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各个阶段兵力对比(在大决战中同样是歼敌50万)

在很多研究《大决战》爱好者的眼中,关于这里面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次战役的争论一直不停。特别是关于哪一次战役才是最重要的论调一直是研究我军军事爱好者们议论重点,当然这个议论更多也仅限于辽沈和淮海。平津战役已经成为公认的三大战役中是最顺利的一次决战,这次决战没有东野围攻锦州,关门抓廖耀湘兵团的波澜壮阔,也没有淮海里面血战碾庄,强吃双堆集的惨烈。

整个平津战役,似乎除了天津战役以及和平解放北平之外,并没有什么打仗,表现可谓是相当低调。

平津战役各个阶段兵力对比(在大决战中同样是歼敌50万)(1)

进攻天津的东野重炮部队(剧照)

那为何平津战役会这么低调和顺利?

道理一想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在平津战役中,我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在绝对的优势面前,即使是华北剿总傅作义也翻不出什么水花,因此平津战役才会如此顺利。

在战役中我军的优势集中在两个方面——军队硬实力碾压和战略战术完爆。

平津战役各个阶段兵力对比(在大决战中同样是歼敌50万)(2)

东野重炮部队(剧照)

军队硬实力碾压‍‍

在平津战役开始之前,我军已经在辽沈战役中实现了“关门抓贼”战略,消灭了东北47万国军,这里面有一半以上是美械王牌部队。同时东野也占领了沈阳和长春等大城市,而国军留在这的兵工厂和工业基础,也让东野实现了装备上全面换装,从原先只是半美械部队,变成了每一个步兵纵队(军)下辖4个师(其中一个独立师),人数将近的5-6万人的王牌部队。

而且东野还有当时全国最强的战略炮兵单位——特种兵纵队。在火炮的使用方面实现了对国军的全面压制。我军不仅士兵质量和人数上,更在武器上实现全面反超。像东野里面的1、2、3和6纵这样的王牌部队单论装备和战斗力早已超过的号称全美械装备的“5大主力”。

平津战役各个阶段兵力对比(在大决战中同样是歼敌50万)(3)

东野炮纵的105mm炮(剧照)

在平津战役开始后,东野入关的12个步兵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将近70万的百战之师,再加上原先华北野战军3个兵团(徐向前兵团、杨成武兵团和杨得志兵团),全部兵力接近100万,这些部队无一不是王牌之师。

平津战役各个阶段兵力对比(在大决战中同样是歼敌50万)(4)

攻打锦州东野派兵(剧照)

和蒸蒸日上的我军相比,华北国军可谓是全面颓势。

华北国军主力比较复杂,虽然傅作义作为华北剿总,但手下的部队可谓五花八门,除了自己嫡系部队外,剩下多为守卫北平的李文和石觉两个兵团。在华北剿总麾下的4个兵团的12个军中,除了傅作义手下的35军和104军算是能战之力外真正王牌也就石觉得13军和郑挺锋的94军,一共才4个王牌军。

同时,傅作义的35军虽然多次在华北野战军身上占到一些便宜,但多次作战早已将自己的老兵和武器消耗完。郭景云重组的35军已经不是那支抗战日寇的王牌劲旅。同在平津战役前受损的还有在辽沈被重创的62军、92军。

平津战役各个阶段兵力对比(在大决战中同样是歼敌50万)(5)

士气低迷的国军

因此别看当时的华北剿总有55万大军,但实际上已经不能和巅峰时期同日而语,更不能和辽沈,淮海那些嫡系中央军美械部队相比。而辽沈的50万精锐,尚且被东野在东北摧枯拉朽的击败,更何况是不如东北,还要面临东野和华北野战军联合作战的——华北剿总呢!

故而,此消彼长,平津战场100万我军对55万国军,虽然对2:1,但考虑到武器装备、气势,双方真实势力差距还更大。

平津战役各个阶段兵力对比(在大决战中同样是歼敌50万)(6)

运筹帷幄的东野指挥员们(剧照)

战略战术完爆‍‍‍‍

在军迷圈中有一句话叫“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计谋都是白搭”。这句话同样可以适用在平津战役上,不过在这里要反过来,我军不仅拥有绝对的硬实力,在战略战术上更是实现对国军的压制,正如现在的一个流行语,在战略战术上“我军预判了国军的预判”。

平津战役各个阶段兵力对比(在大决战中同样是歼敌50万)(7)

傅作义会见蒋商讨撤出华北事宜(剧照)

首先,战略上提前堵住国军开溜的线路。

在辽沈战役胜利后,傅作义的和蒋的第一反应都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东北失守,华北亡矣”。因此傅作义也多次飞到了南京和蒋商讨如何放弃华北,以及华北剿总55万人进行突围的主要细节。

其实国军“撤退”无非就两条路,第一条向东沿着塘沽等出海口往南逃,或加入徐蚌战场前后夹击刘邓,或下江南拱卫长江防线都行,而这条路是蒋对傅作义的要求。而另一条路是西撤绥远、归绥,回到傅作义的老根据地去,然后向西撤退或联合西北胡宗南牵制我军都行,这条路是傅作义的想法。

平津战役各个阶段兵力对比(在大决战中同样是歼敌50万)(8)

主席在研究傅作义撤退路线(剧照)

因为想法不同,因此傅作义以北平为中心,北平以西布置自己嫡系,随时可以西撤,北平以东则是部署中央军嫡系,便于他们从塘沽、天津海路或者沿着济南往青岛逃跑,因此傅作义将所有55万部队沿山海关、塘沽、天津、北平、张家口、归绥排出了一字长蛇阵。

平津战役各个阶段兵力对比(在大决战中同样是歼敌50万)(9)

傅作义的一字长蛇阵(剧照)

但傅作义这种兼顾两头,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战法,又岂能瞒过我军?

早在他做出这个部署之前,党中央的和军委就已经预判到了傅作义要开溜但又舍不得华北这个富庶之地仿徨的想法。因此立即让华北兵团包围张家口,张家口作为铁路线上的战略枢纽。如果包围张家口,既可以直接阻止傅作义西撤,又可以利用张家口来吸引的和牵制傅作义切断通过海路南撤的决策。

平津战役各个阶段兵力对比(在大决战中同样是歼敌50万)(10)

我军包围张家口,平津战役开始(剧照)

张家口的104军是他的左膀右臂,如果放弃104军往南撤,即使到了南面傅作义自断其臂,在南京也是任人摆布。事实上我军包围张家口,确实吸引了傅作义另一个嫡系35军来援救,这样一下子,华北野战军就抓住了傅作义集团两把蟹钳……

当然为了怕傅作义铁了心不救张家口,断了往西撤退,直接往南走概率发生。

军委也是严令东野结束休整入关,而东野在入关前还摆了傅作义一道。林总一方面下令部队结束休假,另一方面则是在沈阳、营口制造我军正在庆功的假象。当入关的东野快速攻占蓟县,切断北平、塘沽和天津几处的联系后,傅作义才知道自己已经完全被我军围困,从海路和陆路都已经没有逃跑的可能。

而让傅作义这么精明的名将彻底被困华北,也证明了我军领导人在策略上的前瞻性有多强.

平津战役各个阶段兵力对比(在大决战中同样是歼敌50万)(11)

傅作义低估了我军入关时间(剧照)

其次是战术上,调虎离山29个小时拿下天津。

除了战略上已经将傅作义围困之外,在战术上我军也是完爆国军,这也体现除了我前线指挥员高超的指挥艺术,这其中以刘亚楼进攻天津最让人津津乐道。

当时我军已经围困天津,当时军委主张“以打带和”的策略,主张打天津,促进北平和谈。而在怎么打上刘亚楼的策略是左右并进,以4个纵队从东西两路齐头并进,并将主攻方向放在了南面。

平津战役各个阶段兵力对比(在大决战中同样是歼敌50万)(12)

刘亚楼迷惑国军谈判代表(剧照)

但为了迷惑敌军,误认为我军主攻方向在北,刘亚楼略施小计,敌人就上当了。在我军围困敌军的战斗中,刘亚楼面对假装投诚出来谈判的国军,故意将司令部放在城北,同时多次透露出自己在城北的信息出去,而这一举动国军果然上当。在代表团回去汇报后,天津守将陈长捷立马命令精锐的中央嫡系62军151师增援城北,从而中了刘亚楼的“调虎离山”之计。而这也是刘亚楼为何能29个小时拿下天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平津战役各个阶段兵力对比(在大决战中同样是歼敌50万)(13)

陈长捷掉入我军布置好的圈套里(剧照)

雨田君说‍‍

在三大战役中平津正义之所以在外界的眼中这么顺利,其实也是我军在斗争形势个实现了对国军优势碾压的结果,这个优势正如雨田君所说的不仅是在装备人员和作战策略上,更体现在经济、群众的支持上。

所谓“上兵伐谋”,概莫如此。

—The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