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诸葛亮手枪弩文物(贵州发现一枚印章)

2006年,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传出了一个大新闻,历史专家表示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解开了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明朝官方记载语焉不详清朝编修的《明史》中则直接给出颇有争议的记载,“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挖出诸葛亮手枪弩文物?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挖出诸葛亮手枪弩文物(贵州发现一枚印章)

挖出诸葛亮手枪弩文物

2006年,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传出了一个大新闻,历史专家表示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解开了。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明朝官方记载语焉不详。清朝编修的《明史》中则直接给出颇有争议的记载,“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康熙三十三年,云贵总督范承勋主持修纂的《云南通志》中提到了一个细节,“太宗(指朱棣)夜召入殿问状,濙对曰:某(朱允炆)固在,然天命人心去之已久,无能为也。不若姑置之度外,在陛下成就圣德,在彼获终余年。太宗颔之,遂罢四出之使者。”

朱允炆下落争议了600多年,怎么在2006年被解开了呢?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镇宁自治县发现了一枚与朱允炆有关的神秘大印章。这枚印章的持有者名叫朱永斌,自称是夜郎王朱姓的后裔。朱永斌称,他们这支朱姓苗族在办红白喜事时,既要遵从苗族礼仪,也要遵从汉族礼仪。

之所以这样做,朱永斌表示家族中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祖上有一个人当过皇帝,这位大印章就是先祖留下来的。这枚大印章重1.2斤,分为印钮、印台、印面三部分,中空外实,属于造型制模后分铸铆焊而成。

专家研究印文后发现字体是九叠文篆书体,刻着9个字,“大仃国王都行省之印”。印文很奇怪,查阅史料,中国古代根本没有大仃国,难道这是一枚造假印章?专家一番研究后认为,这并不是指一个国家,而是表示君王被赶出京城后孤苦伶仃,他们用“王都行省”来描述君王流浪民间。

这样的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无论是《辞海》,还是《现代汉语字典》,关于“仃”寓意的解释基本上都是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另外,明朝时期一旦国家出现大事件,比如南明小王朝流传,也是可以用“大仃国王都行省”等字号。

除了这枚印章外,距离朱永斌家乡20里外有个名叫谢伟臣的76岁老人。此人多次来到朱永斌所在家乡,谢伟臣称自己这个家族一直口口相传一个关于建文帝的秘密,当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出逃时,先祖谢秀二一路护送。大约8年后,朱允炆这支逃亡队伍最终来到了安顺西秀区、镇宁、紫云三县交界处,躲进了苗族聚居的深山老林中,建文帝最终也在这里去世。

不过,直到2006年,谢伟臣和朱永斌终于见面,而朱永斌也明白了祖训中那句话的真正内涵,“不与谢姓人开亲,不与谢姓人结仇。”有实物,加上后裔口口相传祖训、史料等,专家表示朱允炆下落之谜至此可以解开了,他最终落脚地就是贵州安顺市镇宁自治县。

参考资料:《明史》、《云南通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