也是自己穿小内裤,有时一天尿几条裤子和内裤,有时一天一件裤都没有尿,自己主动到尿盆里尿。拉粑粑就是很早就非常自觉,拉的时候通常会让妈妈走远点,因为很臭,拉完她也尝试过自己擦屁股。孩子的"自我"的意识非常强烈,她需要我们的接纳,在安全范围之内允许她多给机会她尝试任何她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会变得乐干,也懂得表达感谢,在帮忙的时候孩子都能很好表达:"谢谢或不客气。"

对于光脚Y,小妞也一样很喜欢,但是我给她定的规矩:"床上可以光脚,下床必须穿鞋子或袜子。"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原则来制定规距,只要妈妈能坚持,孩子体会到后果,我想习惯会越来越好。

对于丢东西,孩子一丢特别开心,跟我来个捉迷藏,我偶尔让她捡下,但是也经常帮他捡,态度不够坚定,有时嘻哈哈,导致孩子的习惯一直没改,这里需要自我检讨一下。

吃饭的问题我需要重新学着立规矩,孩子的饮食习惯不好,所以吃的方面不要和孩子较劲,控制自己怕孩子饿的心理,通过立规矩尽量让孩子学会体会自然后果。

孩子的自我意识的萌发,也是孩子走向独立的第一步,孩子开始有自己的"小心思",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要允许孩子表达,允许她按自己的节奏做任何事情。

孩子需要父母的无条件接纳,平时立任何规距都需要提前告知孩子,孩子因为承受后果而伤心发脾气我们也要做到允许和接纳他的坏情绪,给她需要的拥抱和安慰,让她感受到妈妈的爱,这样的她才有力量去面对失败,慢慢改正自己的行为。

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有时候一生都在发展,这是他们在追寻自我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反复体验,归属感让孩子知道不管做错与否,妈妈是爱我的,我是安全的,孩子的内心充满力量。

反复的练习,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不断强化中明白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一个有用的人,那么孩子才能慢慢走向独立,建立有效规距,因为规距会让孩子明白,规距不是我一个人必须遵守,父母也要遵守,规距不是针对我。

可以告诉孩子:为什么过马路必须走斑马线,为什么要等绿灯亮了才可以过马路,因为只有绿灯亮了,司机才知道要停车。所以这个规矩必须大家去守护,谁闯红灯都会导致发生事故,让生命在危险之中。

所以为什么毎个人都要守规矩,因为这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别人最好的方式。吃饭让你身体健康,免受疾病困扰,如果身体不好生病了就要吃药,打针,没有小朋友喜欢这些。通过和孩子的交流,让他慢慢明白父母为什么要和他立规矩。

有时候为什么大孩子明知道行为不对却要犯错误,因为他要得到归属感,需要知道自己的环境是否安全,妈妈对我是无条件的爱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的接纳很重要,不管对错好坏,我们要接纳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不论我做什么,做得多糟糕,妈妈都会爱我,都会接纳我。

当他获得这种归属感(安全感),才能真正能走进寻找自我价值中,妈妈的鼓励,欣赏,都让孩子反复体验到我可以做得这么好,我对妈妈来说是一个有用的人。那么孩子自然会变得更加"守规矩"。

这就是我觉得"爱"和"规矩"不冲突的原因之一。因为我爱你,所以我要教你守规矩。规距不是控制你,是保护你的身体,让你免受伤害。生活中有很多规矩需要我们的遵守,都需要每一个人去遵守。所以对于规矩父母必须先认可,自己可以做到,并且是一个守信用的人,那么孩子慢慢也会体会和愿意去遵守。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