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阅读的方法和步骤(读阅读的方法第15天)

第三部 奇妙的创新第2章 《建构》 一本好书就是一次展览,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去阅读的方法和步骤?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去阅读的方法和步骤(读阅读的方法第15天)

去阅读的方法和步骤

第三部 奇妙的创新

第2章 《建构》 一本好书就是一次展览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美〕史蒂芬·平克

(生活是立体的,加上时间就是四维,而写作是线性的,是难!)

一、作为策展人的司马迁

1.《史记》的建构创新:以人物为主要线索

“本纪”主要负责记录文明秩序的溯源和变迁,是主导了某个时期天下秩序的人物,主要是帝王传记,也包括项羽、吕雉等。是中华文明演化的主干。

“世家”记录的是地域的开拓与家国的绵延,是重要文明支脉的开拓者,主要是诸侯传记,还有孔子和陈涉,是中华文明伸展出去的枝条。

“列传”记录的则是个体的觉醒与人性的光辉,是个人传记,是中华文明结出的人性果实。

《史记》以本纪、世家和列传清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主干、枝条和果实。

2.司马迁是个策展人

“展览”就是一种很“美”的内容创新方式。它不要更多,而是在有边界的时空里,选择很少的几件展品,为每一个展品赋予意义,在展品之间构建观赏的动线,借此来表达一个宏大的主题。司马迁做到了,做得很好。

二、以人为线索

游记为例,法国人写得《美国的迷惘: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杨潇《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马伯庸《文化不苦旅》诸葛亮北伐之路。

三、以特定“时空”为线索

1. 限定时间写历史: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吴十洲《乾隆一日》;刘和平《大明王朝1566》。

2. 限定空间:《趣味生活简史》以自己家为线索

3. 话剧的三一原则:同一地点、同一天、一个主题。

四、体例创新的无穷空间

1.《21世纪战争论》想象把古人拉到现代生活;鲍鹏山:“读孔子,问题不是孔子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孔子他老人家不在了。而是在我们面对的一切公共事务里面,我们要有能力判断孔子如果在这个处境下,他会站在哪儿,然后我们走过去,和他站在一起。”

2. 哲学入门书《苏菲的世界》,社会学入门书《米拉的猜想》,介绍心理学、社会学当代成果的《社会动物》,都是在虚构写作的壳里装进了严肃学术的内核,用来自专业知识的解决方案帮助人们应对日常生活的挑战。

书单

《趣味生活简史》〔英〕比尔·布莱森

《魔鬼辞典》〔美〕安布罗斯·比尔斯

《米拉的猜想》〔英〕安格斯·班克罗夫特

《福楼拜的鹦鹉》〔英〕朱利安·巴恩斯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杨潇

金句:“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司马谈

我的读书笔记几天前也构思了一种建构,不知您看出来了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