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最神奇的诗(诗经中最粗鄙的一首诗)

导读:诗和远方并不遥远,多数时候,人们只谈文学;偶尔也会看看窗外,聊聊外面的天地。一个人想要平庸,阻拦者很少;一个人想要出众,阻拦者却很多。当生命遭受各种无常的考验时,“平庸”和“出众”就会从我们的词典里跳出来,它让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到更多词语的意思:什么叫忠诚守信,什么叫背信弃义,什么叫以身作则,什么叫敷衍了事,什么叫责无旁贷,什么叫见利忘义,什么叫大爱无疆,什么叫冷漠自私……

诗经中最神奇的诗(诗经中最粗鄙的一首诗)(1)

图文|源自网上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国风·鄘风·相鼠》,是一首很经典的讽刺诗。它出自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可谓《诗经》中骂人骂得最狠、最直接、最露骨的一首。

从题目《相鼠》来看,这首诗主要是以鼠起兴,即表面上描写老鼠,实则是揭露上位的官僚用各种手段欺骗人民,比之为鼠,给予了最直接、最露骨的讽刺。可以说是全文无一脏字,却骂得痛快淋漓。

国风·鄘风·相鼠

先秦|佚名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儒学传统中,《诗经》也成为经典之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对于《诗经》中的篇目,儒家学者多以“温柔敦厚”的标准来进行解释和阐述。

因此,这首骂人最露骨、最直接、最解恨的一首《相鼠》,千年来饱受诟病,被汉儒们认为是“粗鄙之语”,是《诗》三百篇中所仅有的。可是,穿越时空,这首诗在此时此刻读来,却令人叫绝,让人感到无比的痛快淋漓。尤其是对于某些人某些事,这首诗真是极有其力量!

对于此诗的讽刺对象,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刺在位者无礼仪的,有认为是妻谏夫的。然而,从诗作内容咬牙切齿的语气来看,“妻谏夫”未免太过了。所以多数学者都认为是诗人借“老鼠”的贪婪无耻来讽刺居于上位的统治者的。

其实,无论此诗在产生之初批判讽刺的是谁,都不影响它的魅力。老鼠,在中国人的字典里,总是与一些不好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例如“鼠目寸光”、“鼠盗狗窃”、老鼠过街”、蛇头鼠眼”等等。可是,在这首诗中,诗人却认为有一类人比老鼠更可恶、更无耻。

这类人就如同丑陋狡黠、偷窃成性的老鼠一样,寡廉鲜耻,贪婪自私,甚至连老鼠都不如。至少老鼠还要鼠皮来遮盖,可是社会中的某些人却不要脸面,不顾德行,不顾礼仪,毫无廉耻。对此,诗人不仅痛斥,而且还希望他们早早死去,以免玷污“人”这个崇高的字眼。

诗人言语尖刻,情感激烈,以鼠为喻,从“外表”、“内心”、“行为”三个方面对上层统治者进行了严厉地抨击和批判。可是,时过境迁,此时来读这首诗,其批判力量依旧丝毫未减,令人叫绝。

毕竟人性复杂,贪婪和无耻一直都存在。显然老鼠要比被骂者好得多,最狠的是每一句的结尾,都在咒被骂者该死,实在是太解气了。然而正是这么一首骂人诗,却透露了3个做人的原则。

一、人要有仪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关于“仪”的启示。你看这老鼠都有皮,人却没有脸面!人要是没有脸面的话,不去死还能干什么呢?

“仪”是指人的外表和脸面,也就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那么如何做到有“仪”呢?很简单,记住这“四要”:面要净、衣要整、语要温、动要正。

二、人要有止

第一句写外表,第二句写内里。你看这老鼠还有牙齿,人却没有廉耻!人如果不知道廉耻的话,不去死还在等什么呢?

此句将“止”翻译为德行。如果这个人品行不端,大家会自然而然地慢慢疏远他,即使他仪表如何端正,也只能蒙骗大家一时。

三、人要有礼

最后一点,就是人要有礼,什么是礼?

礼是指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通俗一点讲,就是要遵守规则。这里的规则并不是指所有的规则,而是道德层面或者风俗习惯等。孔子所说的“不逾矩”,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没有“礼”的限制,社会将会紊乱,文明经济等将不复存在。

这首《相鼠》表面是一首骂人诗,其实是讽刺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上位者的弊病,诗中所凸显的内容也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从中有所受益,做人,要有仪、有止、有礼,才能在这个社会上过得好。虽然这首诗骂人骂得很狠,但无疑每一句都发人深省。总的来说,这首诗称得上是古典诗歌中讽刺诗的典范。

那最后就让我们再完整地大声朗读一遍吧: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附:《国风·鄘风·相鼠》注解、译文和浅赏

注释:

1、相:视也。

2、仪:威仪,指人的举止作风大方正派而言,具有尊严的行为外表。一说为“礼仪”。

3、何为:为何,为什么。

4、止:假借为“耻”,郑笺释为“容止”,也可通。

5、俟:等。“不死何俟”为“俟何”宾语前置。

6、体:肢体。

7、礼:礼仪,指知礼仪,或指有教养。

8、胡:何,为何,为什么,怎么。遄(chuán):快,速速,赶快。

译文:

你看这黄鼠还有皮,人咋会不要脸面。人若不要脸面,还不如死了算啦。

你看这黄鼠还有牙齿,人却不顾德行。人要没有德行,不去死还等什么。

你看这黄鼠还有肢体,人却不知礼义。人要不知礼义,还不如快快死去。

浅赏:

此篇三章重叠,以鼠起兴,反覆类比,意思并列,但各有侧重。第一章“无仪”,指外表;第二章“无止(耻)”,指内心;第三章“无礼”,指行为。三章诗重章互足,每章四句皆押韵,并且二、三句重复,末句又反诘进逼,既一气贯注,又回流激荡,增强了讽刺的力量与风趣,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诗经》重章的一种类型。

————

后记:在我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中,讽刺诗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简单来说,就是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以诗歌鼎盛的唐代为例,很多讽刺诗就把矛头直指当朝权贵的腐败罪恶,甚至是当朝皇帝。如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白居易的《卖炭翁》、《秦中吟》,杜甫的《兵车行》等,都是刺向黑暗现实的利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