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制作中期(学者刊刘俊解密综艺节目策划)

综艺制作中期(学者刊刘俊解密综艺节目策划)(1)

从2013年开始,中国综艺业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大时代」,其主要表征是综艺节目类型的陡然丰富、节目数量的陡然提升、节目品质的陡然增强、节目社会影响力的持续性高覆盖。

但当前,这一轮「综艺大时代」正经历着「七年之痒」,电视综艺和网络综艺的共生、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的并举,也并未掩盖综艺业前进的「瓶颈期」正在到来。

通过多方数据来看,很多综艺第N代季播节目的豆瓣评分都跌到了系列最低分,播放量和宣传力度较前几季明显下滑;新节目出师不利已不鲜见,一些一时火热的节目也往往容易只是昙花一现。

节目表现与受众期待不相匹配,归根结底是由于节目在创新层面出现问题。

对于综艺业者来说,不能总是期望在开播第一期时通过买几个热搜,就会认为有人看、热度很高,况且不少热搜能够引起公众讨论的却寥寥无几,更难以持续。

无论是「大时代」的繁华,还是「瓶颈期」的困境,节目内容品质、传播效果几何都是表象,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节目策划创意的昂扬还是枯竭。正所谓「无创意,无节目」。作为节目的前端,「策划」环节正在成为决定节目生命的关键和核心。

那么,综艺节目的困局到底如何破局?到底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导致许多季播节目评分和热度不断下滑?综艺节目到底是如何创新出新的节目形式的?大型季播节目如何在新的一季作出全新改变和创新?全新综艺节目又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能够快速立足?

本文提出了破局综艺策划的五大法则,以期有助于综艺业走出一些似乎是难以避免的困境。

第一法则:内容与形式的四种搭配

在综艺节目策划的内容和形式的组合上,有四种经典模式:

——熟悉的内容 熟悉的形式

——陌生的内容 陌生的形式

——熟悉的内容 陌生的形式

——陌生的内容 熟悉的形式

很多时候,我们在综艺节目策划时常常下意识地在思考如何创新出全新模式,极力追求创造出「陌生的形式 陌生的内容」,极力追求与之前的节目中出现过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同,同时希望极力避免「熟悉的内容 熟悉的形式」并视之为惰性。

然而我们在实际策划时,不仅需要对「新」保持探索力和好奇心,更不能忽略已有的内容或形式元素,也就是要重视后两种内容和形式的组合。

1、陌生的内容 熟悉的形式

在近年来热播的《王牌对王牌》中传声筒环节几乎是支柱性的,但这种形式在1997年《快乐大本营》开播的第一期里就出现过,这个环节当时名为「学我不走样」。形式看似陈旧,但从内容上说,《王牌对王牌》在传声筒环节做出了极大的创新,比如在《王牌对王牌》中设置外国人说方言的形式来传声,通过外国人不标准的普通话所产生的各类歧义、奇异场面,达到爆笑效果。

所谓「陌生的内容 熟悉的形式」,就是利用新内容、新人员、新玩法、新语境,套用很早就出现的如传声筒的形式,而实现全新的爆笑点,这个环节的创新成为《王牌对王牌》的支柱。

芒果TV新推出的婚姻类真人秀《再见爱人》也采用了这一创新模式。恋爱婚姻类节目在各大平台上都在持续推出,如腾讯视频出品了四季的《心动的信号》,优酷和江苏卫视出品了三季的《我们恋爱吧》。但是《再见爱人》运用了一个全新的内容嵌套模式。

节目中的三对夫妇中有结婚10年、离异1年的章贺、郭柯宇夫妇;正在考虑离婚的魏巍、佟晨洁夫妇;以及签署完离婚协议不久,正处于离婚冷静期的王秋雨、朱雅琼夫妇。这三对夫妇代表了3个不同的婚姻阶段。从离婚这个角度出发探求婚姻问题,节目组运用「离婚」这个少见的内容视角做出创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对「熟悉的形式」的再创造可能带来极大的「新」。

综艺制作中期(学者刊刘俊解密综艺节目策划)(2)

《再见爱人》

2、熟悉的内容 陌生的形式

例如《歌手》《披荆斩棘的哥哥》《创造营》等一度的爆款节目,其内容都是我们很熟悉的歌唱比拼,但是其形式和组合不同,《披荆斩棘的哥哥》和《歌手》是全明星比拼,而《创造营》是全素人比拼,同时这些节目中的环节设置、舞美设计、主题单元等各具创意。

近来央视推出的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热播,其主要模式是运用戏剧演绎的方式展现古籍当中的内容。以典籍传承和传播为主体的节目内容,我们并不陌生,如典籍讲解、典籍朗诵、各类典籍专题节目不一而足。但从表现形式来说,《典籍里的中国》做出了极大的创新,节目采用沉浸式、戏剧化的古今对话、穿越的方式讲述典籍故事,由主持人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串联,同时融合了书籍品读会和研究学者阐释环节。

从节目效果来看,这种沉浸式戏剧和古今对话的创新,具有相当的撩拨观众情绪的效能,常常产生观众泪奔的效果,让观众在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中感受中华典籍文化的磅礴。

综艺制作中期(学者刊刘俊解密综艺节目策划)(3)

《典籍里的中国》的「古今对话」

还有最近优酷上新的《锵锵行天下2》,由窦文涛带领嘉宾一起去西北旅行品读文化的故事。节目的主体内容是旅行,这对于我们来说也并不陌生,但节目的剪辑风格这一「形式」却有较大的创新。这个节目剪辑是非常慢速的,以在风景欣赏中的对话支撑,在形式上以讲求缓释的韵味为标识。很多网友在弹幕开玩笑地说每一帧画面都能作为电脑桌面壁纸。这些都体现了「熟悉的内容 陌生的形式」。

第二法则:常人与非常人的两种搭配

1、平常的人做不平常的事情

在素人节目模式中,常常需要思考如何让平常人(凡人)做了不平常(非凡)的事情,表现「凡人」与「非凡」这一对矛盾,以刺激观众的好奇心与探知欲。

例如素人环球旅行节目《我们的侣行》,豆瓣评分高达9.1分。极限情侣张昕宇和梁红驾驶一架国产老旧运—12飞机,挑战中国造飞机首次环球飞行。两人意在自驾飞机环游世界:飞越五大洲,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并穿过亚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等40余个国家,两次跨越赤道,两次跨越南北半球西风带,行程8万公里。

在这一过程中,二人和机组人员经历了很多困境,甚至是生死时刻,例如降落时飞机出现故障、飞行时设备出现失灵等,让观众在高空高悬念中感受到了「非凡」。

综艺制作中期(学者刊刘俊解密综艺节目策划)(4)

《我们的侣行》中的张昕宇和梁红夫妇

再如江苏卫视2012年首播的答题闯关类型节目《一站到底》采用全素人答题竞赛的模式。每期节目中有不同年龄层次、身份、性格的10位守擂者和1位攻擂者参加。节目中常常能发掘到平常人的闪光点,素人的不凡和雄阔。如在《一站到底》特别节目校园争霸赛中,来自清华大学的刘也行和来自北京大学的张雪健进行了一场「神仙打架」般的知识大战。不仅在答题过程中题库被答穿,而且36轮的答题对决刷新了当时《一站到底》开播以来的新纪录。

录制节目时主持人郭晓敏在微博写下感悟:「《一站到底》像是一个人生的舞台,在别人的故事里我们学着成长和改变自己,我们学会对抗生活的苦难。」节目制片人赵庆阳团队曾说:「我们不想做普善者,但被动成为了所谓的『教育家』。既然能给下一代传递些什么,教育使命感让我们必须坚持下去。」正是节目中所展示的凡人的不凡,素人的神性,让这档节目长期热播热议,让节目有如此魅力和功能。

2、不平常的人做平常的事情

在全明星的节目模式中,我们常常需要如何将明星「降格」,将明星生活还原成为常人的日常生活,让不平常的人做平常的事情。

例如,湖南卫视的《向往的生活》。由黄磊和何炅带领的蘑菇屋小团队,给每一期前来的嘉宾做丰盛的餐食,与嘉宾一起下地务农,体验真实的乡村恬静生活。

综艺制作中期(学者刊刘俊解密综艺节目策划)(5)

《向往的生活》国情调研环节

再如,由湖南卫视制作的《真正男子汉》也采用了类似的模式,8位男女明星作为体验主体,以「小白」新兵身份进行军营体验。通过明星们在军营面对困难时真实的性格表现、诚实的身体反应、真诚的情感流露,让观众看到了明星褪去光环的样子。每一位明星在节目中都完成了成长蜕变,观众也在这种「成长陪伴」中收获了某种满足感、获得感。

美国电影文学批评家查特曼认为,观众对人物本身的兴趣,常常超出了他们在叙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即我们在节目创新中,受众关注的不光是明星在故事中「做了什么」,同时也是他本人「是什么」,因此观众总是想看明星褪去光环后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还如,总台文艺中心出品的《你好生活》(第三季)由主持人尼格买提和撒贝宁带领明星嘉宾和央视主持人,去做「房屋改造」「种珊瑚」等一系列有相当日常感的事情,这也是对明星主持人光环的一种「降格」处理。

在第二期节目中,尼格买提和撒贝宁带领倪萍、月亮姐姐、李梓萌帮助贫困地区的奶奶翻新旧房子,主持人们做着置办家具、给墙壁刷油漆等「凡事」,为贫困地区需要帮助的人做力所能及之事。

综艺制作中期(学者刊刘俊解密综艺节目策划)(6)

《你好生活》中的央视主持人「天团」

在第八期节目中,节目组邀请到了一位特殊的嘉宾——85岁的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院长。当节目组了解到老爷子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要听《新闻联播》,且特别喜欢康辉时,节目组特意邀请康辉本人直接乘飞机赶到拍摄地,给了程老一个惊喜。康辉单独给程老做了属于他一个人的专题新闻,主播从联播主播台走下,走向「日常」和「身边」,这无论对于程相文老人还是观众来说,都是一种日常 奇观的混合感受。这个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们对央视主持人的刻板印象,让观众更能了解到主持人在主播台之外的生活。

需要说明的是,在综艺节目当中,「人」永远是综艺节目表现的核心和关键,嘉宾的综艺感是人的组合的重点。

同样是猜歌名、接歌词、传话等在中国电视节目已经存在了数十年的传统游戏,其在一线卫视和优质网络平台的「爆款」节目中呈现出来的爆笑效果,与在省级地面频道、市县级电视台呈现出来的尴尬效果产生了巨大反差。我们时常在互联网上刷到山东卫视综艺频道的一些节目中也有猜歌名、接歌词、传话,但常常猜得冷场、接得尴尬、传得无趣,甚至场面混乱,选手争吵、夸大其词,令观众和现场主持人非常尴尬,此类节目与一线节目的差别,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嘉宾的「综艺感」差别太大。

第三法则:节目主题的子母搭配

主题的搭配主要指节目整体主题(母题)与分主题(子题)的恰当结合。

在每一档综艺节目中,我们需要掌握大的方向,这就是整个节目的主题。在全世界最火的汽车节目之一——由BBC拍摄的Top Gear中,汽车就是整个节目最大的主题,所有节目形式都围绕着车进行展开。我们在看湖南卫视《中餐厅》的时候,每一季核心都是开饭店、做菜、服务,经营中餐厅就是这个节目的整体主题。

综艺制作中期(学者刊刘俊解密综艺节目策划)(7)

BBC汽车类节目Top Gear

同时,我们在节目策划中,不仅要策划节目的整体主题,还要细致到对每期节目的具体内容,根据具体的分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还需要使这种分主题策划与节目的整体主题互相照应、契合和配合。

例如,在Top Gear中,节目组设置了「破车嘉年华」这一子题,三位主持人用5000英镑买一辆破旧的二手车,过河、跑山、下赛道,乐趣层出不穷。我们在《王牌对王牌》中能看到有很多特别的主题,如致敬春晚、致敬四大名著电视剧、致敬《2006年超级女声》等具体主题。

由爱奇艺出品,2021年第三季度开播的《登场了!洛阳》由汪涵带领洛阳探索团,走进洛阳这座千年古城。节目组设置了九个分主题:最早的中国、神都夜宴、古墓文化、《洛神赋图》中的东方美学、《女皇传奇》之神都营救、《女皇传奇》之女皇的抉择、神都梦华录、洛阳文风、根在河洛。在节目最后一期,节目组帮助马来西亚华人XFORM-刘隽去寻找自己的祖籍,寻根溯源。洛水河畔,灯火摇曳,大家将承载着心愿的河灯置入洛河,顺着这条哺育着河洛人民的大河让它飘向远方。这些愿望既是希冀,又是祝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回礼。总主题和分主题交相呼应,相得益彰。

这些分主题往往是每一期节目具体爆点,这些分主题互相配合着总主题,恰当的整体与具体的搭配,常常是节目可持续性的保障。

综艺制作中期(学者刊刘俊解密综艺节目策划)(8)

《登场了!洛阳》

第四法则:传统与当代的时代搭配

近年来,我们在综艺领域看到了一个新鲜、显性且值得思考的现象:即便是以传统文化为元素或主题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同样也十分关注青年人的接受心理和接受状态,并收获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极「新」与极「旧」碰撞出火花的现象——

在「新新人类」聚集的「B站」,火爆播出的恰恰是不少传统文化类的影视作品(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也就是原来我们误认为其是「陈旧」主题的作品。这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不是「陈芝麻烂谷子」,只要它重视「青春化」问题,经过恰当、准确、有智慧、有网感的当代化、融媒化改造,能够释放出巨大的传播和接受能量。

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主旋律影视作品在青年群体的热播热议中(如《觉醒年代》《大决战》的破圈等),我们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这背后回答的是文艺工作者曾长期苦苦问寻的「传统文化如何进行当代转换」的难题。

综艺制作中期(学者刊刘俊解密综艺节目策划)(9)

《国家宝藏》录制现场

这种「转换」的方法和智慧最为重要的是在内容选择上善于萃取「亮眼」的元素,而不是照搬原作进行缓慢、冗长、全面而封闭的铺陈。

也就是,首先将传统、本土文化和艺术中那些精华部分的「点」萃取、提炼出来,如将国学、国宝、诗词、书信、诵读、情怀、情感、意境等元素抽取;然后巧妙分插进当下的传媒艺术、网络文艺叙事的适当环节,如主题设定、人物性格、故事陈述、视觉奇观等;最后与当代青年人的行为和价值喜恶相融合对接。

在叙事方式上,创作者特别注重对故事感、温润感、悬念感、反转感、人格感、奇观感等的营造,借此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原作进行改造,增强作品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和黏住度。

同时,加强「网感」叙事也备受重视,例如将传统文化作品与二次元式表达相结合,不拒绝可爱、萌、热血、昂扬、自嘲等元素的巧妙融入。《我在故宫修文物》给人的切近感、《我在故宫六百年》给人的讲述感、不少传统故事动漫作品中十分讲求塑造人物个性、不少传统题材影视剧中相当讲求打造视觉奇观等,都是这种叙事理念的体现。

综艺制作中期(学者刊刘俊解密综艺节目策划)(10)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

近年来,央视推出了一系列此类综艺节目。如《经典咏流传》把古代的诗词重新谱曲,用新的传唱人和流行音乐的方式把经典流传下去。如《中国诗词大会》运用如飞花令等竞赛的方式,定点化把诗词这样一个宏大的对象进行细分化和具体化展现。如《典籍里的中国》运用多舞台、多空间、多时间、沉浸式、戏剧化、古今穿越等方式,讲述古今故事,对话华夏先贤,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

再如,大型国风音乐类节目《国乐大典》(第二季)打破了常规器乐节目中只有乐器演奏的传统,将经典的国乐作品重新配器编曲,糅合戏曲、舞蹈、吟唱、吟诵、话剧、诗赋等多种文化元素进行全新改编,融合创了新民乐演奏手法与多元艺术形式,创造出不少意想不到的新颖演奏版本,重释了国乐经典曲目。

值得留意的是,近年来很多传统文化主题节目,却能够在年轻人的人群聚集地如B站、抖音中点燃观看的爆点,「新旧的融合」常常蕴含在这种跨越时间的转换中。

综艺制作中期(学者刊刘俊解密综艺节目策划)(11)

《中国诗词大会》

第五法则:融媒传播理念与方法的搭配

1、节目制作完成之后,工作才刚刚开始

传统上,哪怕在10年前,一档节目制作完成之后,基本所有的工作都结束了,只待播出即可;而如今,一档节目制作完成之后,往往意味着工作才刚刚开始,这就是传播、宣推的工作,而且这一工作的体量和对节目成败的决定性越来越至关重要。

传统上,哪怕是在10年前,我们在做节目策划的时候,可以把几乎是100%的力量都放到对节目内容的策划上,特别是在电视频道稀缺的年代,只要内容尚可,创作者对于传播效果和口碑往往并不担心;而如今,如果我们的力量还是100%,我们或许只能把百分之五六十的力量放到内容策划中,因为还要匀出至少百分之四五十的力量放到对传播的策划上。甚至,我们现在的力量都不应该是100%,而应该是200%,要以更大的力量、更多的资源、更为工业化的流程和理念来面对节目策划。

现如今,我们打开B站、快手、抖音、微博等,会发现有很多综艺节目的混剪cut版。比如《披荆斩棘的哥哥》在开播时,很多人并不是通过芒果app追完整一期节目,而是根据所关注的演员和特定需求,通过如微博搜索《披荆斩棘的哥哥》超话等方式,看到实时更新的每一个哥哥或者团体出场的节目片段,并且可以与网友实时互动评论。

综艺制作中期(学者刊刘俊解密综艺节目策划)(12)

《披荆斩棘的哥哥》

还如,用户可能在微博热搜榜看到「黄渤和于和伟曾被酒店服务员闯入房间」这样一个词条,点击后刷到的是由米未传媒推出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最新一期的相关片段。这种「短图片 文字 短视频」热搜传播,能让相当一部分正在刷微博的人了解到这个节目,从而去搜索、引流正片观看。

综艺制作中期(学者刊刘俊解密综艺节目策划)(13)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最近央视频推出的主持人才艺 冬奥助力的节目《冬日暖young》上线,节目宣发也利用了央视新闻微博,发出「朱广权对东北人的三大误解」的话题。朱广权金句频出,吸引网友围观。

总之,如果说在传统上,节目策划在节目播出之后就停止了,那么如今节目策划的发力点逐渐开始于节目播出,而且在策划中不仅考虑如何给网络平台提供节目「物料」,而是要高度根据传播过程不断调适,极度重视传播效能究竟如何。

2、短视频不是「长剪短」而是进行「再创造」

早期综艺节目的短视频传播常常只是简单的「长剪短」,例如把一期1个小时左右的综艺节目按照某个明星的出场,或者是搞笑、悲情的片段,进行简单的「长剪短」拆分剪辑,将原作拆分为若干片段,剪辑过程中并不改变原作的内容。而如今在运用短视频手段操作时,却常常是要根据不同的渠道将内容「再创作」。

如今的节目制作方,需要特别注重在短视频二次创作时,将整个原作的叙事线、叙事逻辑、叙事悬念的拆分与重构,每一条短视频都可能是一个基于节目内容的「新故事」。

例如,节目中原本是在后面播出的内容,在短视频中可能在前面呈现;而节目中原本是在前面铺垫式的内容,在短视频作品中却要极度地后置。因应如今短视频用户刷看时常常对一条短视频只有3-5秒的「耐心」,如今短视频创作常常会颠覆传统影视叙事的「起承转合」(从铺垫到高潮)的顺序,需要极度重视高潮的前置、悬念的前置、爆点的前置,在3-5秒留住用户之后再展示其他铺垫性、解释性、宣传性内容。

这种有特定目的的提纯或重构的短视频,常常能够激起用户通过看短视频后而寻找整期节目观看的欲望,这便是综艺节目的传播导流了观看、倒逼了创作研发。

综艺制作中期(学者刊刘俊解密综艺节目策划)(14)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实现了较好的短视频传播效果

之媒说

充满艰辛和困难的综艺节目策划

在笔者《元素发散与风险规避:综艺「大时代」的节目策划理念创新》(《现代传播》,2020年第5期)一文中,曾用万余字将综艺节目详尽地、不断下沉地拆解为十大基本构成元素,这十大元素是:

(1)规则与权谋;

(2)表演与才艺;

(3)游戏与竞技;

(4)纪实与访谈;

(5)叙事与悬念;

(6)场景与奇观;

(7)人物与情感;

(8)运气与意外;

(9)体验与投射;

(10)益智与知性。

该文还介绍了十个进行综艺节目策划时的创意来源:

(1)综合某个领域;

(2)提供某种实用;

(3)唤起某种记忆;

(4)点燃某种新奇;

(5)给予某种体验;

(6)展示某种身份;

(7)表达某种理念;

(8)呈现某种极致;

(9)诱发某种期待;

(10)赋予某种美好。

综艺节目的十大元素、综艺节目策划的十大来源,以及本文介绍的综艺节目策划的五种组合关系,在一档综艺节目的策划中常常是进行不断试错、不断交叉、不断融合、不断匹配。仅是这种状态,我们就可以体会到综艺节目策划的艰辛程度。

的确,节目策划充满着艰辛和困难。例如在策划初始阶段常是「一无所有」,且最终成功率也较低;例如策划时不仅要顾及到个人兴趣、社会需求、平台调性等,还会因照顾平台、客户、广告商、主管部门、观众用户等各主体的需求而不断修改方案;例如策划主体需不断动态更新节目数据库,并追踪全球最新浪潮等等。

但也正是这些未知和痛点,成就了这个领域的莫大魅力。

传媒1号《之媒》团队X中国传媒大学刘俊团队

主笔:中国传媒大学刘俊

执笔:刘俊团队-李沐洋

美术:传媒1号-禾木

编审:传媒1号-浅度

学者介绍

刘俊,传媒艺术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和材料

1. 刘俊:《元素发散与风险规避:综艺「大时代」的节目策划理念创新》,《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

2. 胡智锋、张国涛、刘俊主编:《电视节目策划学》(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3. 胡智锋、刘俊 主编:《网络视频节目策划》,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4. 刘俊:《传统文化视频为何受青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月29日,第7版。

5. 李翔:《军事题材真人秀节目的价值构建与传播——以<真正男子汉·空军篇>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年第5期。

6. 《只属于程相文院士一个人的专题新闻,他值得!》,网易,2021年9月24日。

163/dy/article/GKL8IF010525X02S.html

7. 《侣行夫妻携手腾讯推出大型纪实真人秀<我们的侣行>》,人民网,2016年11月4日。

ent.people/n1/2016/1104/c1012-28836101.html

8. 《<国乐大典>掀开神秘面纱》,人民网,2018年1月22日。

ent.people/n1/2018/0122/c1012-29778340.html

9. 《一站到底游戏题库及答案 一站到底最厉害的人》,福州新闻网,2017年2月24日。

10. 《<一站到底·英雄联盟>再燃战火:七年英雄组团来站,史上最难题库开启》,珞思百家号,2019年1月6日。

baijiahao.baidu/s?id=1621904896471916701&wfr=spider&for=pc

11. 《反「恋爱综艺」而行之,有笑有泪的「离婚综艺」<再见爱人>凭何脱颖而出》,《中国青年报》官方账号,2021年8月31日。

baijiahao.baidu/s?id=1709599056243393830&wfr=spider&for=pc

12. 《爱奇艺「洛阳」IP书写历史传统文化综艺<登场了!洛阳>9月15日开播》,潇湘晨报旗下社会新闻帐号,2021年9月15日。

baijiahao.baidu/s?id=1710972106675329307&wfr=spider&for=pc

13. 《<登场了!洛阳>探索团集体完成独特复原,放河灯许愿》,爱奇艺视频官方账号,2021年11月17日。

baijiahao.baidu/s?id=1716671640377792469&wfr=spider&for=pc

14. 《<真正男子汉2>「空军」主题概念海报震撼首发》,腾讯娱乐,2016年9月30日。

ent.qq/a/20160930/025213.ht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