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王尔德

电影《小丑》(Joker)是改编自同名DC漫画的犯罪剧情片,上映于2019年,由大名鼎鼎的导演托德·菲利普斯执导,该片在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最佳影片奖,扮演“小丑”的杰昆菲尼克斯也获了得92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1)

主演杰昆

杰昆·菲尼克斯是我们熟知的一位演员,多次提名奥斯卡影帝,并且早已斩获戛纳影帝,他是已故时代偶像瑞凡·菲尼克斯的弟弟,与哥哥的高颜值不同,杰昆的长相上略带一丝邪气。从《角斗士》到《与歌同行》,从《her》到《小丑》,杰昆常年远离商业大片,即便在年轻的时候,他骨子里也给人透露出一种阴郁与颓丧,而这种气质也非常贴合小丑这个角色。可以说《小丑》这部电影的优秀,离不开杰昆菲尼克斯的演绎,是典型的演员与角色相互成就。

每当有新一代的小丑形象出现时,大众都喜欢与之前的对比,因为毕竟小丑这种极富表现力的荧幕角色真的很容易出彩,其中最让人难忘的则是已故澳洲演员希斯莱杰版和这一部中的杰昆菲尼克斯版。希斯莱杰的小丑更像是一个大反派,一个蝙蝠侠的劲敌;杰昆的小丑更像是个人,一个变坏了的人。二人对小丑的演戏谁更好,真的很难比较,因为两部电影对这个角色挖掘的侧重点完全不同,难以一概而论。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2)

希斯莱杰版vs杰昆菲尼克斯版

《小丑》的剧情很简单,没有所谓的神转折,电影主要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脱口秀喜剧演员亚瑟,因为一系列的原因逐渐走向精神崩溃,在哥谭市开始了疯狂的犯罪生涯,最终成为了蝙蝠侠的宿敌“小丑”的故事。

整部电影一开始就没有悬念,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结局,都知道亚瑟最后会彻底“黑化”,而我们每个人都在期待,导演菲利普斯会如何来完成这个让人心满意足的过程,事实证明他和《小丑》确实做到了。下文将通过人物塑造、视觉语言、细节处理三个角度来解读这部电影的精彩所在。

●人物塑造:整部电影没有用非常卡通化的形式去塑造小丑这个人物,而是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路线,通过强化社会矛盾对主角的冲突,极力展现小丑内在的冲突,让小丑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视觉语言:镜头语言与色彩语言的运用,揭示了人物的心理主导状态,增加了观影者的代入感。

●细节处理:配角的塑造、道具与布景的设置、影片结尾的处理侧面揭示了主题,也给观影者制造了剧情之外的解读空间。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3)

一、人物塑造:通过强化社会矛盾对主角的冲突,极力展现人物亚瑟内在的冲突,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世界上最让人绝望的并不是一黑到底,而是其过程中会给我们一丝温暖,最后再当着我们的面无情扼杀。

1、亚瑟生活中的悲惨来自于整个社会。

电影设定中的哥谭市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渐渐深陷泥坑的罪恶城市,电影中刚开始就讲述了关于哥谭市遭遇鼠患,而出现的老鼠更是是难以消灭的超级老鼠,这其实就暗示了所有底层的人、自身罪恶的人,就如同这些蚕食着哥谭市的超级老鼠一般,不过仔细想想,这些老鼠也只是满足于最原始的温饱需求而已。

社会上的人彼此之间没有体谅,没有信任,打着关心旗号的义工与亚瑟的沟通,只不过是履行自己的责任;公车上的母亲只会对想要逗乐自己孩子的亚瑟冷目相对;地铁上衣冠楚楚的青年们,更是一言不合就对亚瑟大打出手。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4)

亚瑟在逗乐小孩

但是,在亚瑟的初始认知中,哥谭市并不是完全让人绝望的,他还有关心他的朋友兰道,他还有他的精神领袖莫瑞,他还有他所爱慕的索菲,以及相互抱团取暖的母亲。然而,伴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一切看似的美好,却当着观众的面逐一扼杀。

兰道是个两面三刀的小人,关键时刻无情地出卖亚瑟;莫瑞并不是他所想像的那样理解他,反而只是把他当做“小丑”;一丝爱情能够带来温暖的索菲,则是他所幻想出来的,因为我们看得到亚瑟的笔记本中贴满了裸女,他对于爱、性有所渴望,但渴望不可得;而最后,关于与亚瑟相依为命的母亲,通过档案中,我们得知当年对于她男友施暴的时候,母亲更是不闻不问。亚瑟是母亲领养的,似乎更像是母亲臆想中与托马斯韦恩之间关系的一个替代品,正是因为这样,摧毁了亚瑟精神上的唯一支柱。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5)

亚瑟与母亲

2、大笑是亚瑟的面具,舞蹈是亚瑟褪去伪装的形式,大笑与舞蹈是两种表现亚瑟这个角色表象与内心的方式。

亚瑟精神问题最直接的表现是,当他压力大的时候,会无法控制地大笑,大笑是他面对这个给他带来伤害的社会一种下意识的伪装,就如同他作为小丑,看上去一直很开心的伪装一样。

但是面对从亚瑟变成小丑,当他杀死母亲的时候,说出:“原以为自己的生活是一出悲剧,而现在看来,似乎是一场喜剧”时,他彻底放弃了对于这个社会的“强颜欢笑”,取而代之是释放自我的舞蹈。

电影从开始到结束,亚瑟从频繁大笑变为不再大笑,从偶尔独舞变为频繁独舞,我们可以看出亚瑟这个角色,在慢慢地退去服从自我的伪装,到最后释放自我的罪恶,而其中多出独舞的画面,也是逐渐递进的关系。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6)

小丑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7)

即将登台表演的小丑

亚瑟是一个很惨的角色,生活中所有的美好都不自觉离他而去,电影从头到尾,一点一点残忍地给我们讲述了,社会与人群是如何将他背弃,而他又如何从“恶”之中寻找存在感,彻底把一个善良的社会底层逼得遁入魔道。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8)

二、视觉语言:镜头语言与色彩语言的运用,揭示了人物的心理主导状态,增加了观影者的代入感。

1、镜头语言,通过隐喻镜头、变焦镜头、俯/仰拍镜头、平移镜头、慢速镜头的综合运用,暗示了男主心境的变化。

①隐喻镜头和变焦镜头,暗示了亚瑟的社会地位。

影片一开始是全景展现化妆间场景,灯光呈现出冷暖的对比,我们能瞬间找到小丑这个视觉中心。一般在电影中出现的镜子都会具有强烈的隐喻作用,镜子中呈现出来的人一般是象征着人物的真实一面,那小丑在社会中的真实一面是什么呢?收音机里面的垃圾、老鼠、恶心等告诉了我们答案。

随后,一个变焦的镜头,焦点从现实中的小丑变到了镜子中的小丑。所以导演显然想要告诉观众,镜头中的这个人物在社会中就是垃圾、老鼠这样的存在。那他的眼泪必定与他的社会地位有关,这种“声画对位”的手法在电影中也多处运用,对人物心理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9)

镜子中的亚瑟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10)

流泪的亚瑟

②俯拍、仰拍镜头的结合运用,让电影代入感更强。

肮脏的街道、冷漠的人群,长焦浅景深镜头将小丑和环境分离开来,显得格格不入,直到他被几个小混混欺负,倾斜的俯拍镜头,贴地的镜头,让观众对这个人物产生同情。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11)

倾斜的俯拍镜头,贴地的镜头

③仰拍、平移镜头,展现了亚瑟内心深处的“小丑”已经苏醒。

在亚瑟枪杀三个混混青年的那场戏中,三个青年慢慢走到小丑旁边,镜头保持在特写,冲突一点点增大,直到小丑站起来之后,镜头出现了手持大广角。画面内的混乱感,灯光的闪烁也越来越快,镜头完全贴近小丑,为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积攒情绪。直到小丑开枪干掉了两个人渣,画面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小丑的大仰拍,表示角色地位的转换。

随后镜头又做了一次变化,画面回到了平稳的移动,不管是从后面的跟拍,正面后退,还是侧面横移,都是非常平稳的画面,与之前手持镜头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冷静的处理方式也体现了小丑形态上的变化,杀人对他来说并不恐惧,而是一种解脱。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12)

仰拍vs平移

2、色彩运用:红、黄、蓝是整部电影的主要视觉色彩。

《小丑》这部片子的颜色使用规则其实非常的多,除了后期影调,在光线、服装、美术等方面它都有自己的规则。

①蓝色奠定通篇基调,暗示社会的集体意志。

哥谭市最明显的基调是蓝,《小丑》中的蓝主要藏在暗部,这部片子的亮度也被特意的压低,大面积暗色的蓝制造了一个压抑的调性,蓝色也象征着哥谭市悲伤、险恶、压抑的大多数人。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13)

哥谭市

②红黄色的占比和人物的心理主导状态呼应。(人物基调)

☆黄色代表亚瑟

黄色在本部片子中最重要的一个使用规则是在主人公亚瑟身上,蓝黄色是对立色,就意味着前期善良的亚瑟是与哥谭市的险恶对立起来的。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14)

身着黄色的亚瑟

不过,影片中也有例外,在影片中欺负亚瑟的少年服装是蓝色多黄色少,按照蓝黄色对立的概念,就暗示着善良的人其实也在跟着坏人们作恶。

☆红色代表小丑

在最经典的那场台阶跳舞的场景中,主人公换上了红色的衣服,此时的亚瑟已从身份上发生了巨大的转换,成为了真正的小丑,红色是小丑最原始的真我。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15)

跳舞的小丑

当然,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镜头和色彩的运用,影片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视觉语言,比如电影结尾,亚瑟在众人拥护中站在车上跳舞,仰拍的镜头,主要人物处于画面中心的构图,暗示着小丑成为了这群人的精神领袖。再如,亚瑟摆弄着抢,在卧室跳舞的那场戏,从背后拍的中景镜头,抢在画面中心,镜头随着枪移动,摇到了空的沙发,全景镜头将人和空的沙发放在同一个画面,暗示着他精神分裂的出现。

总之,《小丑》这部电影里的惊喜处处可寻。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16)

三、细节处理:配角的塑造、道具与布景的设置、影片结尾的处理侧面揭示了主题,也给观影者制作了剧情之外的解读空间。

1、关于配角的塑造

①亚瑟的两位“朋友”,高大的兰道与侏儒盖瑞。

兰道高大威猛,对亚瑟说可以罩着他,但关键的时候两面三刀背叛了他,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对于亚瑟来说,任何看似可依靠的都是不存在的。

而侏儒盖瑞,在办公室里大家都嘲笑他的时候,假装笑着亚瑟,离开后立马严肃下来,因为他不愿意取笑盖瑞。在当时盖瑞外在就是亚瑟的内在,他俩是很相像的,这也是最后亚瑟放走了盖瑞的原因。

当盖瑞逃走的时候,身材矮小的他却打不开门锁上的插销,这个细节真的很有意思,当自己弱小的时候,只能完全被动地任个人宰割,是否存活,完全取决于强者的施舍。而与之对比,转变之后的亚瑟,则成为了这个强者。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17)

亚瑟(左),盖瑞(中),兰道(右)

②亚瑟的“父亲”,代表着精英阶层的韦恩。

《小丑》这部电影的主要社会矛盾是富人与穷人两个阶级的矛盾,他们之间的关联就如同亚瑟母亲那封不断寄出的信件,始终没有回信。这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断裂,底层不断地反复呼喊,顶层永远的不闻不问。

电影中通过韦恩之口以及精神病院的病例,斩钉截铁的交代了亚瑟是被领养的,是他有臆想症的母亲自己虚构了一切。但是如果用富人阶级动用一切社会资源,制造了这一切似乎也说得通,并且,电影最后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个人更倾向于亚瑟是被领养的,因为处于托马斯韦恩所代表的上层富人群体,从这部电影的立意来看,他们并不是人面兽心、惨无人道。韦恩也一直在试图当选市长,结束这种社会问题。但是,他们虽然不是万恶的,却是麻木的,他们看不到底层的挣扎才是问题的关键。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18)

亚瑟与韦恩

而导演选择开放性的处理这个真假父亲的问题,这种不确定的关系,更像是电影中或者现实中,贫富差距的关系。大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都是人,贫富之间没有一堵墙完全阻隔,人与人之间仍旧相互关联,但是阶层也的确存在。

2、道具的选用

①挂画《the blue boy》

亚瑟的房间墙上挂着一幅肖像画,画作名为《the blue boy》,画中的男孩是1770年大工厂老板的儿子,暗示着亚瑟和韦恩之间隐秘的“父子”关系。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19)

挂画

②pogo酒吧

亚瑟讲脱口秀俱乐部是一间名叫pogo的酒吧,正巧在美国pogo是一个著名的小丑,他因为长期被父亲施暴殴打,出现了人格障碍,导致了长大以后杀人成性,暗示着亚瑟成长经历的扭曲。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20)

酒吧

③数字11

电影一开始社工的房间,钟表指向11点11分,而闪过的精神病院也是11点11分,打卡钟被打坏的时间是11点11分,漫画《致命玩笑》里的第11页是揭示小丑过去的一页,而扑克牌第11张就是J。这些细节在电影里无处不在,就像谎言在亚瑟的人生里密密麻麻。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21)

一些列的数字11

3、影片结尾的点睛之笔

小丑在最后开枪打死莫瑞,有人评论是为了戏剧而戏剧,但这样的安排实则是点睛之笔。整场戏虽然看上去很败笔,没有严密的逻辑,却正是因为没有逻辑,在发生的一瞬间,才让观众觉得特别现实,这让观众在超级电影中看到了后现代意识的表现手法。

当代人的意识状态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层次: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22)

三种意识的对比

现代意识是传统超级英雄电影的基石,主要情绪是内疚,这种情绪来源于责任感,像钢铁侠、小蜘蛛没有拯救到自己心爱的人,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就会产生内疚,能力越强大,责任越重。

但进入后现代,人的主要情绪逐渐从内疚转变为焦虑,“电视屏幕”仿佛拉近够了穷人和富人之间的距离,屏幕里光鲜亮丽的世界给人一种触手可及的假象。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23)

小丑打死了莫瑞

同样,以贫富差距为背景,《寄生虫》《燃烧》《小丑》三部电影的结尾都很巧合的出现了“非常突兀的杀人”,但这并不是三部电影制作上的失败。因为这些角色,他们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已经被彻底摧毁了,他们对这个世界没有责任感,更难以产生内疚的情绪。

《小丑》是一部敢想、敢拍、敢上映的电影,就如同当年的《出租车司机》上映之后,有人效仿主角去刺杀里根总统;《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上映后,出现了大规模枪机事件。

因为这部电影上映,美国多地出动警察驻守影院,一部文化作品的出现,本质上还是基于其创作的土壤,而小丑这个角色所被赋予的生活中强颜欢笑,对待欺凌以暴制暴,更无形地贴合了美国部分底层群众的心理。

小丑的思想和剧中人物越来越偏激(豆瓣8.7从人物塑造)(24)

四、结语

如果说超级英雄系列的电影是在造梦,那么《小丑》这部电影也是,造得是一场必须面对的噩梦

暴力、欺凌,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大多数人一看到这样的新闻会愤慨的说道“判刑”。而电影是把我们抽离出现实,拉入灰色地带进行思考的一个容器,人性挖得越深,或许会出现越多的阴暗面,但越是阴暗,我们却越要去直视。

因为只有带着在这个容器里面思考到的东西,看清楚恶的形状,重回现实之时,才会让众人意识到不要做恶的制造者,要做恶的摧毁者。

所以,请让小丑在电影里活着,在现实里消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