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方言散讲(老温州方言版⑥宋立牌坊为衮裳)

点击收听音频节目:

温州方言散讲(老温州方言版⑥宋立牌坊为衮裳)(1)

三牌坊宋时称衮绣坊,东起信河街,向西转至温州市原第七中学北侧,又岔巷向西至九山南路。长570米,宽7.5米,最窄处2米。

温州方言散讲(老温州方言版⑥宋立牌坊为衮裳)(2)

相传,宋代时此地已成为街坊。坊内住有一位寡妇,丈夫在卫国战争中牺牲。她平日靠替人洗衣而维持生活,一次朝廷派人来慰问烈属,并赠之白银数锭,并要她连夜将一套皇服洗净晒干。寡妇接过银子和皇服心情好不激动,乘着月色就蹲在水井边洗涮起来。谁知这一消息被当地一个人称“三只手”的惯偷知道。于是他暗中注意寡妇的行动,当看到寡妇正蹲在井边准备打水冲洗皇服的瞬间,一个箭步从背后跃出,一把抢过皇服转身就跑。寡妇发觉后急忙扔掉水桶,整个人扑向这“三只手”,一边紧紧抓住皇服拼命往回拉,一边高声喊有贼。谁知两人相互使劲对拉,只听“哧”地一声,这皇服上衣被撕开了一大段。谁都明白,撕破了皇帝穿的衣裳可要杀头的啊!寡妇一想便一个纵身跳进了水井中。尔后,此事被人们广为传说。因皇服在古代称为“衮裳”,故袭其此典,人们设立牌坊以资褒表,后将街坊命名为“衮绣坊”。

温州方言散讲(老温州方言版⑥宋立牌坊为衮裳)(3)

至明代时,因此地设有宰相张阁老府第的大门,由于大门前竖立着三座高大的牌坊,便将衮绣坊更名为“三牌坊”。“文化大革命”时曾一度改称“三八巷”,1982年恢复原名至今。

文章源自《温州老街巷掌故》

作者:金文平

温州方言散讲(老温州方言版⑥宋立牌坊为衮裳)(4)

温州方言散讲(老温州方言版⑥宋立牌坊为衮裳)(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