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武汉(清帝国最后的体面)

回顾历史,武汉(汉口)不像上海和香港那样,具有深刻的“殖民”烙印。汉口自古以来便是依靠商业崛起的,商业的力量塑造了一座城市的风貌,即“市井气息”。

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浓厚的商业历史,汉口在19世纪中期,几乎是中国唯一一座不依靠外国人的“帮助”建立起来的大都会。

晚清武汉(清帝国最后的体面)(1)

汉口1911,亨利·威尔逊

在1861年汉口被宣布为通商口岸之前,早已有一些外国(最主要是英国)的传教士来汉口活动。当时他们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景象呢?街道上鳞次栉比的房屋和拥挤嘈杂的人流,来往的商船、竹排,码头工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无不让这些来自西欧的外国人感到震惊,此情此境,无不让传教士想起伟大的伦敦,那个商船来往不休的国际都市。

晚清武汉(清帝国最后的体面)(2)

汉口1920,石田干之助

何其相似的繁荣,何其磅礴的商业力量!粗略估计,汉口在1850年至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前,汉口人口超过了百万,可以说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城市之一,规模与伦敦相媲美。同时期的北京,仅七八十万人口。

汉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近些年历史学家对汉口北部的盘龙城遗址进行了考察,一口气将汉口(武汉)的历史提升至3500年前。然而,在史料记载中,汉口作为人类聚集地的历史可以从1465年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开始算起。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看,汉口所在的位置是一个人类理想的居住地,土壤肥沃,水运发达,从汉口沿江而下,可以一路直抵上海,甚至海外。到19世纪末,汉口,不仅仅只是国内的货物集散地,凭借独特的内陆港口地位,汉口可以一直通航至海外。

晚清武汉(清帝国最后的体面)(3)

1874年左右的汉口码头

1861年汉口开埠,英国和法国人很快在这里设立了租界,只有在外国人家里做工的华人才被准许进入。1895年之后,俄国、日本、德国也相继在汉口设立了租界。在现在的江岸区沿江一带,众多西式建筑一栋接一栋冒出地面,洋行、公馆,在往北一点的地方,还建立了跑马场。过去老上海有“上海”、“江湾”两家跑马场,而老汉口却有“西商”、“华商”、“万国”三家跑马场居全国之冠。当然,这一切的背后,也有外国炮艇作为军事后盾,外国人的种种要求才得以达成。

晚清武汉(清帝国最后的体面)(4)

汉口1898

但是汉口的城市性质并没有走向“殖民”,租界对整个汉口城区的影响,也和上海的租界全然不同。一个很明显的对比是,在上海,有众多为外国人开办的酒吧、赌场,在汉口却寥寥无几,汉口最为著名的娱乐场所,是当时的民众乐园,为普通大众打造的娱乐场所。在汉口居住的外国人数量,比起上海来说也是小巫见大巫了,据统计,在1870年前后,仅仅只有110位外国人居住在英租界。

汉口并没有像上海、香港、开罗或者是河内一样变成一座“西方城市”,其城市的核心和肌理,甚至是经济活动,都按照之前的模式有条不紊的开展。

商业

汉口的商贸活动并没有被整个外国经济利益所左右,其结构也没有转向帝国主义。和上海、香港不一样的是,汉口经济并没有为欧洲和北美帝国主义国家的繁荣输送血液。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城市史学家罗威廉认为,1861年开埠前的汉口,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拥有对称式结构的传统东方城市,而开埠后的汉口也不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城市。

晚清武汉(清帝国最后的体面)(5)

汉口居民在钓虾

居住在汉口的人们,从早以来就带有一种“市民”气质,这里没有那种外国人常常欺负中国人的故事,在这个社会里,中国的城市商业分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货到汉口活”,高度精细专业化分工,能够将五湖四海的大量货物,快速转运并化为源源不断的财富。

高度的商业进化,能够对抗那些历史上最为严酷的战争,比如太平天国战争。由于商业发达,外来人口的迁入给城市社会不断的添加新鲜血液,汉口的社会因此也变得多元化,阶层不是固化的(实际上,人类任何一个以商业著称的城市或社会,其阶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那些身处社会最底层的人员,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只需要付出劳动,随便干点什么,搬点货物,看守货物,成为水手——就会有丰厚的回报。庞大的人口以及丰富的物质财富,让汉口在经过太平天国战争之后,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恢复和重建。

由于强大的商业传统,汉口的老百姓从来不用或不肯把自己变成被动的殖民对象。他们不用对外国人点头哈腰,面对外国人他们不卑不亢,因为其经济依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帮派

汉口的帮派,是纯粹的商业帮派,而不是像上海小刀会一样,贪图政权。汉口的帮派,更像是商会。平时井水不犯河水,只有在地盘界限不清的时候,才动手。汉口众帮派中,曾经有两大帮派争夺“商业老大”位置,一方是来自湖南的宝庆帮,另外一方是安徽一带的徽州帮,经过几次比较大的械斗之后,最终宝庆帮请来了同为湖南人的曾国荃来撑腰,才获得了几十年的码头“统治权”。

晚清武汉(清帝国最后的体面)(6)

在清帝国的政治叙事里面,几乎没有汉口的位置。这里是商业皇帝的天下。直到张之洞来到汉口,开办汉阳铁厂,清帝国第一次注意到了这座中部重镇。

工业

大清帝国决定发展工业了,首先,发展工业就必须要炼钢铁。用钢铁来造铁路、火车、蒸汽轮船,但是造钢铁要非常多的原料,不仅要铁矿石,还要煤,更重要的是,要从国外运回钢炉,按照当时的交通运输状况,只有廉价的水运才能够将这些设备、原材料和燃料运送到一块。想来想去,在全国,没有任何其他地方比汉口更合适了。

我们看到,在19世纪的最后10年,汉口依然没有变成一座殖民城市。这里最早的几家工厂虽然是由外国人开办的(最主要是茶厂),但是一些大型企业尤其是1894年建成的大型现代化钢铁厂——汉阳铁厂,却是出自中国人之手。

总结

在19世纪,中国的大城市,几乎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殖民史,只有汉口,依然保持自己的社会结构。商业传统,让这座城市拥有更多的多元包容。

上海最早因为有十里洋场而显得“洋气”,北京是清帝国的政治中心无需多言,广州是对外贸易的核心港口,而汉口,是一座土生土长的商业城市,凝聚着最古老和原始的商业力量。然而,这座城市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嚣张挑衅时,淡定从容。在清朝最后的时光里,汉口给了清帝国应有的体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