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方戏全集(听戏河南地方戏闲话)

#地方戏#​#豫剧#​#听戏#​

鲁迅先生有篇文章,在课文里学过,叫《社戏》,写的是和小伙伴一起去赵庄看戏的事。小孩子看戏,很难得去欣赏戏文和唱功;戏曲中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及手眼身法步,“打”应该是最受小孩子的欢迎;再者喜欢的是舞台下小吃玩意儿,及去看戏路途上的玩耍。而对于多数民众来说,四功五法比较晦涩,看不太懂做打及手眼身法步,唱念则成为主要欣赏的方法,戏文和唱功是对某出戏最注重最容易评价的指标。所以,对多数民众来说,是听戏不是看戏。

河南地方戏全集(听戏河南地方戏闲话)(1)

生长在河南农村,自然听戏主要听的是河南地方戏。河南地方戏主要有豫剧、曲剧和越调三大剧种,另有河南坠子、怀梆、二夹弦、大平调、四平调、太康道情等八十余种剧种。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产生于明末清初,有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还有活动在漯河、许昌、周口一带的沙河调。豫剧演唱以旦角为主,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并称五大名旦,再加上桑派桑振君,就成了六大名旦;其中,马金凤被周总理称赞为“洛阳牡丹”。除了旦角,生角和丑角著名演员也很多。生角中,唐派代表人物是唐喜成,是豫剧沙河调的主要演员;刘忠河被誉为豫剧“红脸王”; 牛得草是著名豫剧丑角演员;李斯忠是著名豫剧净角演员,以包公戏为主。曲剧著名演员有、张新芳、周玉珍、马骐、海连池、胡希华等。越调代表人物是申凤梅,被周总理赞为“活诸葛”。

河南地方戏全集(听戏河南地方戏闲话)(2)

小时候听戏,也和鲁迅先生文章里描写的差不多,是看戏为主,看打斗,看丑角的耍宝,最怕演员坐下来唱。记得有一次去别的村看戏,看到一出《寇准背靴》,演寇准的是他们的团长,虽然一只眼睛看不见,但很有功力,下朝时有一段长跑并伴有长吐气的“嘿嘿嘿嘿……”发声,一口气要坚持很长时间,赢得了舞台下民众的叫好和掌声;要知道,露天舞台,淳朴的村民,掌声是很难有的,他们还不习惯在精彩处鼓掌表示致意。之后在背着靴子跟踪柴郡主时,有一段儿抖转乌纱翅,不见头动肩摇,先转一个,再转另一个,然后两个同时转,很吃功夫的。

后来听得多了,名剧听得多了,名家名段听得多了,也才会“听”戏了。有一次村里唱戏,舞台离我家比较远,我给我母亲说,我去戏台下转转,现在唱的是《穆桂英挂帅》,我母亲质疑我怎么知道,我说我听锣鼓点像。到了舞台下一看,果真是这出戏。

河南地方戏全集(听戏河南地方戏闲话)(3)

乡村唱戏,很难请到名家名角,即便请的是名家所在的剧团,也不能请动他们下乡商演,能有他们的弟子出现,已经是很过硬的团队了。而一般肯到村里演出的,多是二三流的剧团,甚至有些和跑江湖的类似。曾经有一年村里逢会,请了个剧团来村里演出,上午到的,下午演完就用砖头瓦块送走了,立即又请了一个好的剧团来。

其实演员们很不容易,搭建的舞台,对风雨的阻挡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冬季冷夏季热,冷也不能多穿,穿多了就影响动作和造型,热也不能少穿,要穿薄棉衣,以防汗水弄坏了戏服。所以出现过演员冬季喝辣椒水,夏季到后台就吃冰棍的场景。最初的舞台还没有扩音器,全靠嗓子喊,两三天下来,有些演员就哑了;后来有了大喇叭,但效果不好,舞台有些角落还是不能很好发声;直到后来有了声效好的扩音设备,乡村舞台效果才算比较理想。

在高中时期,我买了一个收音机,在晚饭时间,常常一只手端着饭碗,一只手端着菜碗拿着馒头,手腕上挂着收音机,听的是戏曲节目,一路走回宿舍,颇有几分回头率——同学们仿若见到一个怪物。到了大学,有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钱,买古典名著买戏曲磁带,成为我除了饮食支出最多的项目了。参加工作后,买了电脑和VCD,戏曲光碟又成为我的购买对象。

我喜欢戏曲,主要是喜欢戏文和伴奏,也就是“听”的部分,对于小时候喜欢的打斗,以及艺术性极强的手眼身法步等表演,我是可有可无的。我喜欢戏曲,更胜于喜欢歌曲,就像我喜欢古典文学更胜于喜欢流行小说一样。歌曲简短,多以抒怀明志之用;戏曲分场幕,甚至可连续成集,多讲述典故传说,彰显人间百态,饱含是非、人性、人生、社会等重大深邃内容,更直接反映现实;当今的是非黑白,在古装剧目中仍能寻踪觅迹。歌曲常常红极一时,而后就昙花一现,被后浪拍在沙滩上了;戏曲则是传唱久远,且历经各代名家的修改,是逐步完善改良的过程,日趋优美。歌曲容易沉醉,戏曲值得回味。

河南地方戏全集(听戏河南地方戏闲话)(4)

同一本戏曲由不同的演员来演绎,效果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演员,在不同的时期,演绎也是不同的。我曾经买过一张碟片,里面有段李斯忠演唱的《司马貌告状》,是“写状纸”那段,很是好听,后来觉得缺了“出京”的一小段,就从网上找了一个比较全的,“出京”连上了“写状纸”,但“写状纸”的戏文和之前的基本一样,加入的念白略有不同,唱的效果感觉和之前的比,却还是之前的版本听着舒服多了。豫东红脸王刘忠河,有段时间嗓子不好,录出来的《打金枝》唱腔效果就差好多。至于传承,一代名家是很难超越的。比如申凤梅演绎的诸葛亮,她的后代真传申小梅,虽然唱的也不错,但熟悉申凤梅唱腔的,还是能听出来不同。常香玉的后代真传小香玉如此,唐喜成的高徒贾廷聚如此,牛得草的高徒金不换也如此。

我听的全场戏不多,对戏曲所听所知的也主要是名家名段,基本上是各戏曲中的精华了,一段一段地听来,酣畅淋漓。曲剧类如海连池的《卷席筒》中“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大老爷你稳坐在察院”,马琪的《寇准背靴》中“下朝来一边走一边长叹”和“手提竹篮把饭送”,张新芳的《陈三两爬堂》中“陈三两迈步上公庭”,王少坤的《三子争父》中“老天呀你为啥不睁眼”,等等。越调主要是申凤梅的诸葛亮系列,《收姜维》中“相当年隐南阳卧龙岗上”“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三支将令往下传”,《诸葛亮吊孝》中“长江水万里长波涛汹涌”“历艰辛保皇叔同把业创”“灵前故友祭忠魂”,《空城计》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以及《李天保吊孝》中“小郎领我把灵祭”,等等。豫剧就更多了,李斯忠的《司马貌告状》中的“司马貌出京好嗟叹”及写状纸那段,包公系列如《下陈州》《铡美案》《包公坐监》等中的名段;牛得草的《七品芝麻官》中“青纱轿里坐着我七品官”;刘忠河的《打金枝》中“有为王坐江山非容易”“有为王金殿上观看仔细”等;唐喜成的《南阳关》中“伍云召我上了马鞍桥”“韩伯父你勒马且莫烦恼”,《三哭殿》中“下位去劝一劝贵妃娘娘”,《血溅乌纱》中“风萧萧马声嘶鸣”“严天民雪夜秉烛审案卷”“见姑娘血泪淌”,等等;李树建的《程婴救孤》中“无情棍打得我皮开肉绽”。常香玉的《花木兰》中“刘大哥你讲话理太偏”“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五世请缨》中“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请”,等等;陈素真的《三上轿》中“崔家女一阵阵我泪如梭”;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中“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对花枪》中“老身家住南阳地”,等等;崔兰田的《铡美案》中“三江水洗不尽我满腹的冤枉”;阎立品的《秦雪梅吊孝》中“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桑振君的《投衙》中“自从公子惹下了祸”。现代戏中,任宏恩的《我爱我爹》中“自从你两眼一闭撒手而去”,《倒霉大叔的婚事》“春风吹得游人醉”“月光下我把她仔细相看”;王善朴、魏云等的《朝阳沟》中好唱段不少。

豫剧之外,黄梅戏《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听过经典段子,京剧《空城计》《沙家浜》《红灯记》也有涉猎,不过不多。

经典的名家名段,现在得到保存的、大家能听到的,不算太完整了,很多都是弟子配像或翻唱的,原汁原味的,难得凑全了。我计划以后得机会便搜集经典唱段,存储下来,希望好东西能流传下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