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叶作品欣赏大全,70后代表作家乔叶突围之作宝水面世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路艳霞

准备数年,易稿十余回,70后代表作家乔叶的长篇突围之作《宝水》近日面世。这部沉甸甸的新作,是乔叶献给故乡和亲人的文学礼物。她说,能向广阔的中国乡村汲取创作的“宝水”,是身为作家的她的幸运。

乔叶作品欣赏大全,70后代表作家乔叶突围之作宝水面世(1)

深入生活底部写出乡村巨变

《宝水》是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资助项目,这部乡土中国现代化的文学书写力作,生动地呈现了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巨变。乔叶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这是她迄今为止,写得最耐心的一部作品。

小说中的宝水村是太行山深处的正在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因为转型而获得了多元力量的参与和支持,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女主人公是人到中年的地青萍,她被严重的失眠症所困,提前退休后从象城来到宝水村帮朋友经营民宿。她怀着复杂的情感深度参与村庄的具体事务,以鲜明的主观在场性见证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丰富而深刻的嬗变,自身的沉疴也被逐渐治愈,她也终于在宝水村落地生根。

乔叶作品欣赏大全,70后代表作家乔叶突围之作宝水面世(2)

冬——春,春——夏,夏——秋,秋——冬,四个章节如同一幅长卷,在四时节序中将当下的乡村生活娓娓道来。宝水是久违了的文学里的中国乡村,它的神经末梢链接着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链接着当下中国的典型乡村样态,也链接着无数人心里的城乡结合部。村子里那些平朴的人们,发散和衍生出诸多清新鲜活的故事,大量丰饶微妙的隐秘在其中暗潮涌动,如同涓涓细流终成江河。

面对这部作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评价,“关于中国当下的乡土小说,或者说关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这方面的主题,我个人判断《宝水》是到目前为止写得最优秀的作品。乔叶没有从一些大而无当的观念出发,而是深入到生活的底部,去观察乡村社会的人和事,包括乡村建设过程里面的每一个细节,写得非常的扎实、饱满。”

乔叶作品欣赏大全,70后代表作家乔叶突围之作宝水面世(3)

像码牌一样码出“四季”结构

乔叶老家在河南焦作,近几年每次回老家,她都会到处去看,那些传统形态相对完整的村庄尤其让她着迷。“看多了就想写小说,想写一个跟当下的乡村现实有密切对话关系的长篇小说。”乔叶说,她想写有新特质的乡村,而牧歌式的、悲歌式的、审判式的写作,虽然比较好把握,但她实在提不起兴致。

心怀写出“新特质”乡村的梦想,乔叶从2014年就开始了漫长的创作准备,参加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时,她会特别注意去看乡村。豫南、豫北、豫东、豫西这些村庄她都去过,江西、甘肃、贵州等地的村庄也看过,江南的包括浙江的萧山、温州等地很富庶的村庄也去过。

乔叶一次次奔向这些村落,她住在村民家里,吃他们的农家饭,听他们说自家事。柴米油盐,鸡零狗碎,各种声息。客人多的时候,她甚至帮着招呼客人,暂时当一下服务员,没什么客人时就和店主聊聊天。她“潜伏”在村庄,小心隐藏着作家的身份,生怕“暴露”,“以往的教训告诉我,村民一旦带有应付媒体、作家的姿态,动作、谈吐会变形,对你的态度也会变得复杂,但以客人或朋友角色进入,得到的信息却是真实的。”

几年积累下来,乔叶的乡村书写素材库至少有上百万字,但即便这样,她2017年开始动笔创作之时,还是觉得下笔艰难。写平原村还是写山村,写多大规模的村庄,村里的泉水在哪里,村委会在哪里,老学校旧址在哪里,人物出现在哪里,故事如何发展,小说如何结构,太多细枝末节都要一一谋划。乔叶说,光是结构就琢磨了很长时间,她曾设想用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来结构小说,“我挺笨的,就是一个个试着来,就像码牌一样,四季结构来一遍,二十四节气结构来一遍。”在尝试着把故事、人物码放进“十二个月”和“二十四节气”时,她发现这样的安排容易被内部格局所限,铺得过匀,节奏容易卡死。经过反复比较、斟酌,乔叶最终确定了“四季”结构。这样的板块大,里面的叙述节奏、故事安排可以有疏有密,相对而言弹性也大。

不仅如此,乔叶还要考证时令的花草植物和庄稼菜蔬,还要重新去拣择语言:土语方言,知识分子语言,因有四面八方的游客,他们的语言层次也要有所区分,向内和向外要有不同语感。还有对乡村诸多关系的重新辨析和审视:村民间的邻里关系,居住在繁华地段和偏远地段的村民间的关系,村民和村干部的关系,乡贤和村干部的关系,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之间的关系,都需要再去认识和表达。

乔叶作品欣赏大全,70后代表作家乔叶突围之作宝水面世(4)

表达当下乡村所呈现的世道人心

“乡村自有着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我们看它貌似颓废了、破碎了、寂寥了,但这些很可能只是一种貌似,骨子里很强韧的某种东西还在。”乔叶说,她不想美化乡村,而是想以文学的方式写出乡村的复杂性、多重性。

乔叶选择了诚实地书写乡村,她说,书中的人物几乎都有原型。村支书大英是很平凡的村干部,她的生活里深藏伤痛却也充满力量,她很有智慧却也不乏狡猾,善于在各种利益层面斡旋。乡建专家孟胡子游走在乡政府、村干部和村民之间,懂得各种话语,也懂得在农村进行社区营造,他是一个善用新理念也知旧习俗,既熟谙政府运行规则也很接民间地气的文化商人形象。而关于各方游客,她也写出了复杂性,有的游客是纾解乡愁,有的游客是纯粹来消费,对农村、对村民会有某种优越感,“以宝水村为载体,我试图表达当下乡村所呈现的世道人心。”乔叶说。

两年前,乔叶从郑州调动到北京,担任北京作协副主席,“作为一个河南籍作家,虽然已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但地理视野的多维度似乎让我原本的乡土性更鲜明了些。”乔叶坦言,北京对这部作品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写这部小说在河南时一直在迷雾中,尽管基本东西都有,却不够清晰,来北京两年多后,写着写着却突感清晰起来。”

在乔叶看来,北京和她的故乡有接近性,同时又有距离感,这个“尺寸”的存在特别美妙。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她发现北京有些山区的方言,和家乡的方言其实是相通的。而她对故乡的感触也更为鲜明深刻。更重要的是,来到北京的日子里,乔叶的眼界不断开阔,她感叹,北京拥有全国最优质的文学资源,令她接受了很好的熏陶和滋养。“这个过程中,我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小说,尽力让自己有良好的写作状态。所以特别感谢北京,如果没来北京,这个小说可能不是这个面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