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墨缘(磨墨散文)

磨墨

□黄继瑜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每天都背着妈妈用旧布拼凑的小书包上学。书包里装有语文和算术两本书,还有两个用灰黄纸钉的本子。手里还拎着一个小布兜,里面装着砚台、金不换牌墨块、毛笔、一小瓶水。

上课前,要磨好墨,以便上课时写字。先倒点水在砚台里,拿墨块在砚台里作顺时针旋转磨墨,直到墨块走过,瞬间出现砚台底子,我们称这种现象叫做“打路”,墨才算磨好,在本子上写字才不湮。

散文墨缘(磨墨散文)(1)

一二年级时磨墨,手成了乌鸡爪子,白小褂成了熊猫皮,黑白相间,图案虽不规则,也算作一幅妙手偶得之水墨画。

春秋天还凑合,到了冬天,同学们个个都觉得难熬。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冷,开始数久,滴水成冰,如遇天降大雪,气温低至零下十度左右。冻手疼,连手指都伸不直,磨墨特难。“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长大后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深有体会。我的手被冻僵了,手背被冻肿了,痒得很。每天上学前,妈妈用布将我的手包起来,只露出五个指头,叮嘱我千万不要弄湿。叮嘱归叮嘱,到磨墨时还是湿了。有时磨墨用的水洒在棉袄前襟,不一会就冻成了小鼓,敲敲,叮咚作响;有时水泼到鞋子上,鞋子湿了冻脚疼,每天总有三两个同学被冻哭的。

散文墨缘(磨墨散文)(2)

到了三四年级,我们那儿才有卖铅笔、圆珠笔,就少磨墨了。只有每周两堂写字课才用着磨墨。衣服手脸也干净不少;冬天,手脚也少冻疼了;再没有同学被冻哭的。

到了五六年级,我有了钢笔写作业,写大小毛笔字,用上了瓶装的墨汁。写字前,用笔在瓶子里搅动搅动,或不停地晃动几下,即可写字。太方便了,再也无需磨墨,拎那装砚台的小布兜。

散文墨缘(磨墨散文)(3)

我的砚台一直保存到1986年,到泗阳教书,搬家时没带,丟在老家,以后再也没有找到。

现在的学生只知道文房四宝这个成语,却没有见到过砚台,要说见过,那是在电视里、书本上。因此,我在一篇文章中,将文房四宝改成了“文房三宝”。

散文墨缘(磨墨散文)(4)

现在的小学也没有写字课,我没有看到孙子带文房三宝去学校。学生光有写字书和写字本,没听说老师布置写毛笔字。不过我孙子还是学写了,写得不好,起码说也学会了拿笔。他2O2O年2月16日第一次写的毛笔字我还保留着。

散文墨缘(磨墨散文)(5)

现在年龄大了,我无事可做。上街闲逛,每路过文物摊,都要看看有没有中意的砚台、“金不换”①。如有,多花点钱也买下来,让孙子看到实物砚台的形状;学习一下磨墨方法;了解一下我小时学习的艰难;知道珍惜自己优越的学习环境。

注释①:一种毛笔的名称。 鲁迅《南腔北调集·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我并无大刀,只有一枝笔,名曰‘金不换’。” 巴金《怀念鲁迅先生》:“如果先生活着,他绝不会放下他的‘金不换’。他是一位作家,一位人民所爱戴的伟大的作家。”

散文墨缘(磨墨散文)(6)

黄继瑜,网名黄劳斯劳,1947年出生,江苏沭阳人,中学退休教师。1995年前,曾在《淮阴日报》发表过多篇散文;在巜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知识》、《语文月刊》等大学学报,发表过多篇论文和知识说明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