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杜甫最后怎么想的(再读语文课本石壕吏)

杜甫的《石壕吏》一直都出现在高中教材当中。作为杜甫“三吏三别”中最著名的唐诗,《石壕吏》是最能代表杜甫揭露那个社会黑暗的作品。

这首唐诗从“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开始说起,记录了石壕吏和一对老翁老妇争执的过程。从老妇的口中我们知道,她的三个儿子有两个已经在战场战死,而如今石壕吏还要来抓老翁充实唐军。

同时,还有一句“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更进一步说明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有多么凄惨。家里边的男丁几乎都当了炮灰,仅仅留下一个孩子,但是整个家庭也是贫苦得无法再生活下去。

石壕吏杜甫最后怎么想的(再读语文课本石壕吏)(1)

​老妇人和石壕吏说这一切的时候,老翁翻越墙头赶紧逃走。为了应付石壕吏,老婆婆甚至毛遂自荐,“老妪力虽衰,请从立业归。急应河阳意,犹得备晨炊。”

1、石壕吏连老人都不放过,为什么不抓当年只有47岁的杜甫呢?

其实答案非常明显就在于杜甫的身份特殊。他是什么身份呢?在他的诗歌当中曾经有过体现。杜甫“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这是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坦白交代。杜甫祖父杜审言死后加赠官职从五品上,正好对应唐人免除兵役的最低标准。

所以,当年杜甫是完全可以不用跟着石壕吏走的。

石壕吏杜甫最后怎么想的(再读语文课本石壕吏)(2)

​2、杜甫如何证明自己不必服兵役?

不过却又来了一个问题,杜甫如何证明自己不必服兵役?那个年代又没有身份证什么的,可以上网查,“石壕吏”凭什么相信你就不是一个逃避税负逃避兵役的流民?

关键是,杜甫还真的有身份证,而且随身携带。不过这个身份证不叫身份证,而是叫告身。所谓告身,就是官员的身份证和任命状。其时,杜甫任华州司功参军,官居从八品,正在从洛阳探访亲故返回华州的途中。

所以杜甫身份是比较特殊的,在当时已经是有特权的阶层。

但是同时我们的心中也不免唏嘘。杜甫这样的人不纳税、还属于特权阶层的人生活尚且如此贫苦,那么一般的百姓岂不是生活得更为凄惨?

石壕吏杜甫最后怎么想的(再读语文课本石壕吏)(3)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石壕吏》之前已经是写出了最真实的现实,表达出了对普通老百姓的同情之心。

3、杜甫的同情心在哪里?

由此又来了一个问题:杜甫既然如此爱民,为何不能帮他们说句话?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思考过,最佳的答案,只能说是杜甫的心中也是矛盾的。他非常清楚当时的天下大势,唐军要想取得安史之乱的胜利,就必须马上补充军队。而补充军队就需要这样到处拉人,石壕吏做的就是最基础的工作。

既然如此,他就知道,石壕吏的行为是正当的,是无法阻拦的。因为这不单是他自己奉命行事,而且还关系到大唐王朝的安危,加以阻拦,只能是表达出浅薄的同情心,无任何好处。

石壕吏杜甫最后怎么想的(再读语文课本石壕吏)(4)

​但同时杜甫的心中满怀着同情之心,在知晓老翁逃走也没有“举报”,而是怀着矛盾的内心写下这首唐诗,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在一篇论文当中,评论家甚至认为:杜甫认同石壕吏捉人,这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同时杜甫因为老翁的一家人值得同情,这又是他爱民思想的体现。

但是他这两种思想没有办法取得统一,存在着一种矛盾。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才让杜甫写出了这首让后人读来思绪万千的《石壕吏》。

了解了三个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读懂《石壕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