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支高级茶香打造冬日氛围感 四季的味道匠心

用一支高级茶香打造冬日氛围感 四季的味道匠心(1)

李沛和正在晾晒乳扇 新华网赵普凡 摄

新华网昆明5月2日电(念新洪 赵普凡)“牛奶做成扇子卖”,云南十八怪里描述的“奇怪商品”,就是大理的传统美食——乳扇。每个到过大理的游客,都会对这一形如纸扇、奶香四溢的小吃印象深刻。本期四季的味道,我们走进“乳牛之乡”洱源县,探访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乳扇)代表性传承人李沛和,揭秘“牛奶做成扇子”的独特技艺。

暮春时节,趁着天朗气清,李沛和拉开阵势,在自家的手工作坊里制作起乳扇来。乳扇的原材料非常单一,就是新鲜的牛奶,但耗费特别大,一般而言,10斤牛奶只能制作出1斤乳扇,“牛奶的精华全部都在里面了!”李沛和说。

用一支高级茶香打造冬日氛围感 四季的味道匠心(2)

美味的炸乳扇 新华网赵普凡 摄

酸浆注入锅内煮烫,倒入鲜牛奶,待凝固后,李沛和开始施展“指间绝技”,先是熟练地抟成团,然后摊成薄片,再迅速地卷到竹架上。前后不到3分钟,一架黄中带白、光滑柔亮的乳扇就制作完成了。晾晒两到三天,即可取下直接食用,也可煎、烤、炸、煮,烹调出各式美味。

初次品尝到乳扇的外地人,可能会惊讶于在鲜有牛奶食用传统的南方,竟然会有这样口感类似奶酪的“洋气”小吃。事实上,大理制作和食用乳扇的历史非常悠久。乳扇最初被称为“乳线”,明朝杨慎编写的《南诏野史》中,就曾有“酥花乳线浮杯绿”的记载。而在清朝咸丰年间编撰的《邓川州志》中,不仅出现了“乳扇”二字,还详细记录了其制作方法。

用一支高级茶香打造冬日氛围感 四季的味道匠心(3)

李沛和正在制作乳扇 新华网赵普凡 摄

几百年来,“牛奶做成扇子”的技艺代代相传,现在的洱源县,仍有不少当地老百姓会制作乳扇。但会的人多,像李沛和这样做得好的却是凤毛麟角,秘诀是什么呢?

李沛和告诉我们,首先酸浆要调配得好,其次得选用品质好的牛奶,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30多年来练就的技法,“每天的牛奶和酸浆都是不一样的,要靠我们的眼睛和手来掌握,看怎么调配得恰到好处。”

用一支高级茶香打造冬日氛围感 四季的味道匠心(4)

美味的烤乳扇 新华网赵普凡 摄

凭着30多年来练就的“硬功夫”,以及对品质的严格把控,李沛和制作的乳扇受到了一众“饕客”的喜爱,不仅当地人时时光顾,还远销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难能可贵的是,对于自己的“指尖绝技”,李沛和从不藏着掖着,“只要有人来学,我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

多年来,手艺精湛、性情爽朗的李沛和,带出了一批徒弟。但在传习过程中,李沛和也隐隐有些担忧,来找她学的人里,几乎没有年轻人,“太苦了,时间还要得长,几年都不一定能出师。”为此,李沛和决定先从家里人“下手”,拉上儿媳妇跟着学,她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年轻人走进传习所,将这门老手艺一直传承下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