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吏三别反映什么(浅谈三吏与)

摘要:杜甫诗歌里塑造的人物往往代表着某一个特殊的阶层,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来反映这一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感情,从而进行对更广阔的社会的揭露弱势群体是杜甫诗歌里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一个阶层,有年老体衰的老妇人、新婚的女子、年幼的孩童,诗人对他们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同时也对黑乱的社会予以讽刺、表以揭露,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三吏三别反映什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三吏三别反映什么(浅谈三吏与)

三吏三别反映什么

汤腾达一、 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杜甫诗歌里塑造的人物往往代表着某一个特殊的阶层,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来反映这一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感情,从而进行对更广阔的社会的揭露。弱势群体是杜甫诗歌里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一个阶层,有年老体衰的老妇人、新婚的女子、年幼的孩童,诗人对他们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同时也对黑乱的社会予以讽刺、表以揭露。

关键词:杜甫;诗歌;弱势群体;人物形象;原因分析

二、 正文

杜甫的一生虽然比较短暂,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却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许多诗篇都流露出作者浓浓的忠君爱国与建功立业的思想。其中诗歌人物形象的特殊性是不言而喻的,除了描写自身形象外,着墨最多的就是一些弱势群体,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物,贫穷无依,孤苦伶仃,甚至家破人亡,活着的希望彻底破灭。而“三吏”、“三别”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三吏”、“三别”是安史之乱之后所写,朝廷与叛军打得如火如荼,伤亡惨重,为补充兵源到处抓丁,到后期不分男女老幼,甚至滥竽充数以解燃眉之急。此时的杜甫正从洛阳返向华州,一路上目睹种种惨象,百姓尸横遍野,田野荒芜。他怀着深切的同情之心写下了一系列诗篇,取材和创作的角度都非常新颖,人物塑造更具有典型性。本文将分析这些弱势群体的形象类型以及塑造这一类群体形象的原因。

一、“三吏”、“三别”中弱势群体形象类型

(一)没有战斗能力的少年。杜甫经过新安县时正遇见县吏在征点少年入伍,亲人哭走相送,生死离别的场面十分凄凉。诗人亦悲痛不已,遂挥笔创作下了《新安吏》。诗道:“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由于连年战乱,青壮年多死于战争中,导致刚满十八岁的少年也被强行参军。年龄小,没有正规训练,就被投入到残酷的战争中去。诗中描写的就是送别的场景,有的孩子只有母亲相送,而有的连一个临行送别的亲人都没有,孤独瘦弱的身影更是增添了一丝悲哀。他们这一上战场可以说九死一生,那临行的送别等于生死离别,怎能不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二)家破儿亡的老妪。《石壕吏》讲的的是作者夜宿石壕村所遇的抓丁之事。夜半时分,官吏们叫嚣着地敲开老妇人的家门,老汉翻墙逃跑,老妇人开门应答,通过她的讲述可知:三个儿子都在战争前线,两个已为国捐躯,只有衣衫褴褛的儿媳和吃奶的孙子尚在家中。出人意料的是官兵们没有抓到壮丁却把本无从军能力和义务的老妇人带走,这里作者采用极客观的叙述手法把官军的凶狠残忍和老妇人一家的惊恐、可怜表现地淋漓尽致,这种狗急跳墙的抓丁办法严重扰乱了百姓的生活。

(三)暮婚晨别的新人。古时女子出嫁,第二天跟随丈夫拜过公婆、第三天回门之后,才算是完整的举办婚礼,也是正式确定下来了“妻子”这一身份。而《新婚别》的主人公恰恰是这样的一个新娘,前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晨丈夫便被抓去补充兵源,于是她发出了“妾身未分明,何以见姑嫜”的疑问,该走的“程序”都还没走完,以后该怎么办呢?生活将何以为继?女子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恐慌与伤痛?她发出“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无奈与悲哀、“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的愤懑。描写新娘的诗歌有很多,但都是偏写新婚的喜悦和新人的甜蜜,如“醉婚宴,闹洞房; 语笑焉然化难点。交杯酒,红烛焰; 含羞带怯君共眠。”而《新婚别》的写作角度是截然不同的,从侧面反映新娘婚而不喜的结局、内心愤懑的思想感情。

(四)子孙皆亡疆场的老翁。在高压的抓丁政策下人人自危,但《垂老别》里的一位老人却主动地要求参加战争,原来他的子孙全都阵亡,对于亲人的离去,老人痛不欲生,他不愿意年老孤独苟且偷生地活下去,只求一死。宁愿把最后的一点力气用在战场上与敌厮杀,替子孙报仇,为国家雪耻,虽然“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到处战火不断,没有一个可以安享晚年的地方,有什么理由不快快去投身战场呢?

二、“三吏”、“三别”中作者塑造这一类群体的原因

从国家层面看,安史之乱是造成唐朝社会动荡的原因之一,而“三吏”、“三别”中的这样一群人只是社会动荡的一个表象。土地兼并的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边防的节度使权利过大,兼行政、财政、集大权于一身,造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统治集团的腐朽,李林甫出任宰相和杨国忠的前后专权,排斥异己,后宫权奸的蒙蔽,出现谎报军情,将数万人战亡的大败报为大胜,综上可见社会矛盾之尖锐,安史之乱爆发之必然!

从诗人个人层面看,杜甫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想要效仿谢安、诸葛亮等,居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乃念其君。偏偏杜甫所走的路线与他的理想相差甚远,落第不中、求官不成、穷困潦倒和晚年漂泊。其实杜甫的祖辈都是朝廷的官员,可无奈到了他这一辈已经家道中落,再加上杜甫为人一向正直,不会参与任何党政派系,而自己的胸怀大志、为官清廉竟然害得亲儿子饿死在家中,这一打击对杜甫来说实在太大了,爱儿的离去加上朝廷的不正之风让他深深的对这个国家感到惋惜,从而在“三吏”与“三别”塑造出了这一类弱势群体的形象!

三、 结论

纵观杜甫“三吏”、“三别”中的这些人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属于弱势群体。无论是老妇人也好,一对新人等也罢,都是下层社会的小人物,本该过着男耕女织、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可是战火焚毁了这个渺小的梦想,亲人战死沙场,田园荒草丛生,一方面对人民所受兵役的痛苦表示无限同情,一方面又不得不含着眼泪劝勉人民忍受这些痛苦去承担兵役,效命疆场。”

“三吏”写的是征丁戍守,“三别”则是生离死别,诗人的如椽之笔把这些弱势人物的痛苦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把当时社会真实情况非常详尽地表现出来,反映了个人对他们的同情但又无奈的心情,对造成这种局面的统治者们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