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1)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2)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3)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4)

2012年—2022年,十年。

十年,沧海一粟;十年,斗转星移。

党的十八大以来,沿着指引的正确方向,全市上下感恩奋进、拼搏赶超,风雨同舟、砥砺前行。

这十年,我们倍感人民领袖的亲切关怀——

2016年、2021年,心系青海各族人民、情注高原大地,两次考察青海、亲临西宁。

牢记嘱托,坚定践行;十年奋进,十年拼搏。

这十年,我们蹚出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元、森林覆盖率由28%提高到36.5%……一座现代美丽幸福之城款款而来。

1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5)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6)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7)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8)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9)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10)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11)

回溯西宁十年发展历程,细细梳理她的成长脉络,最突出的关键词就是:拼搏赶超。

2012年,西宁生产总值627亿元。此后历年,拾级而上。

2015年,西宁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

2021年,西宁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大关。

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目标,一步一个境界。

从627亿元到1500亿元,短短十年,西宁生产总值从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21位上升至第9位,对全省贡献率达到60%。2012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8万元,2021年突破6万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8.1%。

46.28%!西宁经济首位度逐年提高,直至2021年创下历史新高:西宁以GDP占全省比重46.28%,位列全国第三。

这一指标的节节攀升,标志着西宁作为省会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提升。

2021年,西宁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达到60%,增速位居西北省会城市第一,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建设取得开创性局面!

近年来,西宁频频出现在央媒视野中,屡屡刷新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认知。

经济总量过千亿元、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投资落户……站在青藏高原,遥望过去,这十年,不沿边、不靠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开放型经济先天不足的西宁彻底撕掉“偏远落后”的标签,正以一副崭新的面貌进入大家的视野。

2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12)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13)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14)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15)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16)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17)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18)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19)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20)

工业兴,经济兴;工业强,则经济强。

地理位置特殊、基础差、底子薄,作为一名“后起之秀”,西宁对工业有着复杂的情感。

十年前,西宁甘河工业园区附近的居民曾无比沮丧,“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都在甘河,这个地方谁还愿意待?”

然而,纵观这几年西宁的招商,凭借独有的资源优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断释放的改革红利、日益完善的产业配套,已有不少重量级企业接住了西宁抛出的“橄榄枝”。高景、丽豪、阿特斯、天合光能、晶科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落地西宁,成为西宁招商的新标杆。

毫无疑问,目前西宁大企业和大项目数量堪称近年之最,并且这个数量正在持续快速增长当中,曾经的投资洼地,如今已成为兴业热土。

西宁地处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的门户和生态屏障。作为生态脆弱的重点地区,西宁以1%的地理空间承载着青海近50%的人口。在这样一个生态敏感、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没有投资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未来,要围绕产业‘四地’建设,加强项目谋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围绕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今年3月9日,市委主要领导在深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调研一季度经济运行工作时强调。

西宁淘汰一批依赖低电价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后,结合清洁能源和盐湖资源禀赋,重点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等项目,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培育出光伏制造、锂电储能、新型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打开西宁产业发展时间线,总有一些高光时刻让人铭记。

93天,高景点火试产。

79天,建成一座电站。

30天,压覆于丽豪半导体施工现场的涩宁兰管线全部改线。

70天,青海晶科新项目实现了从开工到点火全过程。

这四个数字、四个速度震惊全行业,创造了世界奇迹!

毫无疑问,这四个项目再次刷新了“西宁速度”。

“西宁真心实意把我们当成家人,各级党委政府的干部为我们起早贪黑,令人动容!西宁干部渴望发展的信心再一次坚定了我们来西宁的决心。正因各级党委政府金牌‘店小二’的服务,我们的新项目从开工到点火只用了70天,创造了全球最新速度。”

晶科能源拉晶事业部总经理陈铭这样评价西宁。

数字无言,数据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103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7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西宁市正显露峥嵘。数据显示,十年来,西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5.1%提高到24.7%。

十年来,西宁市累计引进重点工业项目406项,实现省外到位资金2370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000亿元以上。更多“西宁智造”从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21)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22)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23)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24)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25)

雪山之王雪豹来了!鸟中大熊猫黑颈鹤来了!荒漠猫来了!紧接着,“四不像”中华鬣羚也来了!

野生动物的回归,是生态向好的最有力证明。近年来,野生动物成为生态改善的风向标、“代言人”,这一观念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生态环境好不好,鸟类用翅膀来投票,野生动物用脚来丈量,哪里生态好它们就飞向哪里、迁徙到哪里。人口密集的城市出现野生动物,实属让大家开了眼界。

生态环保,国之大者。

被誉为母亲河的湟水河不仅贯穿西宁城,还惠及全省40%的人口。自2018年12月湟水湿地公园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以来,相继实施了湟水河河道综合治理、北川河生态河道建设、宁湖景观改造、海湖湿地海绵化改造等项目,总投资超20亿元,建成了海湖湿地、宁湖湿地和北川河湿地三大片区,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成为青藏高原融生态保护、环境教育、自然体验、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

西宁拿出最大的决心、最硬的手腕、最强的魄力,毅然打响了生态保卫战。

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荒山造林,西宁南北山森林覆盖率由7.2%提高到79%。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世界旅游名城、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

通过多年不懈努力,西宁建成27个精品公园游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认定国家森林乡村36个,创建省级森林城镇4个、省级森林乡村14个、校园绿化66所、重点区域绿化12处,乡镇道路绿化覆盖率达72%以上,村庄林木覆盖率达33.72%……

人与动物和谐共生,澎湃不息!

4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26)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27)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28)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29)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30)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31)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32)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33)

时间倒回。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2020年,西宁3个县区顺利脱贫“摘帽”、330个贫困村退出、6.5万人脱贫,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如何使农民的日子蒸蒸日上?

西宁给出答案:实施“三乡工程”,让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

2021年2月,一场齐心协力、由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三乡工程”在高原古城西宁深入实施,一条以“三乡工程”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探索路径变得愈发清晰。

如今,从城中区总寨镇莫家沟村到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从湟源县东峡乡响河村到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乡村振兴正由点及面,全面开花,取得丰硕成果。

民生无“小事”,件件无“易事”。

十年来,西宁市围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全面实施兜底救助工作,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33.96亿元,有效保障了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真正做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十年来,西宁市全面实施兜底救助工作,推进农村低保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全市城市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每月313元提高到每月703元,农村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每年1865元提高到每年5676元,实现“10连增”。

十年来,西宁建立健全教育资助体系,落实资金38.28亿元,惠及学生437.35万人次;投入149亿元,新改扩建学校443所,新增学位3.5万个,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大班额比例降至2.3%;加快推进教育云平台、智慧校园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小学“班班通”覆盖率达100%。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十年来,西宁市就业专项资金累计支出23.68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1.47万人,各类失业人员实现就业23.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6.7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23.92亿元。

从幼有善育到学有优教,从医有所保到病有良医,从老有颐养到弱有众扶,一幅幅宏大蓝图正在讲述一个个细致入微的西宁故事。

近年来,西宁财政支出80%投向民生领域,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更有厚度。西宁,蝉联两届“最具幸福感城市”,老百姓说:在西宁,幸福很简单!

下一个十年,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

来源:西宁晚报

监制:刘幸海

责编:冯丽晨

编辑:张萍

零几年的西宁(西宁十年)(3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