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如人生人生似雪(雪国生命本无常)

最近在读一些日本作家的作品,之前写了分享了几篇小说的书评,感谢读者朋友们积极留言互相交流,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川端康成的《雪国》。

比真相更可怕的,是人性的黑暗

地狱在人间,他人即地狱

当生存受到威胁时,道德将置于何处?

生而为人,你很值得

1968年,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继泰戈尔(印度籍)和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以色列籍)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三部作品之一的《雪国》。

雪如人生人生似雪(雪国生命本无常)(1)

《雪国》讲述的是:一个富贵闲人——舞蹈研究者岛村,乘坐列车驶往雪国后,和艺伎驹子、以及美丽的少女叶子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感情纠葛。

“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给川端康成的授奖词,也是《雪国》所包含的,以及所要传达的全部内容和意义。

川端康成创作《雪国》的写作背景:

《雪国》虽然是一篇中篇小说,篇幅并不算太长,可是却断断续续花了13年的时间(1935年川端康成开始动笔,1948年才装订出版)。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由于当时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为了加强对国内的统治,对国内的文学创作者也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川端康成也受到了影响,因为他并没有加入歌颂日本帝国主义行径的行列,不过他也没有加入“反战文学”。他把《雪国》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远离一切是非纷扰的地方,这或许也是当时川端康成本人的内心期待。

雪如人生人生似雪(雪国生命本无常)(2)

电影《雪国》海报

《雪国》“美”在哪里?

“美”,这是阅读《雪国》时最直观的感受。川端康成的文字,仿佛活了一般,能自行挥洒成一幅美妙的画作。

比如在描写岛村在火车上初遇叶子时的这段文字描写:

“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在晃动,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象,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世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

窗外暮景飞逝,车窗朦胧了窗内人影,迷离的双眸望向窗外,跳动的暮景和透明的人影模糊了视野……如此唯美的笔致,让人读来觉得宁静悠远、心旷神怡。

在雪国,有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白雪皑皑、山峦重叠、暮色苍苍、落日余晖、琴声悠扬、伊人顾盼……这一切美得不像话。

又比如这段描写夜色的文字:“山沟特别容易天黑,黄昏的时候早已冷瑟瑟,夜色朦胧,在夕阳余晖映照下被皑皑白雪包围的远方群山,正慢慢逼近……”一幅冬夜落日图立即呈现在眼前。

描写关于雪国的一切时,川端康成似乎把自己所有的才华都倾注在其中,毫不保留,他是用文字去描绘,也是用包含热情的生命去雕刻。

《雪国》中所蕴含的 “虚无”观:

《圣经·传道书》中有这样的话: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而这,也正是《雪国》要表达的一个核心思想,或许,这也是川端康成本人,借着《雪国》所要传达的,他自己对于生命,对于人世的看法。关于这一点,我们从《雪国》的主要人物入手来进行分析。

驹子:性情坦率、对生命抱有热情的女子

她出生底层,命运充满波折。几番被卖、被赎,但她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忱。为了报答传授她三弦琴技艺的师父之恩,她卖身为艺伎赚钱,为师父的儿子行男治病。尽管生活不幸,但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生命。她自幼便有学琴的天赋,经师父指点,她的琴技更是胜人一筹;此外,她还喜欢看书,并且记笔记,她还会把身边发生的事情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她向往东京繁华的都市生活,她想努力争取,自己有一天可以到那里。

雪如人生人生似雪(雪国生命本无常)(3)

电影《雪国》剧照

然而在岛村看来,驹子的整个生命都是无意义的,是徒劳的,她所期待的美好只不过是一场空。连驹子爱上岛村这件事,在岛村看来也是一种徒劳,因为他慢慢地对驹子产生了厌倦,他只是雪国的一个过客,他终究是要离开的,而且离开的时候,并没有带着对她的爱,即便驹子已经全身心地爱上了他。

叶子:纯洁无暇、美丽不可方物的女子

川端康成曾经说过,叶子是他心目中的一个理想人物。《雪国》中的叶子美得纯粹,美得空灵,美得神秘,她仿佛是一个虚幻世界中纯洁的圣女。

她初登场时,就给人一种虚幻之感:她的脸映在车窗上,与窗外景色交织重叠。而她的声音尖俏清凉,“美得几乎悲凉”。这样的叶子,令人沉醉,让人好奇。而叶子同时也是一个善良的姑娘,她一心照顾行男不求回报,行男死后她经常去行男墓前上坟,而最后她也是因为救人而死。

叶子具有身体和灵魂的双重洁净,更显得轻盈、诗意,也更显得虚无。所以结尾处,川端康成安排了一场火灾,叶子在大火中丧生。

岛村:一个富贵闲人,从东京来到雪国

岛村是个有钱又有闲的富家子弟,祖辈给他留下不少财产。他对西方舞蹈甚感兴趣,因此广泛收集和西方舞蹈有关的资料,然而他既没有看过西方人表演西方舞蹈,也从来不看日本人跳西方舞。在他看来,最“美”的体验,不是真实的看到,而是在脑海中自行想象,欣赏他幻想中的舞蹈幻影。由此看来,岛村花时间、精力、金钱,跋山涉水,积年累月地研究西方舞,其实也是一种徒劳和虚无。

雪如人生人生似雪(雪国生命本无常)(4)

电影《雪国》剧照

再者,岛村虽已有妻子,但在情感层面,他也是一种虚空的状态,所以他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和驹子会面,并与驹子有肌肤之亲。然而当驹子疯狂地爱上他时,他又感觉厌烦。对于叶子,他也只觉得叶子是他生命中的惊鸿一瞥,现实中的叶子是不存在的。岛村此刻却并不悲痛,相反,他觉得叶子的死如银河倾泻一般壮丽,觉得她“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

驹子最后孤身一人只剩下自己,叶子坠入火海死亡,而岛村,他“可怜驹子,也可怜自己”,他内心极度矛盾,却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

川端康成的笔下,所有的人物都表现出对生命的虚无,仿佛一切都徒劳无功:去爱,去为了理想努力,去挣扎,去寻找,最后都是徒劳。

川端康成本人的文学风格的成因:

所谓“物哀”,有点像我们古诗中“寓情于物”“借物抒情”,它是一种对所见闻的事物,产生的哀愁情绪的观念。

日本由于所处的地域缘故,经常发生各种天灾:地震、海啸等等,这使得日本人心中有这样一种感受:世界上再美好的事物都会稍纵即逝。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的观念,催化了日本文学的“物哀”观。特别是日本平安朝时代,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开启了日本文学的“物哀”时代,《源氏物语》也被人成为中国版的《红楼梦》。

显然,《雪国》的写作风格,受到了“物哀”观的影响。雪、夜、落日、山峦、长长的隧道、忽明忽暗的灯光等等,这样的事物,本身就给整本书蒙上了一层冷寂的色彩,也铺垫了整本书的格调。

再者,川端康成的个人成长经历,也对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雪如人生人生似雪(雪国生命本无常)(5)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自幼便亲人一个个相继去世,他深知生老病死,人生无常,而这种思想又被他应用到文学创作中。而自小被送去佛坛,以及接触的古典文学中往往带有佛教意识的作品,佛教中的“无常”观念更深入他的意识。川端康成的个人经历,成就了他的伤感、虚无的文学风格。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自杀离开人世。虽然他死前并未留下任何向这个世界告别的文字,但他1962年时曾说过 “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从这一点看,倒像是他所赋予《雪国》中叶子这个形象了。他在故事中让叶子这个纯洁无暇的生命以死亡的方式结果在这个世界的生命,他也同样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结语

在川端康成眼中,生在世上,无论做什么,最终的结果也都是徒劳,所以他选择了死——这是他认为的另一种活着的方式。然而我们不是川端康成,不管是否已勘透人生,看破人性,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去摸索人生的意义,并试图去完善,去填满生命,而不是消极惰怠,浪费自己的生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