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团演出前后台(国内外电影交谊舞晚会)

今天呢

咱们继续跟随

赫兴国老师写下的记忆文字

一起去品味和了解

家乡南口的时代变迁


作者介绍

赫兴国老师

出生成长在南口

纯正的南口土著

对于南口满怀沉甸甸的故乡之情

京剧团演出前后台(国内外电影交谊舞晚会)(1)

年过七旬,笔耕不辍

将自己耳闻目见的南口记忆记录下来

记忆君以每周连载的形式

和大家聊聊家乡南口的故事

话不多说

下面就跟随赫兴国老师

用手机一字一句整理出的文字资料

穿越时空,品味南口记忆


记忆杂谈

我知道的南口(18)

南口的“现代剧场文化”,下集

前面我们提到了南口地区的“南口地区铁路工人俱乐部”和了“南厂工人俱乐部”,因为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南口人那个时候的精神生活很丰富。

我这个40后,对南口这个“现代剧场文化”场所的亲身感受还是蛮多的,印象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初年:

为配合“婚姻法”的实施,在老铁路工人俱乐部曾上演过评剧《小女婿》、《罗汉钱》、《刘巧儿》等剧目。

演过的老电影有,我国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石挥先生自导并主演的《我这一辈子》,著名演员赵丹和周璇主演的《马路天使》,著名电影演员上官云珠、赵丹、黄宗英、孙道临主演的《乌鸦与麻雀》以及《武训传》、《清宫密史》等国产老电影,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列宁在1918》、《静静的顿河》等苏联影片,还有印度的《二亩地》(悲惨至极)等进口影片。

京剧团演出前后台(国内外电影交谊舞晚会)(2)


二、文革前:

曾演过老舍先生编剧的评剧《向阳商店》,以及魏荣元和马泰主演的评剧《夺印》、张家口话剧团演出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等宣传阶级斗争的剧目。

国产影片数不胜数,《羊城暗哨》、《永不消失的电波》、《革命家庭》、《红旗谱》……

外国影片也很多,有朝鲜的《卖花姑娘》、南斯拉夫的《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印度的《流浪者》等进口影片都放映过。

另外,南厂俱乐部还曾邀请过梅兰芳、马连良、裘盛戎、张君秋等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来南口演出京剧。

京剧团演出前后台(国内外电影交谊舞晚会)(3)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文革前无论是原老铁路工人俱乐部,还是后来的南厂工人俱乐部,为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经常举办“周末交谊舞晚会”,当时南口地区的南厂、机务段、铁路医院、水泥机械厂、暖甁厂等工矿企业的时尚青年趋之若鹜,畅舞一番,那时大家一致推崇交谊舞跳得最标准、最好的,是铁路医院的“刘司药”和护士长“马丽”夫妇。

更要特别提到的是,每到年底或“五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假日期间,两个铁路工人俱乐部都要组织职工文艺汇演,当时的南厂、机务段和南口铁路系统各单位,都分别有自己的工人业余京剧团,南口的“建筑工会”、“装缷工会”也都有自己的业余京剧团,为职工和家属演出传统京剧的折子戏或唱段。

我看过他们演的《空城计》、《凤还巢》、《打渔杀家》、《状元媒》、《铡美案》等,他们还自编自演了许多文娱节目,当时印象最深的是南厂的吴天保叔叔的独唱与男女声二重唱。

65年前,就连我这个当时只是小学二年级、七、八岁的“小屁孩儿”,都在“六一儿童节”时,在这个老铁路工人俱乐部,与十多位与我同龄的小朋友们演出过表演唱《小火车》。

“小板凳呀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齐:呀,坐上来),抱小娃娃的往前坐,牵小狗的往后挪(齐:呀,往后挪),我们的火车跑得快呀,大家坐稳就开车,轰隆隆、轰隆隆……”那充满童趣、诙谐的歌词,至今还能清晰地哼出。


三、文革中:

八个“样板戏”的电影轮番放映,八个“样板戏”为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四、文革后:

百废俱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的娱乐形式大量涌进,有些我看不懂也不爱看,唯独对电影还行,像日本的《追捕》、《望乡》,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佐罗》等都爱看。

我们的传统京剧也基本上全面开放,我那时在老铁路工人俱乐部看过由京剧名家李崇善(昌平阳坊人)主演的古装京剧《赵氏孤儿》(搜孤救孤)和现代京剧《盘石湾》等剧目。

京剧团演出前后台(国内外电影交谊舞晚会)(4)


现在,电视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每当我回忆起六、七十年前,那时我虽然只是个“小屁孩儿”,却是个忠实的看客。那五彩缤纷的现代文化的气息,那大众积极参与其中的热烈氛围,至今仍不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每当忆起这些,快乐和幸福感依旧油然而生。

是南口这个现代化的小城镇,早在100多年前就形成的“现代剧场文化”的强烈氛围,哺育、滋润了南口人的心灵,开阔了南口人的时代视野,培育了南口人对现代文化生活的认知和渴望,面对现代文化,南口人坦然相适。

也正是因此,从衣着打扮到言谈举止,从为人做事儿不卑不亢到待人接物懂礼懂面儿,特别是对新生的现代文化的接纳与践行,南口人不但在昌、南、沙,就是在京城这样的大都市里,也从未有人敢说南口人“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