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十大精髓(人生的智慧在认识人性)

人性十大精髓(人生的智慧在认识人性)(1)

人生的智慧,就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历史上的成功帝王如刘邦、朱元璋,智者如王阳明、曾国藩,今天的企业家如马云、任正非,无不是对人性的准确把握并在人生哲学中加以印证,才最终走向成功的。而哲学家们,对人性本质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孟子说人性本善,告子说人性本恶,而庄子则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庄子:人性本真

对人性本真,在《庄子·渔夫》篇中有精辟的论述:

真者, 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 强怒者虽严不威, 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 真怒未发而威, 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 神动于外, 是所以贵真也。
礼者, 世俗之所为也;真者, 所以受于天也, 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 不拘于俗。

人性十大精髓(人生的智慧在认识人性)(2)

老庄专家陈鼓应作品。

对此,老庄专家陈鼓应有如此解析:

首则阐言真性感人、真情动人之精辟言论, 在后代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回响:如《文心雕龙·情采》继之而提出“文质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依情待实”、“情重于采”等重要主张;陶渊明的诗被誉为“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文字风格;乃至李贽的“童心”说, 皆与老庄真性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庄子》“贵真”说所强调的真情的动人力量, 文学上引向真情实感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引文第二小段“礼者, 世俗之所为也;真者, 所以受于天也”, 有两层重要的意涵:其一, 指出了外在的礼和内在的真的区别, 这区别代表了儒道两家各自侧重的内涵。战国中后期, 儒者在维护礼制文化的呼声中, 逐渐离开原始儒家正心诚意而趋于世俗之礼形成繁文缛节, 这与庄子后学对于情真意切的内在追寻有着显著的区别。后代文学上的“童心”说、“性灵”说以及“真趣”说, 都与《庄子》情真意切的观点有深刻的关连。其二, “法天贵真”之说, 再度体现了庄学在天人关系中“以其真”、“反 (返) 其真”的主张, “真”为人的实质之性, 它源于天而内在于人。

人性十大精髓(人生的智慧在认识人性)(3)

陶渊明与庄子心有戚戚焉。


庄子:人性好美

庄子在《庄子·知北游》提出“天地之美”的论题: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在《庄子·则阳》里说到人有好美、爱人的本性:

生而美者, 人与之鉴, 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其可喜也终无已, 人之好之亦无已, 性也。圣人之爱人也, 人与之名, 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 若不知之, 若闻之, 若不闻之, 其爱人也终无已, 人之安之亦无已, 性也。

庄子人性好美的说法,也成为中国人性认识论的重要内容。


人性十大精髓(人生的智慧在认识人性)(4)

竹林七贤是庄子的拥趸。

庄子由此成为中国文学家、艺术家的共同导师

老子思想,是入世的,并不是出世的。真正出世的思想,就是庄子。庄子的思想是充满想象的,是自由不羁的,是浪漫主义的,正因为如此,他对后世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实在太大。说庄子是中国文学家、艺术家的共同导师,并不为过。真与不真,也成为衡量文学艺术的最直接的标准。

庄子的人性好美观点,也构成中国人性论思想的重要内容,庄子的人性真和人性美的理论,与儒家孟子人性向善思想,一起构建起中国古代人性“真善美”思想的宝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