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为什么叫东坡居士 为什么批评苏东坡不懂诗

王子居:对于王子居所建立的浩大学术体系来说,想给他做个简介也得几千字,于是我们只用一个点来介绍他:

在国家级平台的诗学版块上,他取得了精华贴占比60%(2021年11月底数据),日精华最高(3贴2贴都很少见)、时数比为过去十年时数比十倍左右、诗论精华时数比二十多倍的纪录。在从上世纪留传下来的硕果仅存的综合性社区论坛中,取得有值点赞比点击数最高90%左右的点赞率(妥妥的网络史世界纪录)……《龙山》开创或打破了有大大小小约一百个纪录……他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一个超越单句9维境的诗人,更是唯一一个达到单句33维境(李白最高约三四维)并超越33维境的诗人。达到并超越了在一句七字中“一字一修辞,一字一诗境,一字双隐喻”的极限境界,可以说是5千年笔力第一。一个人,四个时代,他的多维诗境远远超越诗骚汉唐并将诗骚汉唐的喻诗推到了全新的高度,为中国诗学延续了断路,并开辟了全新的世界。

在古代论诗者中,我们看到被王子居反评论的,有苏东坡和闻一多,他们之所以被反评,都是因为他们评论了孟浩然。中国古代诗人的诗法、诗境,很少有王子居不能超越的,而孟浩然的气韵恰是其中一种。所以当苏东坡鄙视孟浩然的时候,自然会被王子居提起来狠批一通。

苏东坡的词是好的(整个宋朝的诗词人基本都是词强于诗),用喻诗的维度来解构的话,总也有二三维,但他的诗却没写出什么维度。诗没写好,却乱评唐诗巨匠,自然会被王子居批评。

东坡个性豪迈,讨人喜欢,粉丝众多,但豪迈就不免话说得不谨,在学术上被批评就很正常了。

苏轼评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

也有记载:“浩然诗如内库法酒,却是上尊之规模,但欠酒才尔。”

总之,苏轼是在说浩然翁不行。

这样的话,李白或许说得,但是东坡说不得,为什么?你只比一比诗歌便好。李白王维之外,谁超过了孟浩然?李白诗才盛过浩然,尚说“高山安可仰”,对浩然佩服得那是五体投地,恨不得给浩然洗脚以示敬重,太白尚且如此,何况苏轼。作为一个诗人,轻视浩然只能说明他还算不上懂诗。

实际上,孟浩然的诗作中有着浑然天成的完美之作,在艺术的成就上,他比王维还要高些,即便苏东坡十项全能,也不能达到孟浩然的艺术高度。

孟浩然有三个完美,《春晓》是一个完美,《过故人庄》是一个完美,《月陵烟树》是一个完美,不用说他有三个完美,只要他有一首《春晓》,他的艺术成就就在东坡之上,即便东坡有“明月几时有”,那也只好在宋词境界中出出风头,终属二流境界,一旦碰上《春晓》这一类天成的神作,也只能望洋兴叹。

苏东坡为什么叫东坡居士 为什么批评苏东坡不懂诗(1)

明月几时有,虽然契合我们中国人的某种心绪,但它没有形成意境的气息。我们知道,许多唐诗有非常好的意境,但却形成不了气息,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春晓》也是这样的佳作,《月陵烟树》中的气息也是极为浓厚。我们读这首诗,一下子就有了乡村亲切的感觉,有了春天春困、春梦迷离的感觉,这就是天成的作品,称之为神品的诗作。

东坡写不出这样的诗作,他自恃的是自己号称全能。他贬低孟浩然,只能说明他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还差得很远。

苏东坡低看孟浩然的地方,恰恰是孟浩然能够写出巅峰的完美,而东坡却不能写出的原因。作诗固然需要一定的才学,如果没有一定的学问,造句都造不好,如何还能写诗呢?但是,一个诗人一旦强调才学,那么,诗歌的自然之感,完美之境就不会出现了。好诗必是天然而成,一旦在诗中卖弄学问,自夸雕琢,那么无论意境,还是气韵,都会流于下乘。所以东坡看低浩然的地方,恰恰是浩然独到的地方,也恰恰是东坡不如浩然的地方。作诗最怕的就是卖弄学问,掉书袋,违背了诗歌由感而发的天然规律,靠学问为诗,或者靠见识为诗,很难达到返璞归真的天然妙境,而孟浩然少了点学问和阅历(假设如此,苏东坡所说的材料,应也有人生阅历等,他觉得浩然的人生太单一了,这是因为东坡一生阅历很丰富),反而少了负累,能够以心灵感悟天地人生,反而不需返璞归真,因为他的境界一直都在璞和真中。

拿学问来评价孟浩然是没有意义的,正如拿官位来评价诗人毫无意义一样。真正的诗人都是爱孟浩然的,因为他感情真切,生性率真。

同时代的李白这样说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表达的是敬意。同样是靠灵感写诗、不仗学识功底的人,李白对孟浩然的才气和成就,认识得要比别人深刻。

在诗歌中创作出三个巅峰的完美,有谁做到了?东坡可是一个也没做到。在对一个唐代诗人艺术能力的认识上,还是唐人更了解唐人。唐以后的境界日下,东坡身处宋诗之境,不能一窥唐诗之真妙,这就是他最大的局限,即便再有才,他也是解不了唐人诗歌的神妙之处的。所以我们从李白、王维、杜甫对孟浩然的态度里,得出孟浩然其人如何,其诗如何,才是最确切的。

苏东坡为什么叫东坡居士 为什么批评苏东坡不懂诗(2)

古人评浩然,还诟病他一处,就是他五言居多,七言为少,于是就以为浩然的才能拘束在五言之内,这是不懂诗的表现。我们来看他的《鹦鹉洲送王九游江左》: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

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

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光飙。

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

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

君行采采莫相忘。

通篇都有着那种近似李白的流转不羁的气势,“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是上等的佳句。在孟浩然那有限的七言里,能有这样的一首,及那丰神无比的“鹿门月照开烟树”,你还能说孟浩然不善七言吗?

孟浩然的这首诗没有被提及太多,对他显然是不公平的,诗家都说李白的凤凰台仿自崔颢,却为何不说崔颢的黄鹤楼是受了孟浩然鹦鹉洲的启发呢?崔颢的笔法,与这首鹦鹉洲是何其神似!恐怕崔、李二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首鹦鹉洲的影响。乃至于后来,李白的七古中,那些灿烂辉煌的佳作,其形式和韵律,都有孟浩然这首鹦鹉洲的影子!

所以李白才说“高山安可仰”,这不是礼貌性的赞赏,而是由衷的敬佩之意。以文风而言,孟浩然是李白的先行者,是开创者,是启蒙者,而李白是学习者,是大成者。古人说王孟是一派,仅仅是从表象而言(是从诗歌的体裁说的,如田园),若从精神和气质、气韵和意境而言,孟李才是真正的一派。言孟李者得其实,言王孟者得其表。

苏东坡为什么叫东坡居士 为什么批评苏东坡不懂诗(3)

我们再来看两首孟浩然有限的七绝:

送杜十四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前两句语意极淡,以一派水色写离别,第三句写浩然对杜十四之惦念,第四句直写伤别之情,语已尽而情未已。

济江问同舟人

潮落江平未有风,轻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这首诗透着孟浩然式的真诚与亲切,浩然说话热情客气,问舟人时还说“我与你同舟共济”,一下子就拉近了关系,可见,浩然是个亲和力极强的人。

“时时引领望天末”,渴望尽快到达的心情跃然纸上,“何处青山是越中”,在舟中遥望,谈说分辨远处江山,这种行旅中常有之事,被诗人娓娓道来,写尽了旅途心态。连苏轼也评价此诗说:“寄至味于淡泊。”

可见浩然写七绝,已将他五言中那冲淡浑融的风格带了进来,他的七绝写得是很好的。

我们要记得浩然是率性的诗人,是不同于杜甫、贾岛等刻意为诗的诗人。写诗对他来说,许是随性之事,他当然不会刻意去写七言。如果浩然是个刻意为诗的人,就从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几首七言来说,他努力去写,自然会有更多佳作出现。说孟浩然拘于五言,不能七言,就是不了解他的诗歌,更是不了解他的性情。

闻一多对孟浩然评价不低,但他还是不够懂孟浩然,如他评价:“孟浩然诗中质高的有是有些,数量总是太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式的句子,在集中几乎都找不出第二个例子。”

这就明显的不懂孟浩然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固是佳句,但也只不过是景致而已,却抵不上“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样神妙,前两句固是妙境,但也不及后两句“物有情”传神。后者句中所透露出之舒适满足,才是田园之真味。你想想,在暑天,风吹过荷花池,带着一股淡淡的荷花香,吹在你身上,你又凉爽,还闻到了清香,你能不为之神清气爽吗?上午的竹林露珠滴下,振出清响,听在你耳里,你会不变得神清气爽吗?这就是孟浩然田园诗的造诣,他这份水平是独到的,放眼整个大唐,没有人能把生活写得像他所写一样富有神韵,富有情味,而且富含大自然造化之工。为什么说富含大自然造化之功呢?一送,一滴,隐约间似是荷花和竹子所为,这就是我说的“物有情”,也就是大自然造化之功。又如他的“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难道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差些?这样的诗才是真正的孟浩然,是真正的闲适,真正的隐士风流。

大抵闻先生是不太居于田园的,他没有看到孟浩然田园隐士的风流所在。古往今来懂孟浩然价值的,还得说是李白。他的“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固然将孟浩然写得风流潇洒、豪迈不羁,但比之孟浩然自己的“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之句,还是不得田园之真趣,也不得隐逸之高致。所以李白这首《赠孟浩然》中的佳句,还是他那开头结尾,直抒胸臆,真挚之气迎面而来,让人读得酣畅淋漓。可见,孟浩然的闲适和隐逸的风流,就连李白也是学不来写不来的。为什么李白说孟浩然“风流天下闻”?就是因为他有这种“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的风流之气,他这种举手投足间的风流,也就王羲之“坦腹东床”的名士风流可与相比。杜甫也有过“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但总是觉得他放不开,他还是著形迹,即便是坦腹江亭,他还在顾念着长吟,刻意为诗,你看,杜甫活得多累,所以他的诗比不上孟浩然诗中的那份惬意和随心所欲的感觉。孟浩然才真正是亲近自然,享受生活。所以李白对孟浩然很是折服,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诗中的天真之气、风流不羁的流畅之气,无法说没有来自孟浩然的影响,孟浩然那种高士隐士的风流,有唐一代,是李白佩服到称为高山的唯一一人。

苏东坡为什么叫东坡居士 为什么批评苏东坡不懂诗(4)

后人不能真正弄懂孟浩然诗作的高妙,于是说他诗作太少,佳作太少,学问太浅。对于孟浩然的诗才,我和李白的观点是一样的,“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也许李白更看重孟浩然的德和情,孟浩然的天真之气,古士之风。但我更看重他的诗,他的德和他的诗,都是一样风流不可一世的。

在想起孟浩然的时候,总不免为他遗憾,他虽然诗写得好,但却因少了些经历,固然是得到了天然之境,相比其他人却少了人世的种种,于是他的诗数量也就少了,跨度不够大,内容不够丰厚,放射的光华就显得比李白杜甫王维弱一些。

但,孟浩然却也因此达到了其他大诗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他屹立在一个独特的高度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