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知道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不好(参透生死命运的定数)

我们来接着庄周指归第十讲在庄子《大宗师》篇最后一个压轴出场的寓言故事是这样的,说子舆和子桑是好朋友,但是这一段时间呢,一直是阴雨绵绵下个不停,他们有十几天没有见面,子舆突然想起来,子桑一直都比较穷困潦倒,应该是早就揭不开锅了,于是就打包了一些饭前去看望子桑他来到子桑家门口的时候,还没有进门,远远的就听到子桑那所破漏的房子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这种悲凄的声音,听到他一边弹琴一边长歌当哭,非常哀怨,叫:‘不任其声趋举其诗焉’,就是说他的琴声非常的凄惨他的声音非常的哽咽,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庄子知道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不好?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庄子知道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不好(参透生死命运的定数)

庄子知道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不好

我们来接着庄周指归第十讲

在庄子《大宗师》篇最后一个压轴出场的寓言。故事是这样的,说子舆和子桑是好朋友,但是这一段时间呢,一直是阴雨绵绵下个不停,他们有十几天没有见面,子舆突然想起来,子桑一直都比较穷困潦倒,应该是早就揭不开锅了,于是就打包了一些饭前去看望子桑。他来到子桑家门口的时候,还没有进门,远远的就听到子桑那所破漏的房子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这种悲凄的声音,听到他一边弹琴一边长歌当哭,非常哀怨,叫:‘不任其声趋举其诗焉’,就是说他的琴声非常的凄惨。他的声音非常的哽咽。

子舆推开门,看到子桑如此的悲凄憔悴,就问他今天为什么如此伤心伤感呢?子桑说,父母把我生下来,一直都是盼着我好。父母难道希望我贫穷吗?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天地难道唯独就让我贫穷吗?我在想,我为什么落到了这步田地,如此的窘迫,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命。都是改变不了的。我们读《大宗师》这一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在表达要与造物者同游。要达到与造公主同游的这种逍遥的境界。

为什么庄子最后把这一个宿命论者?放在了《大宗师》的。结尾作为压轴出场呢?

庄子的用心良苦是在告诉我们,没有参透生死,没有参透命运的人,他容易走进这种宿命论的误区。

庄子绝不是一个宿命论者。

他主张的这种逍遥和旷达,就是挣脱命运的束缚。而子桑没有真正的参透生死,没有真正的参透命运,没有参透真正的那个‘一’。

一个命运通达的人。处于所谓的困境之中,他的内心一定是安定的,一定是心静如水的。

而不会怨天尤人,他在用内心的觉知来感应或观测这个天地变化的玄妙。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宿命论?

他无法走出自己头脑固有的认知,比如说你跟他说,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他会反驳你春夏秋冬可以改变吗?如果春夏秋冬没办法改变。命运又如何改变呢?

庄子早就说的比较周全,‘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六合之内论而不议’。

所谓的‘论而不议’就是四时明法是不可以拿来比较的,是不可以拿来讨论的。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四季分明,它没办法进行相互比较的,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如果你认为改变命运就是改变这种明法,那一定是徒劳的。

那么‘六合之外’是不是可以改变?庄子说,存而不论,在当下的时空,它一定有不可改变的。比如说,你不可以让自己的手指头多出来一个,也不可以让他随时少了一个,这些与命运无关。

真正的命运通达,是在你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情况下,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找你的,都应该是归附于这种完整的灵魂的。

这也是庄子说的神动而天随。庄子说:“小命者遭大命者随”。

万物都是同本同根,同根同源的,只有找到这个根,我们才能够摆脱命运束缚的力量。

才能够活得更加通畅,更加自在,更加逍遥。

天地之根,它就是‘一’,世间的一切都要和这个‘一’来比较。道德经说,高下相傾、前后相随、音声相和、,长短相较。

这个高下、长短、音声,它要和谁比?不是物与物之间相互比较,而是要与天地之根,与天地之间的这个‘一’做比较。但是四时明法而不议。

人有四肢。天地有四时。是不可以拿来比较的,这叫‘四时明法而不议’。

当我们把一切的存亡得失,包括我们肉身的生死,你都要和那个完整的灵魂来比。

都要和天地之根那个虚无的境界来比。这才是通达于大命

庄周指归第十讲,今天我们暂时分享到这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