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夺取益州中谁的功劳最大(曹操为何置之不理)

刘备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一直战战兢兢,他最担心的就是曹操在这个时候偏帮刘璋。但自刘备入川到刘备坐稳益州,经过了3年多的时间。这3年多的时间内,曹操始终没有出手。

曹操到底在忙什么?居然无暇顾及刘备这个生死大敌,以至于刘备坐大,终成气候。

此时的曹操将军事主力集结于淮南,要在此和孙权一决雌雄。

刘备夺取益州中谁的功劳最大(曹操为何置之不理)(1)

曹孙双方在淮南一线对峙,却没有进行较大规模的战役。当雨季快要来临的时候,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的内容大致是说:“雨季来临以后,你就打不过我了,赶快撤军吧。我不是担心你,而是我知道你是一个聪明人,知道该怎么抉择。说实话我巴不得你赶紧死。”

曹操看过信之后,一句话非常著名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

信中提到一件事:雨季就要来了。孙权认为曹操应该在雨季来临前撤军,而曹操并未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南北双方的优劣对比。北方的优势在于骑兵强大;南方的优势在于水军强大。

进入雨季之后,河道和湖泊的水位都会上升。以前干旱的河道会有水,以前有水的河道水位会上升。在这种自然环境中,水军可

以自由行进的范围会增大,机动性也会增强。而进入雨季之后,骑兵的机动性会受到严重的限制。此消彼长之下,北方即使军力强盛,也很难有所作为。

刘备夺取益州中谁的功劳最大(曹操为何置之不理)(2)

需要说明的是:曹孙之间的战争,主要是围绕着合肥在进行。

为什么要围绕合肥进行战争?因为合肥对于南北双方而言都是战略要地。只要占据合肥,就能拥有对另一方的战略主动性。

曹操需要占据合肥,确保自己南线的安全;孙权需要占据合肥,确保自己的主要军事力量不被曹操牵制。

公元213年初的合肥之战,双方以平局收场。但对于淮南的战局,却是寸步不让。公元214年夏季,双方又在淮南集结重兵,战争一触即发。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一句名言:“守江必守淮”。意思是说北方军队一旦进入淮南,江南争权就会遭受严重威胁。

曹操如果想征服孙权,就必须守住淮南;孙权如果想守住江东,就必须把曹操从淮南赶出去。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孙权获胜,江东夺取了皖城。

在皖城失守之后,曹操一度计划收复皖城,但最终并未行动。

刘备夺取益州中谁的功劳最大(曹操为何置之不理)(3)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点莫名其妙:虽然曹操和孙权两次开战,但也不至于抽不出手来对付刘备。到底还有什么事情拖住了曹操的步伐呢?

答案在许昌,曹操在为篡位做准备。

第一次曹孙战争结束后,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把冀州属下的十个郡作为他的封地。曹操继续担任丞相,兼任冀州牧,权势获得了空前的提升。

对于曹操而言,封公本身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十个郡的封地,却是太过惊世骇俗了。

整个荆州只有七个郡,整个扬州只有六个郡,整个益州只有八个郡。换句话说,孙权集团或刘备集团的全部地盘,和曹操一个人的封地差不多。

三四年前,曹操还在《述志令》中表示:“我的封地共有四个县,享有收取三万户百姓租税的权利,实在是太多了!”没过几年,四个县变成十个郡,现在曹操不喊多了。

东汉一直是十三个州,而冀州作为十三州之一,原本只有九个郡。但在公元213年,曹操取消了十三州的行政划分,根据《禹贡》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分别是兖、豫、青、徐、荆、扬、雍、益(梁)、冀,取消了幽、并、司、交这四州的建制。

刘备夺取益州中谁的功劳最大(曹操为何置之不理)(4)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可以冀州变大,曹操作为冀州牧,可以名正言顺地做更多的事。事实也是如此,四州的河东、河内、冯翊和扶风被划入冀州,幽州和并州也被划入冀州。公元213年之后的冀州有多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在“超大冀州”的规划之下,曹氏家族的篡位基础已经足够夯实,想要更进一步也不是什么妄言。此时的曹操,既是东汉集团的总经理,又是东汉集团冀州分公司的总经理,更是新成成立的大魏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在这种背景下,东汉集团的各种资源,自然会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向大魏集团流动。虽然在名义上,大魏集团受东汉集团领导。

曹操如果在封公前突然病逝,曹丕能继承曹操的全部权力吗?估计是不能的。因为冀州牧和丞相之类的位置,从理论上来说并不是世袭的。而且当时的众多大佬,从理论上来说都是曹操的同事,他们与曹操之间并没有臣属的关系。曹操如果突然死了,曹丕拿什么凌驾于他们之上呢?

但在曹操封公之后,一切就不同了。

首先,魏公是世袭;其次,魏国的封地太大(冀州十个郡);最后,魏国有一套独立的领导班子,也能世袭。

如果曹操在封公后突然病逝,曹丕也能承袭魏公的爵位,继而接管冀州十个郡的封地,再接管魏国的整套领导班子。而后来的曹操又封王,巩固了曹氏家族的地位。

刘备夺取益州中谁的功劳最大(曹操为何置之不理)(5)

对于曹操封公又封王的事,荀彧一直极力反对。很多人说这是因为荀彧忠于汉朝,看破了曹操试图篡位的野心。

这种说法仅仅是流于表面,内中更深地缘由还在于豪门士族对于曹操的恐惧。荀彧作为豪门士族的代表人物,绝不希望曹操日益凌驾于豪门士族之上。

如果汉献帝高高在上,豪门士族与曹操就是平等的同事关系。这也意味着豪门士族与曹操之间,并不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

如果曹操当了皇帝,豪门士族再见到曹操,就必须磕头行礼。见到曹操的儿子,也必须磕头行礼。而曹操在拥有强大实力的基础上,又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肯定会不断地加强中央集权。届时,豪门贵族的势力的既得利益又该如何保障呢?

正因如此,荀彧才会如此积极地反对曹操恢复九州旧制、封公和封王。曹操也因为这个原因,把荀彧逼死了。

曹操在封公之后,立刻开始任命自己的臣属,我们来看看都有谁。

冬季,十一月,魏国开始设置尚书、侍中和六卿等官职。任命荀攸为尚书令,凉茂为尚书仆射,毛砎、崔琰、常林、徐奕、何夔为尚书,王粲、杜袭、卫觊、和洽为侍中,钟繇为大理,王修为大司农,袁涣为郎中令,并代理御史大夫事务,陈群为御史中丞。

此时的曹操势力惊人,上述诸人,名义上已经不是汉臣,而是魏臣。当然,部分官员(毛砎和崔琰等)依然希望能够和曹操分庭抗礼,于是都遭受了曹操的打击。

经过一系列整顿,曹魏代汉只是时间问题了。

刘备夺取益州中谁的功劳最大(曹操为何置之不理)(6)

刘备可以安心地兼并益州,就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曹操一直在为篡位做准备。

也许有人会说,曹操缺乏大志向。竟然因为这样的原因,影响了统一天下的事业。

可大家也需要明白一点,如果曹操再不巩固自己在大汉帝国的权力,结果会怎样呢?

曹操自然有机会打破刘备的全盘计划,甚至还有可能兼并益州。但如果曹操突然遭遇不测,他这一番作为,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呢?

公元213年,曹操已经58岁了。按照当时的年龄划分,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人了。

再开疆拓土和巩固现有成绩的选择中,曹操选择了后者。

之所以要打孙权,是因为一旦孙权占据合肥和淮南,会威胁到北方的统治。而刘备虽然拿下了益州,却没有控制汉中,对于曹操暂时没有大威胁。

于是,刘备就这样在无干扰的环境中惊险拿下益州,三足鼎立之势已成。

刘备夺取益州中谁的功劳最大(曹操为何置之不理)(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