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地(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在浙江鄞县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故里时,经过杭州,写下了此诗。

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期,有座。传说此峰是从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王安石,字,号半山,临川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人称半山居士。

写这首诗时,是王安石初涉官场之作。当时他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诗抒发意气风发,表达宽阔情怀。

诗的第一句中他写飞来峰上的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在写作手法上,写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地(不畏浮云遮望眼)(1)

第二句他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景象,表现出王安石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了自信心。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王安石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出王安石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地(不畏浮云遮望眼)(2)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王安石的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王安石却倒过来写,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正体现出了诗的巧妙之处。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地(不畏浮云遮望眼)(3)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王安石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当苏东坡因"乌台诗案"面临生命威胁时,已经罢相的王安石,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上书皇帝,营救自己多年的政敌。

王安石这种不计个人恩怨的做法,充分体现出一个改革家、政治家和诗人的博大胸怀。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地(不畏浮云遮望眼)(4)

大书法家黄庭坚曾这样评价王安石:"余尝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正因为王安石理想远大、意志坚定、情操高尚,所以他的诗词也呈现出一种清气逼人、境界高远的格调。

后世评价王安石的诗歌风格用了四个字——"空中之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