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剪脚工艺(一把剪刀72道工序)

剪刀剪脚工艺(一把剪刀72道工序)(1)

旧时有句老话“世上三般苦,打铁摇船磨豆腐”,而做剪刀又是打铁中最辛苦的一种。现代工艺让剪刀可以流水线生产,一天出厂成千上万把。但是在桓台索镇,还有一位老匠人坚持用最纯粹最原始的手工方法制剪。从钢材到做成剪刀,需要整整72道工序,一把小小的剪刀,历经百余年历史,四代人艰辛传承。日前,记者来到桓台县索镇刘家庄,通过刘氏剪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林田的展示和介绍,我们见识到这项古老工艺的一丝不苟。

百余年历史 古老工艺历经四代传承

剪刀剪脚工艺(一把剪刀72道工序)(2)

“一台炉灶一把锤子,一只风箱一把钳,一柄锉刀一条凳,一块磨石一只盘。”这是过去刘氏祖辈纯手工制作剪刀的必备工具。记者了解到,手工制剪并不轻松,从一根铁到一把剪刀,共有72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凭体力完成。

据悉,索镇刘家庄刘氏剪刀已有百余年历史。祖祖辈辈继承这份特殊技艺,历经艰辛传到现在,远近闻名,老少皆知。其剪刀因为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开合和顺、经久耐用等特点深受群众喜爱和好评。

刘林田告诉记者,刘氏家族从老爷爷刘元循、刘元友到青州拜师学艺,开始制作剪刀,至今已有百余年。“当时青州有三家有名的民间手艺,即齐家锥子、任家牌刀、大三剪子。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齐家锥子,任家的刀,大三剪子不用挑。”刘林田说,其老爷爷刘元循、刘元友拜“大三”青州剪子巷李三聋巴为师,字号“金泰龙”。兄弟二人吃苦耐劳,一心钻研剪刀制作技艺。数年后,分别掌握了这门技术,在制作工艺上高于师父,成为师父的顶梁柱,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名声大振。第二代传人刘爱修不但继承了老一代传统,还独创了一些技巧,在同行中具有独特造诣,做成的剪刀质量在方圆数十里内无人可比。

至刘林田,刘氏剪刀已经经历了四代传承。刘林田说,改革开放后,自由市场、自由买卖经济,产品流通,但没影响刘家祖传的剪刀生产与销路。刘家剪刀仍是名产品,更继承了老一辈子的技术,不但在剪刀方面有独到之处,并且开始制作各类家庭刀具、农田用具等。土产门市部争相订货,如张店洪沟路土产、卫固五金门市、曹村张玉会、四宝山林现福等都是老客户,索镇两家土产、窑货篮子都是固定客户。

嵌钢、锻打 一把剪刀 道工序

剪刀剪脚工艺(一把剪刀72道工序)(3)

小小一把剪刀,从钢材到做成剪刀,需要整整72道工序,从试铁、试钢到嵌钢、锻打、淬火、磨制、打轴眼、合脚(弯剪刀把环)。如果关键工序里稍微失之毫厘,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要制作一把质量上乘的剪刀,原料是第一保障。”刘林田说,与以往使用生铁锻打剪刀不同,刘氏将钢与铁同时作为锻制剪刀的原料。这是由于同铁相比,钢有着更加坚硬的质地,是制作剪刀刃口的最佳选择,同时却也很脆,不宜拿来锻造。而铁相对比较柔韧,用于锻造剪体更加合适,当然也更便宜。铁是优质铁,而为了保证刃口的质量,刘氏一般选用川钢或者竹节钢,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

这72道工序里,最讲究的一道工序就是嵌钢。“在常温下,将刃口钢料镶嵌于剪体铁坯的槽中,并注意严格控制钢料顶端与槽口的距离,以免出现钢头过长或不够的现象。将钢料嵌入铁坯后,加热坯料,使刃口钢发红,冒出火花。”刘林田告诉记者,这时坯料的温度已接近钢的熔点,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钢与铁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加热出炉后,将坯料在铁墩上敲一下,然后再将竖着的钢块儿轻敲几下,再配合快速锤击,使钢铁最终粘合,并使钢料处于剪刀刃口的位置。至此,“嵌钢”的处理就完成了,也就是这样一道工序,决定了刘氏剪刀具有不同于一般剪刀的上乘质量。

一把剪刀是否好用,最终还要看刀口是否锋利。“刀要锋利就得靠磨。”刘林田说,磨剪时先用粗山石对剪刀里外粗磨,将锉刀锉过后在剪体表面留下的痕迹磨干净,并保持刃口线平直。磨剪刀时,手必须保持平稳,还要用木块按住剪刀,以防止手被刀刃割伤。

记者看到,刘林田将剪坯的大小长短进行比较,用锤子敲去较长的地方,用砂轮将断面打磨光滑,用钳子将剪刀形状进行适当修整,以保持两片剪刀形状的一致,同时还要使剪刀刀柄更加圆润,便于拿取使用。最后,将长短、宽窄、粗细、高低相同的两片剪刀挑选出来,铆接成一把剪刀。再经过反复检查整理,剪刀就可以使用了。

(文/图 记者张丽 相国旗 通讯员释修振)

责任编辑 刘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