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必看的一本书(心理书单改变始于看见)

“SARS之前,人们习惯运用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好吃就吃什么(如滥吃野生动物),怎样方便就怎样做(如不使用公筷、随地吐痰 、饭前便后不洗手),对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置之不理。”

这是SARS之后,钟南山课题组发表的《抗击SARS实践与新人文精神的思考》中的一句话。

思维方式如此重要,就像电脑的操作系统一样,内置于我们的大脑,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但不幸的是人类的思维存在很多谬误和陷阱,而且喜欢走捷径,进而导致了各种不良后果。

比如,人们喜欢把关联当做因果,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掉进自证预言的陷阱而不自知;比如遇到问题,习惯调用过往经验作为判断依据,但弊端在于,过去的经验不一定适用当下的情景。

信息泛滥的时代,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的应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现代心理学针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已经做了诸多研究。我推荐这5本心理学书籍,助你了解我们思维的弱点,从而更好的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苏珊·福沃德

心理学必看的一本书(心理书单改变始于看见)(1)


“在有些家庭,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原生家庭》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多数受幼年时父母的影响,而为人父母,没有岗前培训,没有上岗证。对于那些不合格的父母,《原生家庭》这本书用了一个词描述--"有毒"。书中第一部分将有毒的父母分为操控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等5种模式。

第二部分提出了“解毒”方案。很多成年人,还在背负着童年的阴影而不自知,解毒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到,你不该为童年的不幸负责,那些责任应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认识这一点,不是去责怪父母,而是为了放过自己、改变自己,承担起自己成年人的责任。

只有认识到何以成为现在的自己,才能做出改变。改变的方式可以是与父母对峙,也可以选择放手,这两种方式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选择适合你的那种。改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书中有详细的说明。

如果你在为如何与父母相处而苦恼,或为养育下一代而伤神,推荐你读这本书。


《暗时间》--刘未鹏

心理学必看的一本书(心理书单改变始于看见)(2)


《暗时间》这个书名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关于时间管理的书,其实它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正确思考的书。阅读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暗时间》和《思维改变生活》这两个篇章。

在一个领域做到优秀已经不容易,有的人却能在不同的领域做到卓越。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卓越的人拥有更多的思维时间,即暗时间。

在《暗时间》这一篇章中,告诉我们如何利用暗时间,以及大脑的记忆与学习机制,提高学习和思考的效率。

《思维改变生活》这一篇章,总结了大脑思维工作机制中的盲点和谬误。

年轻人总是听不进去老人言,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亲身经历了才明白?

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

理智告诉我们,应该坚持运动锻炼身体,为什么行动上却是躺在床上刷手机?


这一切都与大脑的工作机制有关。我们的身体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但我们的情绪大脑还停留在20万年前,用远古的大脑解决现代化的问题,必然会面临诸多不适。

就像作者所说:“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远古人”。我们需要做的是,了解思维机制的缺陷,并避开它们。

这本书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作者在书中列出了很多思维类及心理学的书籍,如果你对大脑、思维的运行机制感兴趣,推荐你阅读这本书。


《错不在我》--卡罗尔·塔夫里斯 艾略特·阿伦森

心理学必看的一本书(心理书单改变始于看见)(3)


人人都会犯错,但很少有人愿意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算承认了,也会为自己找一些理由。

错误面前,人们为什么会极力的为自己辩解呢?即使证据已经摆在面前?

《错不在我》用两个概念来解释这种现象,即:认知失调和自我辩护。

认知失调是指当认知与事实不一致时,所导致的内心不愉快、不舒适的感觉。人们会本能的想减少这种不适感,采用的方式就是自我辩护,甚至不惜歪曲事实。

比如正在实施减肥健身计划的你,晚上忍不住和朋友去吃了宵夜,“宵夜导致肥胖“的认知,与你正在减肥的事实之间产生了失调,你为自己辩护的方式大概率是低估宵夜的影响,比如:“就吃一次,不会胖的,再说我吃的也不多。”

《错不在我》告诉我们,自我辩护不等同于撒谎,撒谎时人们知道自己在撒谎,而自我辩护往往是在无意识中启动的,这就很容易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我们该如何减少自我辩护呢?书中你会找到答案。在认识到“自我辩护”的存在后,你会更好的处理夫妻关系、同事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


《社会学动物》-艾略特·阿伦森

心理学必看的一本书(心理书单改变始于看见)(4)


亚里士多德说:“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自身的行为影响着他人,也被他人所影响,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群体去生活。那么,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为什么会接受他人的影响?人们的喜好、厌憎、偏见是如何产生的?

《社会性动物》这本书中,心理学家阿伦森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分析了从众、宣传与说服、偏见、攻击性和爱等社会行为的心理学过程。

通过作者的分析,你会发现,人是一种多么不理性的动物,但往往又自认为自己的行为和想法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就像书中所说:

“人们有着将自己视为完美而又具有理性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又是多么频繁地致使我们采取那些既不完美又没有理性的行动。”

阅读本书,会让你对人性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好的认识自我。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马丁·塞利格曼

心理学必看的一本书(心理书单改变始于看见)(5)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有人倾向于悲观的解释,容易消极、退缩;有人倾向于乐观的解释,能够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并直面困境。这种不同的解释风格其实是两种思维模式,悲观思维模式的人,能够变得乐观吗?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这本书中指出,乐观是可以习得的,一旦习得,就会终生拥有。

作者提出了习得乐观的ABCDE模式:

A事件(Adversity):不好的事件。

B想法(Belief ):你对这件事的想法。

C后果(Consequence):由想法引起的后果。

D反驳(Disputation):反驳消极的想法。

E激发(Energization):激发自己积极的行动。

具体的操作步骤书中有详细介绍,按照作者的方法,坚持练习,悲观的你可以学着从乐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当然,作者不是让我们盲目乐观,而是要审时度势的乐观。

如果你容易消极,甚至有些抑郁,不妨读下这本书,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心理学必看的一本书(心理书单改变始于看见)(6)

成长,就是不断改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思维方式的过程,而改变的前提是看见。

阅读心理学书籍,让我们看见思维的谬误和陷阱,看见大脑运作机制的不完美。尽管我们一生都会与这些谬误和不完美相伴,但在看见之后你就无法视而不见,而这是改变和超越的开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