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一个优秀的人算是理想吗(真正的自我实现)

想做一个优秀的人算是理想吗(真正的自我实现)(1)

作者:心理咨询师邢潇月

来源:壹心理(yixinligongkaike)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我就被深深地触动了,我开始思考:怎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

我对自我的探索,缘起于选择心理学专业的那一刻,从最初的哲学之问“我是谁?”开始,到寻找“真实的我”,再到“成为我自己”……时至今日,我已经在这条路上行走了十多年,我成为了一名心理咨询师。

如今的我,也许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还继续在成长的路上,但我逐渐清晰:

完整不是成为无可挑剔的完美,而是允许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允许和接纳我就是我,无论好坏、对错、无论是否被人喜欢或是否符合标准……

追求完整,其实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是对自己的各方面了然如是的过程,是从“好坏对立”的二元,向“我有好也有坏”的一元转化的过程。

这段旅程并不轻易,但一旦你启程了,你会发现做个好人和做个完整的人,截然不同;前者也许有赞许的目光,但终会越走越窄;而后者通向的是一个生命所能及的海阔天空……

/01

被“好孩子”绑架的前半生

记忆中,从小到大我都是名副其实的好孩子,在家里乖巧听话、从不乱要东西;在学校成绩优异、从不惹事,没有挨过老师批评。

“乖孩子”、“好学生”的标签牢牢地贴在我身上,我曾为此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是多么好且完美的一个人。

我一边享受着夸奖和认可,一边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个形象,尽力让家长、老师满意,但代价是牺牲自己的需求,高敏感的特质也让我擅于察言观色和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比如和妈妈购物时,我察觉到当我什么都不想买时妈妈的喜悦,于是后来我很想要一台电子琴的时候,也不敢说出口。

随着身边的关系和环境越来越复杂,我渐渐感到要做一个好人,太累了;我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我总是优先考虑他人的感受,经常违背自己的意愿,委曲求全配合别人的选择;

我从不拒绝他人的求助,哪怕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我也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怕别人会不认同;

工作时,连“我想请个假”这样简单的需求都要在脑海中演练无数次,还要拖到最后一刻才能说出口……

我感到自己被太多的“应该”和“不应该”限制着,长期下来,我心里积满了疲乏、委屈、不愉快,而我能做的,就是尽量远离关系。

最开始我并不明白这一切是不正确的,是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成长和自我分析才逐渐明白的。

然而明白不等于可以面对,我仍然深陷于外在的有求必应,以及内在的容忍委屈形成的巨大冲突中,我不想再委屈自己,不想再被“好”的标签绑架,但却又总是下意识地做出恨不得掐死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这使我越来越讨厌自己,觉得自己虚假,我越来越切实地感到“这不是真的我”。这就像是有一个面具长在了我的脸上,拿不下来。

这种无法摆脱的虚假感,驱使我拿着罗列了二十几条内心冲突的本子找到了我的咨询师。

/02

说出不满的那一刻,我给自己松了绑

我精挑细选了一位咨询师,我希望通过咨询找到真实的自己,摆脱“好”的枷锁,然而咨询的进展并未如我期待的那样顺利。

起初还好,咨询师很耐心地同理我,像镜子一般给我反馈,让我感到自己被看到、被理解,心里充满感动。

随着时间推移,我心里变得复杂,我注意到,有时咨询师的某个表情、某个动作或者某句话会让我有些不舒服,对我的理解好像也不是那么准确。

可是我却不能说出来,总感觉说出来会很尴尬。渐渐地不满的情绪在心中堆积,我也开始怀疑和抱怨他。

我想要中断咨询,可是他会怎么想?我要找一个什么理由让他可以接受呢?我感觉自己骑虎难下,最终在某个合适的时刻,还是选择了礼貌地中断。

咨询中断了,可心中仍然耿耿于怀。接着我又找了新的咨询师,期待有所不同。

我在新咨询师那里抱怨前任咨询师,希望可以释怀,可惜事与愿违,很快我便在她身上又发现了令我不满的地方。

我开始反思自己:“难道是我的问题?是我对别人太挑剔了吗?为什么每个人都令我不满?”

我的不满和自我反问,每天都在心中萦绕,我的心里憋了一股力量:“我想要说出来!”在我的经验中,这是一个从未有过的选项。

这个想法在心中酝酿了许久,终于我重新找到我的第一任咨询师,一股脑地把我对他的不满都倒了出来。

说完后,我不敢看他,我紧张地等待,咨询师却稳稳地坐在那里,还是和以前一样回应我:“哦,当我那样笑的时候你有一些生气……”“哦,那个时候你感到自己被评价了……”“这些话好像已经在你心里很久了,把这些话说出来对你来说似乎很难……”

这个回应完全打破了我糟糕的预设,那一刻我觉得好轻松,我终于把自己憋闷许久的不满释放了出来,并且得到了接纳。

那是生命中第一次,我感到自己可以自由地说话,我也有权利表达自己。

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我梦见自己大半边脸的脸皮开始裂开、脱落,那个样子很丑,我一片一片地往下撕,让我有些害怕。

醒来后,我却有一种莫名的轻松感和真实感,并且觉得那个好像长在脸上的厚厚的面具开始松动了。

在后来的咨询中,我和咨询师继续探讨我的真实感,我才发现自己一直无意识地在咨询中做着好孩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在谈一些表面的事情和感受。

随着自我探索和关系的深入,我对内在脆弱、羞耻的部分越来越小心,包括我对别人的不满和挑剔,因为那是我自己也无法面对和接受的一面,是作为一个“好的”我绝不可以有的一面。

我怕它们暴露出来,于是我小心翼翼观察咨询师的反应,一旦感觉到要触及这些部分,我心中的防线就本能地拉起来:“不能让他看到我的不好!”

而随着我对自己“不好”的一面的允许和接纳,现实的变化也近乎神奇般地发生了。

在关系上,我内心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渴望,我想念许久未见的朋友,并主动联系他们,表达我的想念,我感到自己不再需要躲避什么了。

在团体中,我开始尝试把自己想到、感受到的第一时间说出来,虽然事后心里仍有余悸,但不再因为说不出来感到憋闷。

在生活中,我可以更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要。

记得有次和朋友去吃烤鸭,打包鸭架的时候发现里面没有鸭头,我几乎没有犹豫地脱口而出“请给我补一个鸭头。”那一瞬间我感到自己心里有底气了,这在以前我多半会让朋友来要或者就不要了。

在咨询中,我也更加包容和自由,我可以和来访分享自己的不堪,来访也可以在我面前自如坦然地谈论着他们各种满意、不满意的体验,这个过程让我体验到咨询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感觉。

/03

非评判地对待自己,才是完整

其实在没有外境干扰的时候,我很少感受到不真实,只有在与外在的接触中无法自由做自己时,才会体验到虚假和不真实感。

这让我意识到,我所执着的真实,是源于我想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是源于对自己的评判。

真实或虚假,好或坏,本质上都是评判。

我们很多的痛苦都来源于这种二元对立的评判,当我们认定一个东西有好坏,就会自然地关注于一点,执着于追求好的或者摆脱坏的,痛苦也就产生了。

事实上,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两面都有,才是完整。这需要我们能够超越对立,非评判地对待自己。

而心理咨询给我带来的就是这样一种视角和态度,咨询中既有我想要的体验,也有我不想要的体验,恰恰是这些体验的过程,让我学会如是对待自己,接近一个更完整的个体。

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一个神奇而复杂的过程,就像化学实验。

咨询师既是容器,也是一剂相对稳定的化学试剂,当和来访者这枚试剂混合到一起,反应的过程便开始了。

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最终会生成什么,都是无法预测的,唯一能确定的是,一定会有变化发生。只是这变化有时平缓有时激烈,有时让人舒服有时让人难受。

咨询师这个容器是否足够结实,本身的特性是否足够稳定,能承接和容许多大的变化发生,又能允许和等待多久没有变化,是很重要的前提;

对来访者,任何的变化都是促进自我打破固化模式的机会,你有多信任这个容器,你有多大的勇气在这里继续参与反应,也是促成新物质产生、走向完整的机会。

所以我常常觉得,心理咨询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旅程,而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一个机缘。

如果你也受困于此刻的生活,不妨也给自己一个改变的机会,去开启一段属于你的改变之旅,去探索未知的风景。

你值得遇见一个完整的自己,你也值得拥有你的海阔天空。

静观自我关怀:勇敢爱自己的51项练习

作者:[美] 克里斯汀·内夫 克里斯托弗·杰默

本书文字优美、温暖又深入人心,适合对如何关怀自己和他人感兴趣的大众读者,也适合身处压力具有焦虑和抑郁倾向的读者,还可作为心理学爱好者及心理咨询师的参考用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