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大师不识字,别人笑话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不识字的惠能为什么是

惠能大师不识字,别人笑话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不识字的惠能为什么是(1)

旅游业在中国古代完全就是一个催产明星的产业,最著名的和尚大都因为“西游”而大红大紫,比如在人民群众心中有着崇高地位的法显、玄奘。

但事实上,法显、玄奘更大的贡献在于对佛学典籍的传播,而另一位没出过国门的大师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之大甚至使其被毛主席赞誉为“中国佛教的始祖”,这个人就是:惠能

如果你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他的一首偈(jì)语你一定不会陌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不仅是中国佛教禅宗一派的最高境界与极简概括,也奠定了惠能传承五祖衣钵而成为禅宗六祖的地位,同时也对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初闻“五祖”、“六祖”这样的佛教名词,不禁又生出疑惑,一祖又是谁?是什么意思?那有七祖八祖吗?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捋一捋前因后果,惠能的一生也便清晰了然。

惠能大师不识字,别人笑话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不识字的惠能为什么是(2)

光孝寺惠能剃发受戒处,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公元526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个人是南天竺国国王的三儿子,后来大家都叫他达摩

达摩是印度禅宗第28代传人,对于这样一位异域高僧梁武帝接见他也是情理之中,因为梁武帝本人对佛事也十分虔诚,他不仅三度抛下江山跑去寺庙决意出家,甚至还为中国和尚们开创了一个更严格的规定,就是出家人一律不准吃肉(注:在印度早期僧人都是允许吃“三净肉”的,即不是自己眼见宰杀的肉)。

佛教高徒间的会面,按理说应该相见恨晚才对,但事实上达摩和梁武帝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达摩在面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朕登基已来,修了很多寺,算不算功德无量啊?

达摩却出乎意料地说:无功。

梁武帝一愣,接着又问:为什么无功?什么才是真功德?

然后达摩就解释道: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可以看出,达摩传扬的佛法教义旨在教人忘却得失,回归本心,和梁武帝的表面功夫完全不同。但达摩好像还没有想好如何把这个理论大白话于天下,自己是想通了,但是如何让天下人都看懂他的哲学呢?

于是达摩跑去少林寺后面的五乳山上,在一个山洞里冥想了九年,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一花开五叶”,达摩就是“花”,衣钵传承至六祖正是五叶。

惠能大师不识字,别人笑话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不识字的惠能为什么是(3)

少林达摩洞

然而更客观地说,达摩是东土禅宗的始祖,但可能不算是把禅宗中国化的创造人。

形象点比喻,达摩带来了一个概念模型,但做出真正东西的,还是后来人。

达摩圆寂百年后,公元638年,卢惠能在今广东新兴县出生了。

惠能三岁失去了父亲,从此就成为了一个母亲相依为命的孩子,没有机会读书识字,长大后也只能靠砍柴为生。

然后神奇的一天到来了,惠能在一个富人家卖柴的时候,听到有人念经,便忍不住上前探问。那人说自己刚从蕲(qí)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东山寺弘忍大师那里归来,嘴里念的是《金刚经》。

为什么惠能会对佛教感兴趣呢?我觉得有一个很好的契机是,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归来,带回了六百多部佛经,一时间石破天惊,举国轰动。

这一年惠能七岁,正是我们痴迷《西游记》的年纪,指不定他从小听过玄奘的故事后,就一直心存向往。

总之,惠能随即便回家安顿好老母,然后徒步了一个月,一口气跑去东山寺了。

面对从广东赶来的惠能,五祖有意拷问他:汝是岭南獦(gé)獠,怎么能成佛呢?

惠能回答道: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就这一个回合,惠能那种直截了当的智慧就已经开始展露。并且他此时的想法其实和禅宗都已经很相似了。

惠能以“行者”的身份在东山禅寺里住下了,但最初他也只能干些劈柴舂(chōng)米的力气活,要论传位怎么也数不上他,当时众人看好的传位人是五祖弘忍的高徒神秀。然而在五祖布置下作一首偈的作业后,神秀绞尽脑汁写下了: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写好以后神秀又不敢主动交给五祖,他觉得吧,主动上交显得自己很在意传承人的位置,不上交吧又不能展示自己的实力,反复踌躇以至大汗淋漓还不知该如何是好,最后干脆贴在走廊上,等大家都说好的时候再来认领。

其实五祖对这首偈不仅不算满意不说,还对神秀的举动也看在眼里,他的犹豫纠结,既没有显出参悟的智慧,也配不上大师的风范吧。

一般人看来,神秀说的也没错,但在弘忍大师看来,他还是徘徊在门口,就差那么一点。

由此,当这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横空出世时,刀光火石般确立了惠能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世间终于有人给了达摩一个完满的答案,而且那么洞彻,那么干净,那么明明白白。

惠能得到五祖的衣钵后,便聆听嘱咐连夜赶回岭南,神秀也黯然离开了东山禅寺。然而另外一些对传法不服的和尚们却展开了对惠能的追捕,企图夺回衣钵。

惠能大师不识字,别人笑话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不识字的惠能为什么是(4)

大庾岭路旁的衣钵亭,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惠能翻过大庾岭,在樵夫和猎民当中隐匿了15年。

公元676年,惠能走出大山,走进了法性寺(今广州光孝寺)。

当他抵达时,恰逢印宗讲经,和尚们看到幡在风中吹得乱舞,便争论“是风在动还是幡动”,惠能一语道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诸位的心在动。

惠能大师不识字,别人笑话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不识字的惠能为什么是(5)

广州光孝寺

达摩想表达的禅宗,在惠能这里一步一步地简化、明晰。

第二年,惠能去了曹溪山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禅寺)。这年,惠能开始弘法,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全新主张,打开了佛教在中国的新大门。

惠能讲法极少引述经典,他总是用最浅显易懂的白话阐述佛家的智慧。他的话语被一个叫法海的弟子记录了下来,这就是传之于后世、被学者们奉为处世宝典的《坛经》

惠能大师不识字,别人笑话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不识字的惠能为什么是(6)

韶关南华寺,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我们在清晨抵达南华寺。早晨下了一场大雨,到处都显得湿漉漉的,时不时还有雨点飘落,让我们误以为今天寺庙里的游客不会佷多。

然而南华寺的鼎盛香火却大大超越了我们的想象,某种程度上讲,南华寺可能是我见过香客最多的一座寺庙了,毕竟在不是任何节假日的情况下,有如此多虔诚的人们慕名而来,这样的兴旺令人感叹。

惠能大师不识字,别人笑话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不识字的惠能为什么是(7)

香火鼎盛的南华寺,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惠能在国恩寺圆寂后,其真身像也回到了南华寺。

这座真身像已经保存了1300多年,至今在南华寺的祖殿内,依然可以一睹禅宗六祖入灭前的真容。

六祖造像是以惠能的肉身为基础,用中国独特的造像方法——夹苎法塑造的。惠能圆寂前,身披袈裟,双腿盘屈,打坐入定,不吃不喝,最终坐化圆寂。当真身的水分耗尽时,其弟子先用生石灰将遗体干燥,然后用泥、铁、漆等材料将肉身固化成塑像。

惠能大师不识字,别人笑话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不识字的惠能为什么是(8)

南华寺六祖殿,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惠能废除了用衣钵传法的规矩,此后也没有七祖八祖的叫法了,据说达摩祖师事先就讲过这个宗法只传六代。估计是预感到后人迟早要偏离原道、为衣钵厮杀吧。

南华寺、光孝寺等惠能曾经到过的地方都成为人们敬仰之地,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理由。

惠能解决的问题,不止是达摩的心意。可以说,惠能是做了一件有益于佛法传播的事,也可以说,惠能是让众生平等更近了一步,还可以说,惠能让中国人的精神有了更开阔的进与退

在惠能的顿悟法门之前,人们拜佛的门槛都还比较高,甚至是一些贵族阶层才能参与佛事活动。但如果有了“佛性自有”、“顿悟成佛”、“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这样的收放自如,人人都可以通过对自己反省,对内心探问,在一举一动间随时随地参悟佛道。

作为劳苦大众,人们终于可以摆脱一些沉重的步骤去寻找智慧和解脱。当然还有一些人为了追求更深奥的佛法教义而禅修苦行,那是另一个话题了。至少作为一位大师,能为芸芸众生去除一些枷锁,就已经成就非凡了。

惠能大师不识字,别人笑话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不识字的惠能为什么是(9)

南华寺,摄影:地球旅客@孤城

中国一直是一个儒学文化浓郁的国度,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是一个鼓励人们入世且大作为的教义。儒家讲舍得,也讲“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但是儒家似乎不太喜欢“失败”,别人错了输了可以“既往不咎”,但换成自己就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样就搞得中国人没有退路,退了就很难看,被人瞧不起。

尽管我们还有道教,有着“往事不可追、来世不可待”的缥缈洒脱,但这似乎又轻巧了,眼下的烦恼总得要克服过去。

所以惠能的观点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精神领域里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放到现在来说,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里保持一份善意、一份温暖、一份宁静、一份清醒与对自省的要求,都是一种修行。

遇到不好的事情了,不至于对自己一刀封喉那么狠,也用不着马上就归隐南山,这种平和冷静的心态、出世与入世间的平衡,恰好是惠能告诉我们的。

……

关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错过!

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各平台账号,搜索“地球旅客”

⬇ 更多好文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