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因何原因而死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引言

白起,又名公孙起,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杀人最多的军事将领,因每战必胜,每胜必屠而被称作“人屠”。白起终身事秦,在战场上为秦国攻取七十余座城池,直接奠定了秦国在天下的霸主地位,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就是这样一位令其余六国闻风丧胆的战神,最终也没躲过“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结局,只留下一句“吾何罪于天而至此?”的遗言。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能让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对自己的爱将痛下杀手,又是怎样的心路历程,让一代战神最终对命运投降?

白起因何原因而死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1)

白起

宝剑开刃:何事三千珠履客,不能西御武安君

关于白起的出身,虽然现存资料中并没有太多记载,但也并非无从考证。

司马迁的《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有一句有关于他出身的记述,

“白起者,郿人也”

表明白起是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追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他的出生地郿县,居住着一支由秦穆公时期流传下来的大族,即孟西白(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大将的后代)三族中的白氏家族,而白起极有可能是白氏家族中的一员。

然而名门的出身却给不了他任何帮助,无论是孟西白三族中的白氏,还是旧日的楚国贵族,在白起出生地的年代都已没落。商鞅变法剥夺了老氏族的特权与优先论功权,昔日公族已然凋零,白起要想发迹,只能依靠秦法中的另一项制度——军功授爵制

所谓“军功授爵”,通俗一点讲就是论功行赏。

《商君书·境内》中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也就是说,秦国新法的体系对普通百姓有两点好处。

其一,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

其二,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凡秦国战士,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者,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及与之相应的田宅,也可以做官,可供授受的爵位有二十个等级,从一到二十依次上升,数字越大所代表的爵位也越高。

而白起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的第一次正式亮相,即作为秦国的左庶长 ,领兵攻打韩国新城。“左庶长”位于二十等军功爵的第十一级,这意味着在白起作为秦国将领显著于史册之前,至少已经亲手砍下过十颗敌军的人头了——这十颗人头成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从白起日后的杀敌数量来看,这个数字委实不值一提,但这却是他在成为名将的道路上所迈出的第一步。

白起因何原因而死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2)

出土秦简

后世史料对白起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每战必胜,每胜必屠。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白起“人屠”的称号更像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强加给他的——在以军功论爵位的政策之下,上阵杀敌成为了秦国百姓实现阶级跨越的唯一通路。在能臣辈出的秦国,如果不杀人,无论白起的出身如何,都不会有参与高层的政治决策的机会,更不会成为彪炳史册的悍将。

白起就这样凭借着自己手中的剑,在一次次的升迁中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秦昭襄王十三年,穰候魏冉出任秦国丞相,一年之后,白起受他举荐被进封为左更,率军对抗韩魏联军。

如果打仗也有天赋论,白起无疑是其中的天才一类。由于史料上有关他青年时期的记载 几乎空白,我们无从得知他究竟师从何人,又读过哪些兵书,但可以肯定的是,白起对于 战局的掌控远超了同时代的其他将领——比起对前人兵书的巧妙运用,他更为人所称道 的是,他在战争中的大局观,以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悍勇精神。

翻开史书我们可以看到,在“白起”这个名字之后,是一长串血淋淋的战绩:

秦昭王十五年,攻魏,拔之,取大小61城。

三十四年,攻魏,拔华阳,虏三晋将,斩首13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2万人于河中。

三十六年,伐楚,引郢水而灌郢都,淹楚国军民15万,尸臭三月不绝,烧夷陵,楚王被迫东徙,白起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昭王四十三年,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5万。

四十九年,秦赵长平一战,虏赵军45万,挟诈而尽阬杀之……

将这些死亡人数加在一起,总数竟高达104万!

据梁启超先生考证,战国时期约有200万人死于战争,其中有二分之一皆为白起所杀,这样的比例,说他是人形核弹也不为过,而在那个打仗还得依靠人血肉相搏的冷兵器时代,削弱一国战力最好的办法便是杀降——人口的缺失会造成的生产力的下降,进而从根本上拖垮一个国家。

坐罪自刎: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头

笼罩在死亡阴影下的六国对白起恨之入骨,这其中,以一战损失了45万人的赵国最甚。眼看白起在长平之战后继续指挥大军向邯郸挺进,身处危局之中的赵国君臣使出了一条反间计。

白起因何原因而死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3)

长平之战

赵王派使者携重礼入秦,会见了秦国的新任丞相范雎,使者向范雎提出了一个阴险的假设,

“如果任武安攻下了邯郸,消灭赵国,他自可以凭借剿灭一国的不世军功而位列三公,得到秦王重用,可届时的秦国朝堂上还会有您的立足之地吗?”(《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因何原因而死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4)

《大秦帝国》范雎剧照

应候范雎作为穰候魏冉的继任者,一上任就将魏冉从朝堂中挤了出去,而白起作为魏冉 举荐的人,自然也为他所不容,范雎听完这番话后即刻向秦王提出了停止进攻邯郸,让士兵们休整一段时间的建议,秦王接受了他的建议,离胜利一步之遥的白起因此被叫回了咸阳。

回到咸阳之后,白起便开始向秦王称病不出

次年九月,秦王派另一位将领王陵再次攻打赵国,直到王陵两次战败,他才又想到了战无不胜的白起。

白起却直言此时已经错过了灭赵的最佳时机,长平之战过去了两年,随着赵国的元气与士气正在逐步恢复,此时攻赵,必定会招来赵人激烈的反抗,从而招至秦军战败。

君臣的会面因为意见向左闹得不欢而散——有趣的是,司马迁在这段话后又加了两句后续,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这句话我们稍后再分析,先看事情接下来的走向。

请不动白起的昭襄王被逼无奈,只能让王龁代替王陵出兵,结果却正如白起所料:秦国战败了。

白起因此说出了一句绝不该对君主说的话,

“秦王不听臣的意见,如今结果怎样呢?”(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秦王因此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遂自称病笃,拒不从命。这次跟在秦王之后来的又是范雎(应侯请之,不起),在两人都请不动白起的情况下,秦王带着怒气下了命令:免武安君为士伍,将他流放去阴密。

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白起接到命令之后,又在咸阳滞留了三个月,在这期间,“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秦王却在百忙之中抽空下了道命令,派人将白起驱逐出了咸阳

白起因何原因而死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5)

《大秦帝国》白起剧照

在白起行至杜邮亭的时候,范雎又向秦王说出了白起的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于是秦王更改了之前的决定,将流放改为了“赐剑”,令其自裁。

盖棺定论:自古功成祸亦侵,武安冤向杜邮深

一代战神至此便折死于自己的君王之手。有人认为,白起之死的起因是秦王听信了范睢的谗言,从而导致了将相不和,君臣有隙。从这个角度去看,范睢的确是害死白起的直接凶手,秦王则是帮凶,可若将他们视做三个活生生的人,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这个结论就显得太过武断了。

先说范睢,他提出撤军时的心理很好理解。作为秦王三跪求来的能臣(《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睢入秦后向秦王提出了两点建议。

其一是历史上有名的“远交近攻”战略,其二,是提醒秦王加强自己的王权。

白起因何原因而死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6)

范雎说秦王

这其中的第二条建议,直接使他站在了彼时把持朝政的宣太后的对立面,将以宣太后为首的氏族得罪了个一干二净,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是范睢唯一的保护伞,范睢自己也知道,一旦失去了秦王的支持,等待他的就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他一定要成为秦王心中举足轻重的贤臣,好让秦王为自己提供长久的庇护,但他很快发现,秦王身边不只有他一位能臣,这令范雎有了危机感。

于是他借加强王权的机会顺便挤走了穰候,却没办法以同样的理由对付武安君——白起是秦国的大杀器,秦王不会因为一点小错而罢免他,找不到他的错处,范雎只能想办法降低白起立功的可能。

白起因何原因而死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7)

《大秦帝国》秦昭襄王剧照

及至后来他说出“武安君不服”这种杀人诛心的话,则完全是被秦王的态度所逼迫,万般无奈之下的求生之法。

与范雎的动机充足相比,昭王令白起撤兵完全像是未经考虑的行为,在回过神之后,他很快便认识到自己的决定恐怕是有些草率了,于是为了纠正自己的错误,他想命白起继续攻赵,可在《白起王翦列传》中,白起在此时“恰巧”就称病了——这里的称病显然不是真病了,没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请一个病人出兵。

白起称病的行为与他那句“秦王不听臣计,今如何矣!”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本质上都是一种与秦王赌气的行为,白起一生未尝一败,他此番是要用一次次的拒绝来证明着自己的正确,保全自己的一世英名,他坚信秦王会体察他的忠心。但他恰恰忘了,有些东西原是凌驾在“正确”与“忠心”之上的,那便是君主的权威。

有了这个前提,让我们再一次回顾上文——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秦王在两次命令白起出兵未果后,都会再推范雎去请他一遍,这种做法很值得玩味,就像是秦王有意让范雎去替他承担下所有的过失,请求武安君原谅一般。

从史书上看,昭王一开始是不愿意杀白起的,据《战国策》记载,即便是王龁军败之后,秦王在盛怒的状态中去见白起,也从未以白起的性命威胁过他,只是说,

“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战国策·昭王既息民缮兵》)

在这之后,哪怕他的命令又一次落空,秦王所给予白起的惩罚都只是夺爵流放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寡人恨君”显然是一句偏私人化的表达,翻译过来就是“如果你不去,寡人便从此怨恨你”,与后面的流刑结合起来,证明在退兵之事发生之前,秦王与白起之间极有可能是有私交的,而且交情匪浅——陌生人或是一般君臣之间是论不起爱恨的,最多能做到“君待臣以礼,臣侍君以忠”,只有当两人以朋友相交时,“恨君”一词才能对对方构成威胁。

有意思的是,在秦王心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范睢的那句,“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但逼迫范睢置白起于死地的,却正是秦王对白起过于宽仁的态度——以范睢的角度去想,秦王在盛怒之下都不忍心杀了白起,那么倘若有一天他气消,会不会再让白起回到咸阳来?一旦白起重新做回了武安君,与白起作对的范睢会落得个什么下场,不言而喻。

于是作为第一个建议秦王收回王权的人,范睢利用秦王的软肋,替白起编造了一个历代君王所最不能容忍罪名:白起在挑战王权,他想造反!

秦王真的相信了这个理由吗?我看未必,但是范睢的话是在上朝时当着群臣的面说出来,让他没有了退缩的余地,倘若秦王在此时再不做些反应,便等于是告诉大臣们秦王软弱,人人可欺,所以他不得不杀了白起。

白起因何原因而死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8)

白起墓碑

如果秦王在一开始没有听信范睢的话去贸然收兵,而是经过自己的考虑后再做决定;如果他是在已经造成了君臣有隙的局面后尽量弥补,及时听从白起的建议;哪怕秦王在最后与白起的拉锯的时刻态度能再强硬一点,以白起的性命作为筹码,都不会让白起在短短两三年间沦落到以剑自刎的境地——秦王的软弱与不合时宜的宽仁,配以范睢的谗言,再加上白起宁折不弯的倔强性格,三位一体,才合成了一柄毒剑,迫使这位传奇将领最终只能以“自刎”这样凄凉的方式来进行谢幕。

结语

据《资治通鉴》记载,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即白起过世之后的第二年,昭王曾临朝而叹,应候他问他为什么叹气,他说,

"今武安君死,而郑安平、王稽等皆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

在这一刻,许是为了警醒范雎,又或为了往昔岁月的怀念,年迈的君王仍称已经过世的将军为“武安君”,似乎已经忘记了两年前正是自己亲手将他贬为士伍,想借一声“武安君”来与旧人旧事达成和解,只可惜无人应答——逝者已逝,这世上再无第二个秦武安君了

引用文献:

1.《商君书》

2.《战国策·昭王既息民缮兵》

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4.《史记·应候蔡泽列传》

5.《资治通鉴·卷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