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中文学发展脉络(文心雕龙文化知识分享)

传承、发扬、创新

文心雕龙中文学发展脉络(文心雕龙文化知识分享)(1)

全国高考作文甲卷试题出来了,这道题60分呀。这篇作文的素材,就是红楼梦第17回中写到,“大观园试才题额”,有一个情节,就是被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要提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亭翼然”,这一句中取“翼然”两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于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来。有人就附和“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

文心雕龙中文学发展脉络(文心雕龙文化知识分享)(2)

这道高考作文题,要求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就是前面刚才给的那些材料,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要求要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而且不得少于800字呀。

文心雕龙中文学发展脉络(文心雕龙文化知识分享)(3)

我们先来说一说《红楼梦》中的这一个桥段。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的贾宝玉是一名反对科举应试和传统思想的,它是一个热衷于艺术和生活区别的反派青年。那曹雪芹通过红楼梦塑造出来的这个贾宝玉形象呢?当真就是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吗?我看不尽然,也许继续深挖一下贾宝玉这个角色我们可以获得更多有趣的发现,也可能对作者曹雪芹本人,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在刚初看这一段的时候,很容易就是一晃而过,觉得曹雪芹就是用这一段故事来表现贾宝玉的才情和机智,同时也表明贾氏父子之间的关系。贾政内心是很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的,极力的想让他出风头,但是在口头上却总是当众斥责,怒骂他,这就是典型的心口不一型的,中国的传统的父亲的形象。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反复的阅读这个情节,“翼然亭”,有什么不好呢?贾政为什么要反对呢?而且理由还那么的牵强。那我们来看一下《醉翁亭记》的原文是什么?“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同样是亭子,同样是临水,那为什么大观园里就不能用呢?当然可以从美学上来解释。醉翁亭记里面说的是峰回路转,到了一处平旷的所在处,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降落在泉水上,那泉水上涌,亭子展翼下落,这一上一下之间刚好成了一组对比。大观园没有这一层意思。亭子建在桥上,水是从桥下流去,“翼然”用在这里呢,就不太对了。因为亭子如鸟一样展翼落下,而桥下是东流水,并不像是泉水一样的是上涌相迎的,有种亭有意而水无情的感觉。

除了复杂的美学解释之外呢?那有没有更为简单的理解呢?我认为是有的。中国古代有这么多的吟咏亭台楼阁的诗词,为什么贾政周围的一帮读书人偏偏选取了醉翁亭记呢?因为欧阳修写这篇的时候呢,是处于贬斥的状态,但是又能做到怡然自得,与民同乐,忘情于山水之间。以闲散的二世祖贾政来比附伟大的欧阳修这里再明显不过的就是恭维了。可以说,这一帮贤达呢,都相当的懂政治,马屁都拍的工工整整,严丝合缝。贾政当然知道众人的心思,所以他要领情,但是又只领了半个情,那什么叫领了半个情呢?他首先是驳了“翼然亭”这个说法,提出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应该说贾政的审美还是不错的,立即发现了“翼然亭”这个名字和大观园的景致不协调的微妙的差别。但是贾政又不能不承情,所以他虽然反对,但依然还是从《醉翁亭记》里面选了一句:“山行六七里,见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什么意思?意思是,虽然我否了大家的提议,但是我赞同大家把我比作欧阳修的这个做法,心意我都收到了。众人一看这个局面,心下顿时通明透亮,原来今天请大家来题名写联,主角不是你贾政,也不是我们,而是你的公子呀。于是很快就有人凑趣交出了一道送分题说那就不如叫“泻玉”了,“泻玉”用在这里肯定是不对的,为什么呀?咱们看一条水穿过桥,又不是瀑布叠水,哪里来的“泻”呀?对!上下哪有哪里来的“泻”呀?哪里又有碎玉呢?明显的是不通嘛,而且一座临水的亭子起名叫泻玉,你怎么不直接写上“小便入水”这四个大字呀?意思就是小便槽的别名。小便槽的别名不就是谢水亭吗?果然,最后这一棒顺理成章的移交到了贾宝玉的手上。

贾宝玉也不负众望,提出了“沁芳亭”这个名字。包括贾政以及众人听到这个名,应该说是心悦诚服地表示赞赏。为什么?因为无论是贾政还是那帮清客,都把贾政当成了主角,当做了大观园的主人。而在书中,此时贾政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就是元妃省亲啊,没有元妃就没有贾家的荣华,也不可能有什么大观园。贾宝玉的这个“沁芳”两个字一出来,大概所有的人都悚然而惊,那为刚才的轻浮而后悔。从美学上我们来看,“沁芳”的意思就是花开满园,这是第一层。花香为流水带走,这是第二层。于是桥上的亭子又沉浸在这花香里,这是第三层。整个老贾家更是完全浸染于元妃贤良淑德的沁香之中,这是最为高级的第四层。这一季马屁,可以说达到了杀人于无形、拍功臻于化境的超一流大师水准,而且体现了少年人的大局观、政治观和高水准的审美呀,此时不拍掌较好,那不就是木头一个吗?贾政自然是心花怒放。他仅仅是因为贾宝玉的才情而高兴吗?不!他是因为老贾家后续有人,青出于蓝而兴奋。毕竟不是谁都可以把马屁和审美结合得如此自然完美而不露痕迹。

现在你还觉得贾宝玉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清贵公子吗?你还觉得曹雪芹只是一个感怀繁华落尽的潦倒的文人吗?还是说你现在开始相信,如果贾宝玉出仕,怕也是会一路青云之上,甚至超过贾政。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人们会一遍又一遍的读《红楼梦》的缘由吧。每读一遍都会发现一些自己之前不曾注意到的微妙之处。

这篇高考作文,如果是读了多遍红楼梦的同学,应该会拿高分。我们现在知道阅读有多重要吧,如果是你这篇高考作文,你会如何来写呢?

很多人看到“红楼"就没梦了,连做梦的资格都没有了。作为考生一定要学会审题。第一段完全是干扰信息。你要是一直盯着《红楼梦》,其实《红楼梦》根本不是重点。换成《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其实也是一样,重点是材料后面的文字。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景独创,这几个关键词,考生要结合他们的实际,三个人来给亭子来题名,有的人移用、有人借鉴、有的人根据情景来独创。你要点出三个观点,重点来同意第三个,就是创新。然后根据创新的观点来展开讨论,重点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国家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适合国情的方法,就很贴切主题。

我们很多同学在比较紧张学习的生活中,是没有把《红楼梦》通篇全读过的,另外我们往往更多的是在读文章在摄取,而很少涉及到通过炼字的方式去创作一些文学性的东西,我们往往写的考场作文,并不是纯文学性的创作,但这个实际上就取了一个文学创作的一个小案例给大家,让大家提出一个生活的经验。其实很多同学看这个,就有点懵了,就不知道从中提取什么样的规律和经验。这就是他的难点。实际上就是我们创作不仅是文学上,还是生活上,还是科学上也好,它首先都是一个借鉴的过程,一个仿造的过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你怎么着去修订去修改,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去发挥想象,然后立意高远的重新创新,实际上就是三部曲。那基本上把这个《醉翁亭记》里的文章,这个“翼然”这个词拿过来,就是简单的模仿,简单地把以前的积累用到现在。那么第二个用这个“泻玉”,实际就是在强调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们稍微加以改造,那么就从仿写变成有一点点创新。那么第三个“沁芳”,实际上就是在获得其神的基础上,整个在意象上,整个在构型上,进行大规模,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实际上就体现了更加立意高远的一种创新。实际上就是三部曲。所以这个题目实际上,如果我们写的话,就是相对来说大家看懂材料就比较难。如果要真正去写,可以结合我们在文学创作上的一些这个理论,也可以结合到我们一些这个生活上创作的理论,或者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人的提升,都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时你不仅仅停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还应该有自己的规划,能够超越古人超越巨人。这个实际上还有很多中写法的。

《红楼梦》作文题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密码。1949年中国刚建国的时候,中国是一穷二白,啥都没有,没办法,只能照抄苏联的很多东西,到了1979年改革开放,注意这个时候就不是照搬,而是借鉴了欧美和日韩的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但是现在借鉴和发展已经差不多了,必须要独立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国家才能继续发展,也才能最终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跟《红楼梦》里,贾宝玉和他爹贾政他们给大观园的沁芳亭起名字一样的。“翼然”照搬是最没水平的,贾政说我们借鉴《醉翁亭》里的一个”泻“字,“泻”字是泄气,也不好。于是宝玉就别出心裁、自主创新,想出来一个“沁芳亭”。这个沁芳亭有内涵有意境。给沁芳亭起名字的过程,也是我们民族自主创新发展的过程的一个缩影。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恰恰是我们自主创新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而《红楼梦》正是只能各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