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伦苏木城遗址在什么地方 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

敖伦苏木城遗址在什么地方 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1)

敖伦苏木古城遗址

这里是成吉思汗纵骑横跨欧亚大陆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汪古部首领世居之地;

这里是元代草原上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第一大城市;

这里是明代土默特部阿勒坦汗的避暑夏宫;

这里是“草原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站点;

这里是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

◎草原丝绸之路

敖伦苏木城遗址在什么地方 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2)

草原丝绸之路示意图

早在公元前一千年的时候,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草原丝绸之路就已经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往来迁徙的大通道出现在由黄河中游出发,经鄂尔多斯、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最终到达欧洲腹地的茫茫草原上。

据说,世界历史上几次民族大迁徙的浪潮,如雅利安人东迁、匈奴、嚈哒(yàn dā)人等向西迁徙,都发生在这条路上。只是因为这里距离几大文明中心较为遥远,部落民族错综复杂而又少有文字记载,一直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几近遗忘。

直到蒙古帝国崛起后,草原丝绸之路才再度繁荣起来。从地图上看,它的东面是一个环状,包括元大都(今北京)、元上都(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乌兰察布集宁路古城、丰州古城(今呼和浩特东郊白塔村)、敖伦苏木古城、额济纳旗、北至哈拉和林,经克鲁伦河流域再回到元上都。

而从这个环西北端的哈拉和林向西画出一条近乎直线的道路,经阿尔泰山脉、鄂尔齐斯河流域、向西经乌拉尔河、再经大高加索山脉通往黑海、爱琴海抵达欧洲腹地。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就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站点。

◎敖伦苏木城(赵王城)

敖伦苏木城遗址在什么地方 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3)

敖伦苏木城遗址(局部)

敖伦苏木城(赵王城)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建于元泰定元年(1323年)。它北靠起伏的黑山缓坡,南临艾不盖河(黑水河),地处河水北岸的冲积平原上。

“敖伦苏木”,也译作“阿伦斯木”,是蒙古语,意思为“许多庙宇”。据文献记载,这座城在元代不仅有金碧辉煌的宫殿,还有风格各异的景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孔庙等寺院。

敖伦苏木城也被称作“赵王城”。“赵王”是元朝廷赐予当时居住在此地的汪古部首领的封号,自汪古部首领术忽难受封“赵王”起直至元末,7代汪古部首领皆居住于此。

因为敖伦苏木城座落在艾不盖河北岸,艾不盖河又名黑水河,所以敖伦苏木城当时被称为“黑水新城”。

敖伦苏木城遗址在什么地方 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4)

敖伦苏木城地图

敖伦苏木城是沟通西北蒙古高原和内地之间的要冲,道路四通八达,当年丰州城(今呼和浩特东郊白塔古城)穿越大青山到岭北行省哈拉和林(蒙古国乌兰巴托)的重要“驿站”,所以这里也被称为“黑水新驿”。

元朝时期,敖伦苏木城是德宁路所在地,是汪古部首领的世居之地,也是元代汪古部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是元上都以外草原上第二大的城市。

敖伦苏木城是草原丝路上的重要节点,是各民族、文化、宗教汇集、融合、传播中心,城内流行的语言竟达六种之多。

敖伦苏木城是一个崇尚文化之地,赵王阔里吉思曾在他的私第修筑万卷堂,有一个叫汪惟正的藏书达两万卷。

然而,敖伦苏木这座塞外名城最终还是毁于战火,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

据《元史》、《蒙古秘史》等记载,唐朝时期,生活在今天新疆地区的一支突厥部落向东迁徙,在大青山以北的草原上游牧栖息,水草丰美的艾不盖河流域,自然成为其重要据点。

敖伦苏木城遗址在什么地方 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5)

宋金时期政权势力分布图

他们自称是沙陀李克用的后人,元代的史书将这支游牧部族称为“汪古惕”、“雍古”、“王孤”、“翁衮”(蒙古语意为“神”),汉人称之为“白鞑靼”,后世则称之为“汪古部”。

宋辽时期,该部落先后归附于辽国和金国,替他们守卫着西部边疆。

12世纪,漠北蒙古兴起,并日渐强盛。金朝为防御蒙古骑兵,耗费无数人力财力,历时数十年修筑界壕(金界壕)。作为金朝的臣属,汪古部的重要职责就是扼守“净州之北,出天山外”的一段界壕。

1204年,汪古部归附蒙古,并帮助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完成统一蒙古各部大业,从此汪古部首领与成吉思汗结为“安达”(也记作安答,结义兄弟、义结金兰的意思),汪古部成为蒙古族中的一支。

之后汪古部众跟随蒙古大军四处征伐,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其投下城镇(“投下”与辽代的“头下”含义相近,可以理解为“直属”、“私有”等意)遍布阴山南北。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集宁、四子王旗、达茂旗,都有发现了他的城镇遗址。

因为汪古部在成吉思汗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从那时起成吉思汗就定下了黄金家族与汪古部的“世代为友、世代通婚”的规矩。成吉思汗的三女儿阿拉海别吉嫁给汪古部首领为妻。这位三公主是一位典型的“女强人”公主,受封为“监国公主”。成吉思汗出征中亚时,她留守蒙古本部,主持“军国大政”,“凡征伐斩杀,皆自己出”。

敖伦苏木城遗址在什么地方 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6)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华筝公主原型就是三公主阿拉海别吉(图为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剧照)

【1974年在武川县征集到一方铜印,印近四方形,印文为阳刻篆体九叠文,三行十四字,初步辨识为“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印的正中有畏兀儿蒙文两行,经考证与汉文印文相印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部门鉴定此印确为元代“监国公主”阿拉海别吉的铜印。】

整个元朝时期,汪古部首领世代封王,曾受封为北平王、高唐王、鄃王。元至大二年(1309年)汪古部首领术忽难受封为“赵王”,之后先后共有八位汪古部首领受封“赵王”,而且还追封了六位“赵王”。

敖伦苏木是赵王所建的新城,元代汪古部首领世代定居这里,因此敖伦苏木也称为赵王城。

“世代通婚”也在黄金家族与汪古部持续着,整个蒙古帝国和元朝前后共有16位公主嫁到汪古部,她们大多生活在敖伦苏木古城,所以敖伦苏木古城也可以算得上是“驸马城”。

敖伦苏木城遗址在什么地方 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7)

敖伦苏木古城遗址

关于敖伦苏木古城,目前考据,最早见于文献的是元人王恽《秋涧集》(至元十九年,1282年)所记:“窃见毎岁北边于新城、沙井、靖州三仓和籴粮储”。“沙井”,又作“砂井”,即砂井总管府;“靖州”,又作“静州”“净州”,即净州路;“新城”即应指汪古部在黑水边修筑的“黑水新城”。

元大德九年(1305年) “以黑水新城为靖安路”;

元延祐五年(1318年) “改静安路为德宁路,静安县为德宁县” ;

元至顺二年(1331年) “赵王不鲁纳食邑沙、净、德宁等处蒙古部民万六千余户饥”,至此,德宁路再未更名,直至元亡。

元末明初(1357年),红巾军一度占领云内州(今包头东部),汪古部的灭里部落响应红巾军,起兵造反,攻打赵王府,赵王八都帖木儿逃跑。

此后不久,元朝灭亡,赵王世家在汪古部的统治也宣告结束。

这座古城最兴旺的时期是元代。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汪古部有一万军队,推算人口应该超过五千户。到了元文宗(1328年)时,汪古部有百姓五万零四百口。

在当时汪古部统辖的固阳、达茂旗、四子王旗的元代村落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铁制农具、铧、耧、锄、铡刀等,铜制日用家具也很普遍。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很发达,可以烧砖、制陶器,甚至还有冶炼钢铁的手工作坊。商业以皮毛、牲畜、肉食及土特产为大宗,输入的有大批茶、瓷器、丝绸、盐。在遗址中还发现了大批汉、唐、宋、金、元时期的货币,说明了这里的繁荣程度。

明代中期,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并新建了藏传佛教寺院和避暑的“夏宫”。

敖伦苏木城遗址在什么地方 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8)

阿拉坦汗雕像(呼和浩特玉泉区)

明朝崇祯年间(1628年),察哈尔部的林丹罕与土默特、喀尔喀、阿忒苏等部在赵王城展开激战,历史上称“黑水城之战”。

敖伦苏木这座塞外名城的繁华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最终还是毁于战火,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座草原丝绸之路上的繁华城市慢慢褪去了颜色,在风雨的侵蚀中变成了残垣断壁,默默地见证着昔日的辉煌。

◎古城遗址

敖伦苏木城遗址在什么地方 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9)

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平面图

敖伦苏木古城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茫茫草原上,远远地就能看到古城残垣断壁的高大建筑物的废墟,周围土地曾被开发的痕迹清晰可辨,遗址周围古墓甚多。

敖伦苏木古城址的平面呈长方形,坐北向南,方向偏东约40°,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

城中街道宽阔,布局整齐,城内现存院落遗迹17处,建筑台基50余处,遗迹之上和周边散落有十余块景教徒墓顶石、石龟趺、石柱础、角石、石刻、石构件、石臼、石碾轮等。

敖伦苏木城遗址在什么地方 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10)

敖伦苏木古城遗址

城中部偏东南处有一大型院落,内有一处建在3米高台上的建筑遗址,可能就是王府所在,著名的《王傅德风堂碑记》就是在此处发现的。

城内东北角有一处长方形夯土台基,外侧包砖,台基南北长约25.4米,南北宽约13.6米,南侧建有台阶,推测可能为罗马教堂遗址,其上曾发现有带十字架的石刻。

明清以来,周边皆从城址获取建筑材料,从而导致古城内部建筑遗迹遭到破坏。

虽然城市内只剩下一个个无法言语的土堆和成片的瓦砾,但四周的城墙仍有部分巍然挺立,见证着曾经的辉煌。

敖伦苏木城遗址在什么地方 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11)

敖伦苏木城遗址

敖伦苏木城墙用暗红色土分层夯筑,夯层厚15~19厘米。北墙长975米,南墙长955米,东墙长568米,西墙长586米。西墙保存相对较好,残高约3米,墙基宽约3.6米。剩余三墙为断续的残壁和土垄,城墙四角建有角台。四面墙体相对各开设城门,北门位于北墙偏东处,南门位于南墙偏东处,与北门以街道正对相连,门道宽约7.2米,门外设长方形瓮城,南门外留有部分建筑遗迹。东门位于东墙偏北处,门外设方形瓮城,瓮城内墙南北长约14米,东西宽约11.5米,城门北侧有窑址区和建筑遗迹。西门位于西墙偏北处,与东门以街道正对相连,门外有方形瓮城,瓮城内墙边长约29米,瓮城门直开,西门外有大片关厢地带。

◎文物遗存

敖伦苏木城遗址在什么地方 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12)

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出土的景教墓顶石

除了《王傅德风堂记》碑,敖伦苏木古城遗址还发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

古建筑遗物有石龟(原为碑基),石俑、石碓臼、石磨、墓顶石等。

出土的古钱币有货泉、开元通宝、景德元宝、祥符通宝、皇宋通宝、嘉佑元宝、元丰通宝、熙宁元宝等。

陶瓷制品中釉色晶莹的青花瓷片较多,上有行龙、花草、楼阁等花纹;

还出土了丝绸、麻布、铜器残片、砺石、云纹木饰件、桦树皮器残件等;

此外还有花纹贴面砖、石狮子头、泥塑人物像等各类建筑构件和汉白玉双龙碑额等。

而敖伦苏木古城外北部的缓坡上有墓群分布,研究价值极高,其中就有珍贵的畏吾儿体蒙古文、古叙利亚文墓石铭刻。

敖伦苏木古城发掘的各种遗物大多保存在达茂旗博物馆和包头市博物馆。

敖伦苏木城遗址在什么地方 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13)

牛头鹿角形金步摇(包头博物馆藏)

现藏于包头博物馆的挖掘于敖伦苏木古城的元代景教墓顶石上清晰的文字和花纹;而两件牛头鹿角形金步摇和马头鹿角形金步摇则彰显着草原人民的富足。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中外学者对敖伦苏木古城遗址的考察络绎不绝。让这里名声远播的就是1927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城中发现元代景教遗迹和《王傅德风堂碑记》。

黄文弼指出:“此碑已不全,然残石段字尤可考证蒙古王公世次,其有补于元史者不少。凡碑之在蒙古者,拓本绝少流传,渐至湮没。今幸为予发现,拓而流传之,亦幸事也。”

《王傅德风堂碑记》碑文900余字,是前净州路儒学教授三山林子良奉赵王怀都的“钧旨”撰写的,由王傅都事刘德彰篆额。从碑文内容看,此碑原是由几块碑合在一起,形成一座屏风的式样,放置于一厅堂的中央。碑文有损,个别地方难以辨认。

《王傅德风堂碑记》是近代考古中,少有的蒙古语碑文发现,对于内蒙古地区的考古,乃至北方地区的考古中,都是有效的补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