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孔最后的莫西干人洞箫教学(用八分钟感悟形影)

文:田龙

竹笛大师俞逊发(1946-2006)生前创作、演奏的竹笛作品不计其数,箫的作品留下音响资料的却为数不多,目前留存的或许只有《樱花梦》《秋水龙吟》和这首《行影》这三首。

箫独奏《形影》俞逊发曲 顾冠仁配伴奏

伴奏:上海民族乐团 瞿建青、何俊成

选自1988年第13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民族器乐专场

《形影》这首箫曲创作与80年代后期,录音中这首是在1988年第13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民族器乐专场(1988年5月11日~12日)上演的曲目。这首作品在当时游离于对优美旋律的追求,而是通过对洞箫萧瑟的音色而产生的意境追求,好想是在艺术境界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所产生困惑的一种重新自我认知。突破音色与旋律的侄梏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音乐理解。当然这是一种臆测,无法与先贤对话,只能通过留传的音乐去寻找一丁点的蛛丝马迹。。。

六孔最后的莫西干人洞箫教学(用八分钟感悟形影)(1)

笛子大师 俞逊发

纵观这首作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写照:

乐曲分为五段,开头如同“离魂”般的旋律上下翻舞,行影分离。就像是这作者在梦中的一种回忆,回忆年少时依稀可见的苦练基本功的身影。此时只有“影”无“形”,处于潜龙勿用的阶段。

而在第二段则是大规模小二度“小心翼翼”的旋律行进,不出套路,中规中矩,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敢大步前进。可能是在描写青年时代进入社会寻找艺术和生活的规则,从懵懂少年到成人的过度。在这个阶段,就算有再大的本事,年轻人也需要收敛虚心学习社会规则,才能安身立命。此时有“形”无“影”,处于见龙在田的阶段。

六孔最后的莫西干人洞箫教学(用八分钟感悟形影)(2)

在有了一定的人生积累和沉淀之后,艺术水准就会如同赤日一样,来一个发自心灵的释放!在艺术上得到认可,在社会上取得让人称赞的地位。这一段使用了属火入心的徽调式,用以表达这种像火一样尽情释放的精神愉悦。此时有“形”有“影”,而“形”大于“影”,此时处于终日乾乾、或跃在渊的阶段。

六孔最后的莫西干人洞箫教学(用八分钟感悟形影)(3)

第四段旋律复归平静,但是相比第二段又更显坚韧。用筒音作6羽调式表现了一种清幽柔和有如水之微澜的静谧。在经历了以往种种磨砺之后,内心沉淀愈加深厚,心神平静如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入自我的境界。已经可以做到喜怒不露于表,心思慎密谨慎,认识事物细致深刻的程度。此时有“形”有“影”​,而“影”大于“形”。这才到了飞龙在天的阶段。

最后一段呼应了第一段的“离魂”之声,思考了这么多之后,终要不覆初心,追求内心所要达到最高境界。 此时已经无“形”无“影”,形影幻化,也正是亢龙有悔的终极阶段。

(以上纯属臆测)

六孔最后的莫西干人洞箫教学(用八分钟感悟形影)(4)

六孔最后的莫西干人洞箫教学(用八分钟感悟形影)(5)

六孔最后的莫西干人洞箫教学(用八分钟感悟形影)(6)

乐谱选自俞逊发先生编著《中国竹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