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姓的来源简介(梅福和南昌梅姓的起源)

梅福是南昌历史名人,高风亮节,因直言进谏被迫归隐南昌,世人又称之为“梅仙”、吏隐真人,西汉末年曾任豫章郡南昌县尉。南昌梅氏也从此而繁衍、分布。

本期解密南昌,记者带你走进南昌梅氏,了解梅姓背后的故事及梅姓在南昌,乃至江西、全国的历史渊源。

关于梅姓的来源简介(梅福和南昌梅姓的起源)(1)

梅氏族谱

关于梅姓的来源简介(梅福和南昌梅姓的起源)(2)

朱姑桥梅村

梅姓诞生

“梅盛林刁”与“梅开二度”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梅联华为梅氏63世后裔,他拿出一套《梅氏族谱》,共7卷,展示给记者,族谱对梅姓的由来和传承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梅姓可以追溯到商纣时忠臣梅伯,梅伯性情忠直,爱护百姓,当时纣王荒淫无道,国家败坏,百姓苦难。梅伯多次劝说,纣王不但不听,反将梅伯用残酷刑法折磨致死,周武王灭纣兴周时,十分尊重梅伯的为人,封梅伯之裔于黄梅,他的子孙后代于是以封邑为氏,称梅姓。

梅联华表示,在民间,对梅姓流传故事很多,主要的有两个:一为《百家姓》中四姓一句的“梅盛林刁”,相传梅盛林三姓祖先为三兄弟,因受朝廷奸臣所害,为不灭九族,续香火,传后裔,除老大姓梅外,老二老三分别改姓盛、姓林,所以这三姓实为一家。

还有一个则是《二度梅》的故事,《二度梅》为清代白话小说,写的是唐朝梅良玉与陈杏元的爱情故事。梅父遭宰相卢杞陷害,梅良玉在盛开梅花被狂风全部吹落的当晚设祭,祈祷梅花重开二度、父冤得以昭雪。后来,梅花果然二度怒放。梅、陈历经患难,终得圆满结局。“梅开二度”从此广为流传,之后更是改编为戏剧进行演出。“梅开二度”象征美好和幸福,它使人们得到最大的满足。

朝代变迁

梅姓散居全国各地

据梅联华考证,秦汉之际,大多梅姓移居相对富庶的中原一带,其他梅姓则以黄梅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魏晋南北朝时,梅姓在汝南郡繁衍地尤为昌盛,并呈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后逐渐发展成为梅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汝南郡。在隋唐以前,梅姓已分布于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地区。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四起,加之杨广穷兵黩武,中原一带十室九空,汝南梅姓也在劫难逃,避居南方势在必行,其中有一支迁居四川。

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又加唐朝所请的援兵回鹘烧杀掳掠,黄巢起义又紧随而来,社会动荡,梅姓在南方分布更广,今广东一带也有了梅姓人定居。宋元之际,梅姓在江南各省繁衍昌盛,尤其以安徽宣城为最,并且此时梅姓已有人定居于甘肃。明初,梅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江苏等地。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始有大批四川梅姓避居云南。

清朝以后,梅姓在全国分布更广,并有渡海赴台,侨居海外者。如今,梅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云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河南较多,上述六省之梅姓约占全国汉族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

梅福隐居

梅氏在南昌开枝散叶

据《南昌地方志》等史料记载,西汉成帝年间(公元前32年至公元前7年),梅福任豫章郡南昌县尉,是灌婴筑城后南昌第一位历史名人。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汉成帝封王莽为新都侯,权倾朝野,干涉朝政,梅福上书朝廷,请求削弱王氏权力,险遭杀身之祸。于是,梅福弃官而去。

梅福最初隐居在南昌城郊南边,就是现在的青云谱,常在湖边垂钓。东汉时,他垂钓的地方被称作梅湖,并建梅仙祠供奉梅福。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 年),梅福预料到王莽要篡政,于是隐居在南昌西郊飞鸿山学道,遁避尘世。后人赞赏梅福的高风亮节,将飞鸿山改称梅岭(今国家级森林公园——梅岭),并立梅仙观、梅仙坛、梅尉宅用来纪念他。

梅联华为梅氏63世后裔,对梅氏宗谱颇有研究,“南昌梅氏家族,从家谱中查考得知,以梅福为第一代算,前十代可查,中间15代无法查考,26代开始又可查到。在南昌,青云谱有梅福遗迹,旧称梅仙祠。自汉以来二千余年繁衍至今,梅氏分布星罗棋布,但在南昌都尊梅福为源头。”

梅联华介绍,梅姓在南昌的分布是以梅福隐居之所青云谱定山梅村为基点,其28世后裔迁霞山繁衍,形成霞山梅村,45世后裔入赘朱姑桥繁衍成为现在的朱姑桥梅村。定山梅村,在包家花园西南3.2公里。元代傅姓由富州迁来定山山麓,称定山村。后梅姓由南昌县迁此,先后更名梅家巷、定山梅家。后分为上、下两村,此村称下梅。

姓氏历史

激励着后人奋进

对于姓氏,梅联华谈到了自己的见解,“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人的姓氏历史悠久,每一个姓氏都有一部家族生命史。在古人看来,姓氏是表明自己血统的血缘标志,每一个姓氏都拥有自己的血缘先祖,醒目地表示了一个人的家族系统和血缘关系;在今人看来,姓氏是告诉自己从哪里来,学会不忘本,饮水思源。”

“梅花自古就是孤高、洁傲、坚贞、不屈、不媚、不俗、风骨凛然的象征,历史上也出现过众多梅氏名人,从始祖梅伯到西汉梅福,从宋朝梅询、梅尧臣到明清梅鼎祚、梅文鼎,乃至近代的梅贻奇、梅汝璈,他们都是光辉的前贤榜样,构成了整个梅氏家族的骨骼,姓氏本身不值得炫耀,关键还在看后人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奋发图强,不断前进。”梅联华最后说道。

■信息日报记者叶景顺 文/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