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www.vzkoo.com。

1、复盘与市场聚焦核心

尽管受疫情导致的停产(中国工厂已于 2/10 复工,美国工厂已于 5 月中旬复工)、以及 Model 3 国产车型减配风波(芯片减配至 HW2.5 的免费升级至 HW3.0、以及部分电池切换至 LG 对应的续航里程略有差距)等影响,从2019/11/20 至今,特斯拉股价上涨约 126.9%(vs. 纳指上涨约 5.7%),其中从 2020/3/31 至今,特斯拉股价上涨约 52.5%(vs. 纳指上涨约 17.1%)。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1)

复盘来看,我们认为特斯拉股价上涨主要由于交易面与基本面的共同影响。

交易面:空头回补的交易型特征(截止至 2020/4/30,特斯拉的做空量占比下降至约 11.7% vs. 上市至今平均值约 32.2%)。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2)

基本面:1)4Q19-1Q20 交付量与业绩表现稳健;其中,3 月 Model 3 国产标准续航终端销量约 1.1 万辆(国内NEV 乘用车市占率约 23.2%);2)上海工厂产能爬坡(2019 年底约 3,000 辆/周,1Q20 爬坡至约 4,000 辆/周, 预计 2Q20E 或达 5,000 辆/周,预计 4Q20E 或达 6,000 辆/周);3)产品线日趋完善(2021E Model Y 国产车型量产交付,预计后续低配售价或调整至人民币 30 万元以内),有望进一步驱动国产车型销量/盈利爬坡。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3)

我们判断特斯拉股价在经历上涨之后,市场聚焦的核心为 1)技术/产品是否能有效转换为销量(价格趋势);2)成本控制对应的单车盈利情况;3)估值体系即将从 PS 切换至PE,对应的估值区间、以及长期市值空间的分析。

我们的观点,1)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BMS 动力电池系统、以及 Autopilot智能驾驶技术,我们看好走量低配车型的交付与爬坡前景;预计特斯拉或通过差异化定价策略将其产能打满(走量低配车型贴合购置补贴政策 vs. 高配车型通过 OTA 升级/Autopilot 功能维稳售价);其中,除美国/中国之外,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巨大,特斯拉须通过深耕欧洲市场拓宽其全球销量。

2) 通过成本分拆与比较,我们测算出美国/中国、以及德国工厂的长期盈利空间(预计 2025E 前后,特斯拉盈利空间或达 95 亿美元;其中,预计美国工厂或达 35 亿美元,中国工厂或达 35 亿美元,德国工厂或达 25 亿美元)。

3) 随着盈利兑现/估值体系切换,我们预计特斯拉长期 PE 估值中枢或约 15x;其中,2025E 前后的 PE 估值中枢或约 20x-30x,对应 2025E 前后的市值空间或近 3,000 亿美元(其中,预计整车部分市值空间或达 2,300 亿美元)。

2、欧洲市场,下一个增长点

2.1 、新能源汽车前景巨大

当前欧洲传统燃油乘用车销量约占全球的 20%-25%(vs. 中国约 30%、美国约 20%-25%),2019 欧洲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约 3.4%(vs.中国约 4.7%、美国约 4.1%--美国包括轻型货车)。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4)

从行业角度来看:1)欧洲与中国/美国是全球汽车产销量的三大主要市场(尤其德国历来是汽车强国),但其新能源汽车的发力时间节点却相对落后于中国/美国;2)随着欧洲碳排放规划/部分国家燃油车限售禁令、以及各国补贴扶持政策等陆续落地,政策驱动或迅速抬升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

根据 IEA 的相关数据,我们预计 2018-2030E 欧洲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Cagr 约 22.9%-27.7%(vs. 全球约 20.9%-27.8%),2030E 欧洲市场销量规模或达 450-720 万辆(渗透率约 25.8%-45.8%)为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市场(其中,预计约 90% 为纯电动车型 vs. 2018 年欧洲纯电动销量占比约 64.4%)。

我们分析,1)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巨大,当前尚处于还未全面释放阶段;2)特斯拉必须通过进军且赢下欧洲市场来扩大其全球市占率。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5)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6)

2.2 、新能源销量主要贡献国分拆

2019 欧洲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 45.3%至 55.9 万辆;其中,德国/英国/法国的销量占比约 43.5%,荷兰/瑞典/挪威的销量占比约 33.5%。具体分拆来看,2019 德国/英国/法国、以及荷兰/瑞典/挪威的合计纯电动乘用车销量增速约 76.3%(合计纯电动乘用车的总销量占比约 50.5%),插电混动乘用车销量增速约 4.1%(合计插电混动乘用车的总销量占比约 26.5%)。

我们将对德国/英国/法国、以及荷兰/瑞典/挪威的政策与销量结构进行分拆。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7)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8)

政策面分拆梳理

1)2019 欧洲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主要以给予购置补贴为代表的德国/英国/法国、以及以给予更多税率优惠为代表的荷兰/瑞典/挪威为主;目前, 德国政策扶持力度在加大(政府与主机厂平均分摊)、且销量规划较为激进。

2)从政策细则来看,给予购置补贴的德国/英国/法国更偏向于中小型纯电动车型或主要为欧系车企(荷兰/瑞典也或切换至以给予购置补贴为主);对比而言,给予税率优惠的挪威则更注重车型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性价比。

纯电动市场销量分拆、以及各国主力车型分拆(略)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9)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10)

2.3、竞争格局分析

我们分析,1)从市场定位角度来看,特斯拉主要对标车型或为 BBA 等豪华品牌主力车型;对比而言,预计特斯拉或将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售价 vs. BMS/Autopilot 对应的续航里程/智能驾驶功能);此外,BBA 也将同样面临售价相对较高/购置补贴政策不占优等风险。2)鉴于大众集团的欧系车企属性、以及中低端纯电动乘用车密集上市规划;预计在欧洲纯电动市场,与特斯拉直接竞争/抢占市场份额的或为大众集团(尤其MEB 平台紧凑车型)。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11)

对于大众集团而言,已经交付的纯电动车型仅包括 1)豪华车型奥迪 e-tron、奥迪 Q2L、保时捷 Taycan,2)大众朗逸、大众高尔夫、以及大众宝来等。

但从新能源车型的技术/产品储备角度来看,大众拥有四个新能源汽车平台, 分别为 MLB-EVO、MEB、PPE、J1。其中,1)MLB-EVO 平台生产大众高端车型/奥迪/保时捷传统燃油车型、以及奥迪 e-tron 纯电动 SUV 等新能源车型;2)MEB 为紧凑型纯电动平台(奥迪与大众/斯柯达/西雅特平台共享); 3)PPE 中大型纯电动平台(与保时捷共同研发);4)J1 高性能纯电动平台(与保时捷共同研发,生产奥迪 e-tron GT 概念车/保时捷 Taycan 等车型)。

我们认为从平台规划来看,1)大众新能源的走量车型或主要来自于 MEB 与PPE 平台;2)鉴于 PPE 平台的中大型定位属性(或将主要覆盖中高端至豪华市场的各细分领域),预计 PPE 平台的车型上市时间点或晚于 MEB 平台。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12)

从当前产品规划角度来看, 2020E 大众 MEB 平台交付的车型为 ID.3(小型SUV)、以及 ID.4(紧凑型 SUV),其中,ID.3 已经公布欧洲市场定价(约3.0 万欧元),我们预计 ID.4 定价或约 4.0 万欧元(落入购置补贴范围内)。此外,ID.4 或将于 2020E 年底国产导入(上汽大众初期规划产能约 24 万辆)。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13)

我们判断,1)大众 MEB 纯电动平台或具有较强的可拓展性(可衍生出多款轴距/轮距、以及底盘高度/车身结构不同的车型),有利于降价成本/售价; 大众MEB 或将在德国/英国/法国等以购置补贴为代表的欧洲市场占据优势;

2)特斯拉的德国建厂/降本、定价与配置(改善性价比),以及提升品牌受众度等将是决定其是否能赢下欧洲市场的关键(我们将在德国工厂盈利空间测算部分,对德国工厂 Model 3/Y 的价格/成本、以及盈利情况做具体分析)。

3、特斯拉各国工厂盈利空间测算

1)特斯拉在动力电池(电芯)、以及智能驾驶(传感器)等方面具有成本优势;2H20E-1H22E 与宁德时代在 Model 3 国产短续航的磷酸铁锂电池合作,有望进一步压缩成本(为国产车型降价/冲量留有足够空间)。

2) 预计特斯拉或针对各细分市场的消费属性/供求结构,通过差异化定价略将其产能打满(走量低配车型贴合购置补贴政策 vs. 高配车型通过 OTA升级/Autopilot 功能维稳售价);同时通过成本控制,带动盈利爬坡。

3) 根据特斯拉车型交付与产能规划(或将在美国再新建两个工厂分别用于生产 Model Y/Cybertruck);我们预计在 2025E 前后,特斯拉的全球产销量有望达约 200 万辆(美国工厂约 100 万辆,中国/德国工厂分别约 50 万辆)。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14)

3.1 、美国工厂

产能方面

截止至 1Q20,美国工厂总年产能约 49 万辆(其中,Model 3/Y 约 40 万辆, Model S/X 约 9 万辆);管理层指引 2020E 将 Model 3/Y 扩产至 50 万辆(对应 2020E 美国工厂总年产能约 59 万辆)。此外,特斯拉或将在美国新建两大工厂用于生产/交付 Model Y、以及Cybertruck。

鉴于 Model Y 的销量预期(或高于 Model 3)、Cybertruck 交付规划、以及新工厂的投产/爬坡等;我们预计 2025E(或早于 2025E),美国工厂总年产能有望达 100 万辆(其中,Model 3/Y 约 80 万辆,Model S/X 约 10 万辆, Cybertuck 约 10 万辆)。结合特斯拉或通过差异化定价策略将其产能打满, 我们预计 2025E 美国工厂总产销量有望达 100 万辆。

定价方面

当前美国市场Model 3 售价约4.0 万美元(考虑优惠/节油之后的售价约3.5 万美元),美国市场Model Y(仅为高配四驱车型)售价约 5.0 万美元(考虑优惠/节油之后的售价约 4.5 万美元)。

我们预计走量车型主要为 Model 3/Y(对应的 Model S/X、以及 Cybertruck降价压力或相对有限);2)我们测算 2025E 美国工厂平均售价(不考虑优惠/节油因素)约 4.2 万美元(vs. 2019 约 5.7 万美元/1Q20 约 5.8 万美元)。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15)

盈利空间测算

1Q20 特斯拉剔除积分收入后的汽车毛利率约 20%;考虑到中国工厂爬坡等影响(Model 3 国产车型毛利率已接近其美国工厂的水平),我们预计当前美国工厂的毛利率约 20% 。

我们判断,1)从毛利率贡献角度来看,爬坡后的 Model Y 或高于 Model S/X或高于 Model 3 或高于 Cybertruck;2)鉴于 Model Y 的爬坡,预计 2025E美国工厂的毛利率有望达 24% ;3)预计美国工厂的 R&D 费用率约 5%, SG&A 费用率约 10%,对应 EBIT 利润率近 10% ;4)预计在 2025E 前后,美国工厂的盈利空间有望达 35 亿美元(盈利空间约 25-45 亿美元)。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16)

3.2 、 中 国 工 厂

截止目前,中国工厂生产交付的车型为 Model 3 国产标准续航升级版(补贴后售价下调人民币 2.8 万元,对应补贴前售价下调人民币 3.2 万元至约 29.2 万元);此外,Model 3 国产长续航计划于 2H20E 交付(补贴后售价上调人民币 5,000 元,对应补贴前售价维持不变约人民币 36.9 万元),Model 3 国产高性能计划于 2021E 交付(补贴前售价维持不变约人民币 42.0 万元)。

根据国内最新补贴政策,2020/4/23-2020/7/22 交付且上牌的 Model 3 国产标准续航与长续航可分别获得补贴约人民币 2.0 万元与 2.3 万元,2020/7/23之后的 Model 3 国产长续航补贴取消(Model 3 国产标准续航继续享有补贴, 预计 2020E/2021E/2022E 的补贴分别约人民币 2.0/1.6/1.1 万元)。

我们认为,1)Model 3 国产标准续航的价格下调(<=人民币 30 万元),符合我们对特斯拉定价策略的判断;此外,Model 3 国产短续航的售价或继续下沉,进一步驱动上海工厂的销量与盈利爬坡。2)预计补贴过渡期之后, Model 3 国产长续航售价或下降约人民币 2 万元(维持终端售价基本一致)。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17)

产能爬坡

截止至 1Q20,上海工厂产能已爬坡至 4,000 辆/周(对应年产能约 20 万辆); 我们预计在 2020E 年底,产能有望爬坡至 6,000 辆/周(对应年产能约 30 万辆);预计 2021E-2022E,上海工厂 50 万辆年产能有望全部释放。

销量空间测算

我们预计特斯拉的客户群体或主要分为三类:1)从 BBA 等豪华品牌传统燃油车型切换过来的客户;2)受传统燃油车限牌等因素影响的客户;3)追求新能源车科技感(特斯拉BMS/Autopilot)的客户。

我们判断,1)预计 Model 3/Y 国产车型或蚕食更多的是 BBA 等传统燃油车型国内市场份额;2)预计 Model 3 国产车型的销量空间或约 30 万辆,ModelY 国产车型的销量空间或约 20 万辆(对应上海工厂产能规划约 50 万辆/年)。

1) 从 BBA 等豪华品牌传统燃油车型切换过来的客户

当前国内豪车市场销量规模近 300 万辆(豪车渗透率近 15%);其中,B 级车型在豪车市场的销量占比约 20% 达 60-70 万辆(B 级轿车约 45-50 万辆, B 级SUV 约 20-25 万辆),主要以BBA 品牌为主。

考虑到消费升级趋势/SUV 偏好、以及豪车 B 级车型的入门级属性,我们预计国内豪车(尤其 B 级车型)的渗透率仍有望上升,预计豪车 B 级车型的销量空间或达 60-100 万辆(B 级轿车约 45-60 万辆,B 级SUV 约 20-40 万辆);其中,预计 BBA B 级轿车/B 级SUV 空间或分别约 40-55 万辆/20-35 万辆。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18)

我们预计特斯拉或通过订单/产能爬坡、结合差异化定价策略,带动 Model 3/Y 国产车型占国内 BBA B 级轿车/SUV 的销量比率分别至约 0.5/0.5(vs. 2019 美国 Model 3 占 BBA B 级轿车销量比率约 1.2),对应国内从 BBA B 级车型切换至 Model 3/Y 国产车型的销量空间分别约 25 万辆/15 万辆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19)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20)

2) 受传统燃油车限牌等因素影响的客户

2018-1H19 国内限购城市非营运的B 级新能源车型(包括纯电动/插电混动) 占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比例约 3%-5%;我们预计受传统燃油车限牌等因素影响对应的 Model 3/Y 国产车型销量空间或分别约<5 万辆。

3) 追求新能源车科技感(特斯拉 BMS/Autopilot)的客户

2019 蔚来 ES6/ES8 合计销量约 2.0 万辆;我们预计由于新能源车科技感(特斯拉BMS/Autopilot)对应的 Model 3/Y 国产车型销量空间或分别约<5 万辆。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21)

通过对特斯拉的消费结构分拆、结合其定价策略,我们预计 Model 3 国产车型的销量空间或约 30 万辆,Model Y 国产车型的销量空间或约 20 万辆(对应上海工厂产能规划约 50 万辆/年);其中,我们预计大部分或来自于从国内 BBA 传统燃油车型的切换(预计从 BBA 切换至 Model 3 国产车型的销量空间约 25 万辆,切换至 Model Y 国产车型的销量空间约 15 万辆)。

l 定价策略与成本分拆

a)Model 3 国产车型

我们预计在 Model 3 国产车型约 30 万辆的销量空间内,约 50%或来自于短续航车型(vs. 标准续航升级版/长续航/高性能分别约 30%/15%/5%),对应 2021E Model 3 国产车型平均售价(补贴前)约人民币 28-29 万元。

从盈利空间角度来看,1)管理层指引截止至 1Q20,上海工厂 Model 3 毛利率已接近其美国工厂的水平(我们预计美国工厂 Model 3 毛利率约 20% ); 预计随着产能爬坡(固定成本分摊)/国产化率持续提升等,Model 3 国产车型的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改善。2)在 2019/11/20 发布的《全球领军新能源车企,Model 3 国产有望盈利催化——特斯拉(TLSA.O)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我们测算Model 3 国产车型毛利率有望达 30% ,EBIT 利润率有望达 20% 。

在定价趋势方面,我们假设 Model 3 国产车型毛利率维稳(部分降本转换为售价下降),1)在仅考虑虑电池成本约 10%年化降幅的情况下,预计 2025E Model 3 国产车型平均售价或下降至约人民币 25 万元(对应约 3.5 万美元); 2)除电池成本年降之外,考虑到国产化率上升/零部件供应商切换(短续航采用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以及规模效应等对应的成本进一步压缩,我们预计定价下移后 Model 3 国产车型的盈利改善空间依然可期(或根据市场需求/订单情况、以及扩产规划存在售价进一步下调的可能)。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22)

b)Model Y 国产车型

在定价趋势方面,考虑到 Model Y 的SUV 车型属性、以及美国市场 Model Y vs. Model 3 的定价策略,我们预计 2025E Model Y 国产车型平均售价约人民币 28 万元(对应约 4.0 万美元,相对于 Model 3 国产车型溢价约 10%)。

在成本分拆、以及利润率方面,考虑到 Model Y 国产车型相对于 Model 3 国产车型的溢价、以及生产共线(约 70%零部件共享)/规模效应等对应的部分成本下降(vs. Model Y 国产车型空间增大/配置升级等导致的新增成本), 我们预计 Model Y 国产车型的毛利率约 35% ,EBIT 利润率 25% 。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23)

l 盈利空间测算

我们预计在 2025E 前后,Model 3/Y 国产车型的盈利空间有望达 35 亿美元;其中,Model 3 国产车型有望达 20 亿美元(盈利空间区间约 15-25 亿美元),Model Y 国产车型有望达 15 亿美元(盈利空间区间约 10-20 亿美元)。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24)

3.3 、 德 国 工 厂

l 产能与销量空间测算

目前,柏林工厂仍处于投建状态(预计 2021E Model Y 有望交付)。考虑到产能规划与爬坡,我们预计约 2025E 柏林工厂 50 万辆年产能有望全部释放。

鉴于对定位与定价策略的分析,我们维持 Model 3/Y 德国车型或蚕食更多的是 BBA 等传统燃油车型欧洲市场份额的判断。当前,欧洲市场 BBA B 级车型销量规模约 70 万辆(其中,B 级轿车 35 万辆,B 级SUV 约 30 万辆)。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25)

我们预计 Model 3 德国车型的销量空间或约 25 万辆,Model Y 德国车型的销量空间或约 25 万辆(对应柏林工厂产能规划约 50 万辆/年)。其中,预计大部分或来自于从欧洲 BBA 传统燃油车型的切换(预计从 BBA 切换至Model 3/Y 德国车型的销量空间或分别约 20 万辆,对应 Model 3/Y 德国车型占欧洲 BBA B 级轿车/SUV 的销量比率分别约 0.5)。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26)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27)

l 定价策略与成本分拆

a) 定价方面(不考虑优惠/节油等因素)

当前欧洲市场Model 3 售价约4.5 万欧元(vs. 美国市场售价约 4.0 万美元, 对应约 3.5 万欧元);欧洲市场 Model Y 四驱高配车型有望于 2020/8 交付, 售价约 5.0 万欧元(vs. 美国市场售价约 5.0 万美元,对应约 4.5 万欧元)。

我们维持特斯拉或通过差异化定价策略将其产能打满的观点不变。我们判断由于目前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尚处于政策扶持阶段,因此其定价取决于 1)欧洲各国政府的购置补贴政策标准(表 3,欧洲尤其德国补贴加码 vs. 美国补贴取消/中国补贴退坡),2)德国工厂的生产成本。

我们预计特斯拉在柏林建厂/投产或提振其在欧洲市场的受众度;同时,也将带来产能利用率提升/运输等方面的费用压缩(vs. 德国较高的劳工成本)。

结合以上各项因素(尤其欧洲购置补贴政策/德国较高的劳工成本等影响), 我们预计 2025E Model 3 德国车型平均售价约 3.5 万欧元(对应约 4.0 万美元),2025E Model Y 德国车型平均售价约 4.0 万欧元(对应约 4.5 万美元)。

b) 成本分拆

从现有的欧系/美系车企毛利率(营业成本)、以及净利润率(研发费用/SG&A 等费用)比较来看,1)欧系车企毛利率约 20%(vs. 美系车企约 10%-15%); 2)欧系车企净利润率约 5% (vs. 美系车企约<5%)。

我们认为这主要或由于欧系(尤其德系)车企更高的产能利用率、以及较强的车型竞品力(部分欧系品牌定位于豪车市场)。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28)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29)

从各项成本分拆角度来看,1)营业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折旧摊销/人工费用/制造成本;我们预计与美国工厂相比,德国工厂的产能利用率提升或将压缩包括折旧摊销/人工费用等方面的单车固定成本(vs. 德国劳工成本相对于美国高约 30%)。2)预计德国工厂研发费用或有大幅压缩(vs.欧系/美系车企约 2%-6%)。3)预计德国工厂 SG&A 费用率或将与行业持平约 10%。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30)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31)

我们以当前美国工厂的 Model 3 毛利率(约 20% )为基准,综合考虑德国Model 3/Y 相对于美国工厂的溢价空间(更高的劳工成本)、以及德国工厂产能利用率提升等因素,预计 Model 3 德国车型毛利率约 22% ,EBIT 利润率约 11% ;预计 Model Y 德国车型毛利率约 28% ,EBIT 利润率约 17% 。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32)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33)

l 盈利空间测算

我们预计约 2025E,德国工厂 Model 3/Y 车型的盈利空间有望达 25 亿美元;其中,Model 3 德国车型有望达 10 亿美元(盈利空间区间约 5-15 亿美元),Model Y 德国车型有望达 15 亿美元(盈利空间区间约 10-20 亿美元)。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34)

4、长期市值空间测算

l PE 估值中枢分析

我们以苹果(APPL.O)估值为参考,将 iPhone 的主要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 1)产品孵化期(2007-2009,盈利/估值驱动),PE 估值中枢约 12x-28x;2)产品普及期(2010-2015,盈利驱动),PE 估值中枢约 10x-15x; 3)产品迭代期(2016 至今,市场驱动),PE 估值中枢约 12x-20x(2016 至今,纳斯达克指数 PE 估值中枢约 30x-34x vs. 2010-2015 约 21x-34x)。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35)

我们分析,特斯拉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电池技术与智能驾驶技术。1)电池方面,目前圆柱/方形/软包等各有优劣势,技术路径尚未最终确定(特斯拉收购Maxwell/Hibar 后的技术升级/成本控制等对应的竞争力增强前景可期); 2)智能驾驶方面,目前特斯拉尚处于智能驾驶 L2 阶段,其核心竞争优势之一的 OTA/Autopilot(芯片/软件)功能尚未充分释放。

我们预计 1)2020E-2025E 特斯拉或类似于 2007-2009 苹果(APPL.O)的产品孵化期(车型性能日趋成熟/价格更具市场竞争力);2)2025E-2030E(结合欧洲碳排放规划/部分欧洲国家燃油车限售等政策)特斯拉或类似于2010-2015 苹果(APPL.O)的产品普及期(新能源车型渗透率迅速抬升);3)2030E 之后,特斯拉或类似苹果(APPL.O)的产品迭代期(或通过 OTA升级/Autopilot 等功能变现维稳其销量规模)。

通过与苹果分阶段的估值比较,结合新能源车技术/市场特征,我们预计特斯拉长期PE 估值中枢或约15x(其中,2025E 前后的PE 估值中枢约20x-30x)。

l 2025E 市值空间预测

基于对美国/中国/德国工厂的盈利空间测算、以及 PE 估值分析,我们预计2025E 前后的特斯拉市值空间或近 3,000 亿美元(其中,预计整车部分市值空间或约 2,300 亿美元,智能驾驶部分市值空间或约 500 亿美元)。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36)

5、2020E 或仍存指引下修风险

4 月特斯拉 Model 3 国产车型产量持续爬坡但销量环比回落(产销节奏不匹配 vs. 按订单交付模式),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或在于 1)4 月部分订单从标准续航切换至长续航,2)交付延迟(4/23 补贴政策出台导致的部分标准续航订单交付延迟、以及或受潜在海外供应链影响对应的备货/平滑交付量)。

我们判断,1)国内订单仍相对稳健(2020/5/1 调价后 Model 3 国产标准续航的竞品力增强,部分长续航订单切换回标准续航)。2)美国工厂已于 5 月中旬复工(海外供应链也将逐步恢复),预计订单或将逐步转换为交付量。

截止目前,特斯拉尚未修正 2020E 全年交付量指引(约 50 万辆);结合复工对应的产能恢复情景测算,我们预计 2Q20E 交付量约 6.3 万辆-7.2 万辆, 对应 2020E 交付量或存<3%的指引下修风险(预计约 48.7 万辆-49.6 万辆)。

我们在 2020/4/30 发布的《1Q20 业绩超预期,看好 2H20E 销量与业绩爬坡——特斯拉(TLSA.O)跟踪报告》中,已下修 2020E 全年销量至 48.1 万辆。但鉴于特斯拉美国工厂的复工时点(整车于 5/18 复工)快于我们此前预期, 小幅上修 2020E 全年销量至 49.0 万辆。

我们的观点,1)看好 2H20E(Model 3 国产车型与 Model Y)销量/业绩爬坡前景;2)看好长期盈利/市值空间前景(预计 2025E 前后的盈利空间或达95 亿美元,对应的市值空间或近 3,000 亿美元);3)预计疫情/指引下修风险等导致的短期股价波动或带来相应的投资机会。

特斯拉最新转型消息(特斯拉深度报告)(37)

6、估值水平与投资评级(略,详见报告原文)

我们判断特斯拉股价在经历上涨之后,市场聚焦的核心为: 1)技术/产品是否能有效转换为销量(价格趋势);2)成本控制对应的单车盈利情况;3)估值体系即将从 PS 切换至PE,对应的估值区间、以及长期市值空间的分析。

鉴于对 2020E 销量小幅上修,我们上修 2020E 总收入至 296.6 亿美元、维持 2021E/2022E 总收入分别约 471.7 亿美元/548.7 亿美元不变。我们上修2020E Non-GAAP 归母净利润至9.4 亿美元、维持2021E/2022E Non-GAAP归母净利润分别约 30.3 亿美元/38.2 亿美元不变。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光大证券)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www.vzkoo.com。

立即登录请点击:「链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