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俗世奇人作品(俗世奇人)

冯骥才的小说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形成独具特色的“津门小说系列”,以其特色的“奇人”、奇巧的情节、独特的视角,以及极富“津”味的语言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赞誉,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冯骥才俗世奇人作品?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冯骥才俗世奇人作品(俗世奇人)

冯骥才俗世奇人作品

冯骥才的小说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形成独具特色的“津门小说系列”,以其特色的“奇人”、奇巧的情节、独特的视角,以及极富“津”味的语言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赞誉。

冯骥才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那些各具特色的市井奇人,作者通过发掘他们身上的“奇”来展示天津卫特色的市井社会。

在冯骥才的作品中,无论是拔牙的、抹墙的、偷盗的、钓鱼的、卖古玩的、做小吃的,还是为人算命的、替人打官司的等等各个行业、各个阶层都能在这方土地上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存空间。在他的作品中,就是要试图挖掘出清末民初天津卫这个地方的各色市井“奇人”,然后将其所发生的故事一一讲述给读者。

在情节设置上,冯骥才善于创设奇巧、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并对所述故事进行深刻的剖析,进而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束缚与戕害,以及在封建传统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人们的思考。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每个故事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个深刻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主题。

例如,《神鞭》中傻二的辫子,看似与其他人的没什么两样,但是作者却赋予它神奇的魔力。这条神奇莫测、如光似电、随心所欲的辫子,成为战胜敌人最有力的武器。一个个市井怪才、武林高手,连续败在他的“神鞭”之下。洋人来的时候,傻二懵懵懂懂地参加了义和团,在一次激战当中,傻二的辫子被洋人的枪给打断了,这如同断了傻二的精气神儿,消沉了一段日子后,傻二毅然决定剪掉辫子,练习神枪。这种情节的安排本身是离奇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但这恰恰揭示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嬗变过程中人性的变迁,傻二消沉后的崛起足以体现那种“积极”的人生追求。

另外,在冯骥才的作品中,我们较少会看到很宏大的叙事结构,作者擅长以小故事、微情节取胜;每个小的故事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人、奇事”,加在一起,即是一种细节化的宏大精神主题。

人有了能耐,脾气也怪了。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苏七块》)

在《俗世奇人》系列故事中,苏七块能够以让病人丝毫感觉不到疼痛的速度为病人接好断骨,但是苏七块也有着自己不可破的规矩——接骨不管穷人富人一律七块大洋,哪怕穷人借钱看病他再还回去,这个规矩也是要守的。刷子李刷墙的动作简直就是艺术家的表演,可是干完活身上的黑衣却没有一星白点。同时,刷子李也有着自己的习惯,他刷完一面墙必须得抽上一袋烟,喝上一碗茶。“文混混”刘道元为了想看看别人对他的交情,上演了一出“活出殡”的闹剧,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感到世态炎凉……这些离奇的情节,再配上这些手艺人高超的本领以及他们身上独特的个性,就使得冯骥才的故事越来越奇、越来越神。

值得肯定的是,冯骥才在构建这些奇特的故事情节时,并没有忘记通过他的故事让读者领悟一些生活中真实的道理,同时把人物身上最闪光的人性展现在读者面前。

— END —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