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庸认为张无忌最厉害(张无忌被武侠派称为主角第一)

为什么金庸认为张无忌最厉害(张无忌被武侠派称为主角第一)(1)

君子可欺之以方。

这句话,是《倚天屠龙记》第三十八回的回目。

虽然这句话只是一个回目名,于张无忌,却是一个重要的总结。

所以,我想捋一捋这句话。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出自《孟子·万章上》。这是它原来的样子。金庸先生化用了它。

它的意思是说,君子可能会被人用合乎人情的方法欺骗,却不会被愚弄。

它最早的语义出处是

《论语·雍也》。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是谁?孔子的学生。孔子“朽木不可雕也”说的就是他。其实宰我是孔子学生中聪明调皮、口才极好的一个,比较喜欢提点问题“考”老师。这也是宰我对老师孔子的一个发问。从宰我的发问里,可以察觉宰我对“仁”的理解带有调侃的味道。在宰我心里,“仁”已经跟迂腐木呆有等同之嫌。孔子对于宰我这个假设性的问题,明显是不高兴的,带着淡淡的火气和怒气,因为孔子说“何为其然也”,君子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君子应该赶去井边,但不应该陷入井中;可能会被欺骗,却不可能会被愚弄。在孔子心中,君子,是仁智并具的。仅有仁而无智,那不叫君子,那就是傻子。

可是,从宰我的问题可以发现,在历史上,“君子”更多的时候是直接和“仁”画等号的。君子即仁,有仁即君子。虽然孔子和孟子,一再强调君子的仁智双德,却难以修正在普通人心目中,君子仅有仁这一印象。也许君子的智慧不是常人所能企及和回应的,但常人所看到的事实就是——君子常因仁而被欺骗。我想这才是“君子可欺之以方”最贴切的含义。至于那种解释——“君子可能会被人用合乎人情的方法欺骗”,简直要听得人发晕,而且大有为君子辩白之嫌。君子因为他的仁而被欺骗,并不是君子丢脸的事情呀,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回避君子可欺之以方的事实呢?这正对比了君子的方正和小人的卑鄙。

捋到这儿,我的目的达到。我无非想说,君子可欺之以方,在这里,在“倚天”三十八回里,恰有君子被欺以其仁这样一个意思。金庸先生取这前半句作为回目名,意在强调一个字:方。君子之方。“方”是君子的品格,“方”也是君子的软肋。而正因为这“方”,张无忌,才时时被人起了误解。

小说里的人物,越虚构越真实。一旦被发现竟然和我们一样,就会大失所望。比如张无忌。

张无忌这个人,最具有烟火气,最具有现实意义,与现实世界的男人最接近。

张无忌什么都好,武功好,相貌好,人品好,只一样,优柔寡断。他的优柔寡断尤其充分表现在爱情上。大多数人可以理解一个男人先后爱上不同的女子,却不能接受一个男人同时爱上多个女子。殷离、小昭、周芷若、赵敏,这四个女子,到底他爱的是谁?虽然他最后的选择是赵敏,那也是局势的发展令他用了排除法得出的结论。当日少林寺退敌后,周芷若问他:

“无忌哥哥,倘若我们四个姑娘,这会儿都好好地活在世上,都在你身边。你心中真正爱的是哪一个?”

张无忌心中一阵迷乱,道:“这个……嗯……这个……”

哎,张无忌同志,结巴的张无忌同志,心软的张无忌同志,优柔寡断的张无忌同志。

换郭靖,都不用经过大脑,黄蓉的名字肯定脱口而出;而杨过也不用考虑,那肯定是他姑姑;即使是杨康,他的心里,也从来只有穆念慈一个。乔峰虽然不拖累于儿女情长,但也只有阿朱令他动情,他自杀当日,也是念及阿朱,心意全灰。

殷离死,小昭走,赵敏失踪,周芷若露出本性。理了理思路,张无忌终于得出赵敏是他最爱的结论。赵敏当日被周芷若擒住,匿于草丛里不能动弹,突然之下听得张无忌的内心表白,自然惊喜。以她的聪慧,异日再思量,会不会心酸?张无忌对她的爱,也不过是因为四个选项里就只剩下她这个选择了。且张赵二人的感情,是赵一直拉着张。张无忌到后来基本是,谁拉着他多一点,他就朝谁那边走,自己不使力气,完全凭女方。

或则,张无忌心最软,不愿意做选择,一直不愿意分清。他对每一位女子都真心真情爱护,这样的爱情观念,自然不符合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爱情理想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从生至死...

这是我第一次写张无忌的文字。因为心中充满偏见,下笔武断而偏执。但是看完这些文字,你会迅速为这些文字找到偏颇的理由,因为我——甚至大多数女性对张无忌的偏见,都源于他在爱情上的表现。张无忌但凡受到口诛笔伐,绝大部分跟感情有关。这的确是张无忌的罪过,他把他的仁义用在了爱情里。他不懂得,这世间所有劫难,唯有爱情,不能亦是没法拯救。

其实,细细看来,张无忌不论对殷离、小昭,还是周芷若,从来没有正式、确切地表白过——这也是他被人诟病的原因:拖泥带水、优柔寡断。殊不知他没有表白,就说明他并没有爱上这三位女子呀!他对这三位女子的感情实在没有到爱的地步。而且稍微理一下,就会发现,他和小昭、殷离、周芷若之间,都先有一个字存在——恩。周芷若于他,有喂饭之恩;他于小昭,有庇护之恩;殷离与他,共过患难。张无忌是这样的人,别人对他但凡有一分的好,他必然十分百分地加倍还回去。那么这样来看他和这三个姑娘之间的情意,也就有了来历。他又极善良极心软,为了帮人,连姑娘的终身大事也能揽过去承担下来——他眼见殷离受到何太冲、班淑娴、丁敏君等人的嘲笑折辱,来不及细想就对殷离许下嫁娶的承诺。他和周芷若,是先订婚后恋爱的——这婚,也是为着名正言顺地为周芷若疗毒而定。他与小昭之间,更像是大哥哥对小妹妹的护佑,就像十四岁的他不远千里万里护着八九岁的杨不悔到昆仑找杨逍一样。但是小昭,一定是对张无忌产生了情意的。

只有赵敏,是他心内的爱人。他对赵敏的感情,除了原书快结尾赵敏失踪时他有过清楚的表白,还有一处更早的独白。在无名海岛,只剩谢逊、他、周芷若三人,三人又都中了十香软筋散,谢逊要为张无忌和周芷若主婚以行疗毒之便。张无忌以殷离刚死为托,延迟了婚约。也就是在那一刻,张无忌有一段内心独白:

当大伙儿同在小船中漂浮之时,我曾痴心妄想,同娶四美。其实我心中真正所爱,竟是那个无恶不作、阴毒狡猾的小妖女。我枉称英雄豪杰,心中却如此不分善恶,迷恋美色。

然后,你是不是发现,有些错怪了张无忌?

接下来,不想说爱情了。这个世间,比爱情重要的事情可多啦!而且张无忌,他的华章不在爱情上!

当年无忌一家三口从冰火岛回来之际,谢逊对他义兄义妹义子分别有提点。他说张翠山“于是非善恶之际太过固执”,果不然,张翠山便提剑自刎在对师兄弟情义的愧疚之下;他说无忌“胸襟宽广,日后行事处世圆通随和”。经过大苦难大悲痛的谢逊,看人何其细致入微。张无忌若不胸怀宽广,不随和,不圆通,一日内同失父母,自己又中玄冥神掌,不疯魔也难独活。而亦是他这份开阔随性,帮他熬过了蝴蝶谷的两年、昆仑山的五年,学得胡青牛的医术和王难姑的毒技,更意外获得《九阳真经》,治好了自己。

谢逊看出了张无忌的品性底子,但他当时亦未必能料到,张无忌会以一己之力,调和六大门派和明教之间的恩怨,甚至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一番兼具儒、佛精神的大仁大义大勇,是他及张翠山,亦无法企及的。

且不提在光明顶上的大战。那一战,张无忌天下闻名,太灿烂了,太耀眼了。那是“倚天”的高潮,也是张无忌个人史的第一个高峰。因为张无忌的力挽狂澜,避免了武林中的一场浩劫。不然,光明顶又将是一个修罗场。那死伤的,不管是明教的弟子,还是六大门派的弟子,都是一样的人啊。明的是保住了明教,其实,是保住了六大门派和明教许许多多普通弟子的性命。

我最想拿来举例的,是灭绝师太削掉锐金旗教众手臂那一节。光明顶总攻之前,六大门派与五行旗之间有遭遇战。很不幸,锐金旗遇上了峨眉派,遇上了灭绝师太。灭绝剑斩锐金旗掌教使庄铮后,点倒锐金旗五十多人,放话只要锐金旗教众开口求饶,就放他们一条生路。令老尼姑意外和郁闷的是,锐金旗教众没有人贪生怕死,无一人以这种苟且的方式求活。灭绝恼怒了,对毫无反抗力的锐金旗教众实行辱杀——先把每个人的右臂削了,若是倔强到底,再削左臂。唰唰唰,每一声响过,就有一名锐金旗教众的手臂被削掉!灭绝削得累了,她的弟子静玄又接着削,师徒俩把削人手臂当成削瓜切菜一般……我想当时的场面,一定是诡异的静默,这样残忍,旁观的昆仑、华山、崆峒等门派还能一直看下去?那时还是峨眉派俘虏的张无忌按捺不住了,从雪橇里跃起,喝止了静玄。当时他与静玄有一番诘问与反诘,很精彩,录下来解构一番。

张无忌大声说:“这般残忍凶狠,你不惭愧么?”——这么大声,估计他是气愤难当了。

静玄说:“邪魔外道,人人得而诛之,有什么残忍不残忍的?”——这尼姑是个没分辨力的人。张无忌这番话说给她听,对牛弹琴而已。

张无忌:“这些人个个轻生重义,慷慨求死,实是铁铮铮的英雄好汉,怎能说是邪魔外道?”——关于正邪,张无忌虽受过张三丰及武当七侠的概念限制,但时间不长。且他自出生到长大,十年冰火岛世外桃源,两年武当山疗毒,两年蝴蝶谷学医,五年昆仑山谷修习九阳真经,都是在单纯的环境里。他的思想淳朴、本真、天然,所有行为全发自内心。他不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是天然的璞玉。

静玄道:“他们魔教徒众难道还不是邪魔外道?那个青翼蝠王吸血杀人,害死我师妹师弟,乃是你亲眼所见,这不是妖邪,什么才是妖邪?”——这漏洞百出的辩白,估计灭绝听了要生气吧,堕了她峨眉的名声。

张无忌道:“那青翼蝠王只杀了二人,你们所杀之人已多出十倍。他用牙齿杀人,尊师用倚天剑杀人,一般的杀,有何善恶之分?”——对呀,既然大家都是杀人,凭什么用两个标准评判呢?张无忌是智慧的,口舌之辩也能轻易击中对方的要害。静玄说不过张无忌,开始动手,不知天高地厚地一掌就拍向张无忌。哎,这真应了那句俗语:君子动口不动手,小人动手不动口。

接着,便是我以为全书里最能体现张无忌仁者风范的地方了。他愿以硬接灭绝三掌为代价换锐金旗教众性命。

他这时与锐金旗毫无半点关系,乃是萍水相逢,但正是这样,张无忌才完全称得上“仁”。孔子以仁为君子最高的道德标准。《说文》有云:仁,亲也。《礼记·儒行》云:温良者,仁之本也。张无忌行事,件件出自本心,却事事守在仁本。他问灭绝:“你为什么要杀死这许多人?每个人都有父母妻儿,你杀死了他们,他们家中孩儿便要伶仃孤苦,受人欺辱。你老人家是出家人,请大发慈悲罢。”你看,他竟是比出家人还要慈悲。

当然,慈悲是慈悲者的七寸。

少室山上,周芷若竟能打得张无忌吐血,而成武林最后的赢家,这是打在张无忌的七寸上;朱元璋设计逼张无忌隐退,也是打在张无忌的七寸上。所以金庸会在“倚天”后记里写:像张无忌这样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终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领袖。的确,张无忌不会成为明朝当权者。因为金庸提出来的成为当权者的条件他一个也不符合:忍(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对付敌人的残忍),决断明快,极强的权力欲。后两个条件自不必说。第一条忍,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他自然有,对付敌人的残忍他却没有。光明顶上,崆峒派宗维侠向张无忌使出三招“七伤拳”,他却借此向宗维侠输送九阳内功疗治其练七伤拳的后遗症。少林僧人圆音出言辱及他父亲张翠山,他一怒之下抓起圆音,夺过圆音的禅杖却始终砸不下去。

换而言之,这当朝理政也不过是世间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而已,干不了这一行,未必不能在另一行发光发热。那宗维侠见张无忌竟然在对招中为他疗伤,佩服感激之下诚心诚意地夸赞张无忌此举是“以德报怨的大仁大义”。这样的功德,难道会逊色于做当权者?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后记》里讲:这三部书(“射雕”“神雕”“倚天”)的男主角性格完全不同。郭靖诚朴质实,杨过深情狂放,张无忌的个性却比较复杂,也比较软弱。我虽然不太同意金庸先生对张无忌的“复杂”和“软弱”的评价,但他这个概括提示了我。郭靖、杨过、张无忌,他们分别代表了男性精神气质、天赋秉性的不同面向。郭靖是大侠,杨过是情圣,而张无忌是仁者。他们不同于他,他也不同于他们,各自都有令人向往的光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