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大摆拳ko女人(能否打出人生KO拳)

拳击大摆拳ko女人(能否打出人生KO拳)(1)

近日,一名8岁女孩的拳击视频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女孩名叫小汤圆,来自贵州毕节贫困山区。视频中的她,面对比自己高大的哥哥,毫不畏惧,出拳凌厉,强大的气场较之自己的哥哥,有过之而无不及。

媒体报道后,来自社会各方的关心接踵而至,有人邮寄了拳击装备给他们,有专业机构请他们前去参观学习,邹市明、徐灿等拳手也纷纷为小汤圆点赞。

当然,在这些开心事的背后,也有一些烦心事事情引起广泛关注后,各种声音汇集到父亲郑为新的耳朵里:有人建议他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训练,有人建议他不要耽搁孩子的学业……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郑为新为此感到“迷茫”。

这样的选择之困,不止郑为新一个人需要面对,也不是今时今日才有。2017年的凉山格斗孤儿事件,相信大家还有印象。彼时,一方观点以为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格斗孤儿就应该走专业格斗的道路;另一方观点以为让贫困儿童放弃学业、走格斗商演之路,残酷且看不到长远发展……围绕着接受训练完成学业这两个选择,舆论你来我往、水火难容。

公众关注格斗孤儿和拳击女孩,体现了对于弱者的关爱之情,争辩的本意也是为了推动事情能有一个妥善的解决,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汹涌的关爱同时也裹挟着一定的不了解,综合看来,这不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拳击大摆拳ko女人(能否打出人生KO拳)(2)

对地方的现实未必了解。

持“完成学业”论的人,一个最为坚定的理由就是“读书改变命运”。读书能改变命运,总体上来说,是没有错的。但具体到每一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家庭,答案可能不是那么绝对。

有研究显示,越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就越是难以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不是上大学难以改变命运,而是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考上大学。当然,不上大学,并不等同于要放弃教育。教育不止有学业教育,还有职业教育。

站在现实的角度,一些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选择职业教育,未必就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对家庭的故事未必了解。

格斗孤儿拉古,由爷爷抚养,爷爷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拉古的爸爸)因吸毒客死异乡;二儿子连搬了三天三夜的砖头之后,猝死在窑头;拉古的母亲,被丈夫传染艾滋,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还在工地上做小工赚钱;拉古的爷爷,一个人的退休工资,要养活家里十多口人……

小汤圆和哥哥黑金刚,还有爸爸、奶奶四口人,住在一间40多平米的砖房里,爷爷外出打工,妈妈跟爸爸早已离婚……

格斗孤儿和拳击女孩的故事,知道的人很多;但他们原生家庭的故事,不知道的人更多。这样特殊的家庭,是否可以用常规的情理去“指引”他们的生活?

对个体的情况未必了解。

格斗孤儿事件中,拉古以及其他小伙伴,在加入恩波格斗俱乐部之前,几乎无一例外都已经处于事实失学的状态。拳击女孩小汤圆,现在读二年级,据他父亲介绍,“成绩稍微有点差”。

学习兴趣不太高,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拉古和小汤圆在格斗、拳击领域却呈现出不错的天赋。

在唯一参加过的内部比赛里,拉古4场赢了3场,得到了一个金色小奖杯。小汤圆在拳击的时候,敢打敢拼,哥哥还被她KO过几次。这样特殊的个体,又是否应该为他们限定一个“标准化”的人生?

拳击大摆拳ko女人(能否打出人生KO拳)(3)

这些不了解,导致一些看似常识性的认知未必正确,导致汹涌的爱意未必有利,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为,以爱为名,行道德绑架之实。

两年前,格斗孤儿被劝退回家上学,就是最好的例证。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格斗孤儿进入格斗学校,在一开始的时候,地方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是知道并且乐见其成的。

为什么?

因为地方的人,更清楚地方的现实,更知道什么才是精准的选择。

通过一块屏幕,我们好像能够知道太阳底下所有的事情;但隔着一块屏幕,有时候,我们离真实就隔着千山万水。

有人说,小汤圆和他爸爸之间的故事,跟《摔跤吧!爸爸》的故事情节非常类似。二者虽然有着近似的故事外壳,但故事的内核,却相差甚远。

电影里的故事,是为了荣誉、信念而战;现实里的故事,是为了生活、发展而战。此外,电影里的故事,有着美满的结局;现实里的故事呢?我相信,没有人敢轻易断定。

现实中的拳击女孩,在困窘的人生面前,能否打出一击漂亮的KO拳,社会公众、相关部门和家庭个体,需要从过往的事件中,汲取一些必要的经验甚至教训。

社会公众在关爱少年儿童的时候,对于不同的职业选择,要少一份狭隘的指引,多一点理解的尊重,共同营造有利于多元择业、个性成长的社会舆论环境。

相关部门也应该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让学有所长、技有所专者,走上各自的专业晋升之路。当然,这两条道路,也并非全然对立,而是各有偏重。

大环境做到了“帮忙不添乱”,小家庭或个体在人生选择上,就有更大的概率做到“坚定不迷茫”

唯有如此,格斗孤儿、拳击女孩,以及其他千千万万生活在镜头之外的普通孩子,才有更多的机会挥出自己的KO拳,打破命运轮回的魔咒。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记者 柯利刚

编辑:李沅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