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最出名的花鼓戏(巴火带你寻找衡阳非遗)

衡州花鼓戏是明末清初湘南地区流行的民间小戏剧种,以衡州地方方言为舞台语稍加提炼而形成的湘南花鼓戏独一流派声腔基本以“唢呐牌子”和“川子调”为主,音乐以活泼、开朗、高亢、激昂著称,热情奔放、载歌载舞、山歌浓郁的表演形式是衡州花鼓戏的基本艺术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衡阳最出名的花鼓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衡阳最出名的花鼓戏(巴火带你寻找衡阳非遗)

衡阳最出名的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是明末清初湘南地区流行的民间小戏剧种,以衡州地方方言为舞台语稍加提炼而形成的湘南花鼓戏独一流派。声腔基本以“唢呐牌子”和“川子调”为主,音乐以活泼、开朗、高亢、激昂著称,热情奔放、载歌载舞、山歌浓郁的表演形式是衡州花鼓戏的基本艺术特点。

衡南、衡阳、耒阳、常宁一带叫“马灯”,攸县、茶陵一带叫“地花鼓”,安仁、永兴一带叫“花灯”,各地叫法不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灯曾改名“衡剧”。1954年,根据湖南省文化局意见,改名“衡阳花鼓戏”, 1982年,在筹备撰修《中国戏曲志·湖南卷》时经过论证协商,将流行在湘南以及以各县县名命名的花鼓戏,统称衡州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起源于明嘉靖年,形成于清中时期,各种史志均有详细记载,距今已有近200多年。是在灯会、采茶、傩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衡州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有165曲之多,小型剧目有104曲,中型剧目有35曲,大型剧目26曲,各种剧本通俗易懂,杂用土语乡音,生活气息相当浓郁,一般采用地方官话,丑行仍以衡阳官话为主。演出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在“三小”行当中尤以“丑行”为首。

衡州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和创作的新剧目共有200余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取材于民间生活,有反映劳动和爱情的,如《磨豆府》、《抖碓》、《双采莲》、《送表妹》、《送表妹》、《装癫吵架》等;有讽刺、劝诫不良习气的,如《劝夫》、《劝妹》、《戒洋烟》、《傅公子赶妻》、《打铁》、《龚瞎子缝衣》等。有嘲笑小官吏的猥琐和卑鄙的,如《王保正催粮》、《双打店》、《打鞭进城》等;二是取材于神话、传说、或酬神、祭祀中的故事,如《铁板桥》、《大盘洞》、《四仙姑下凡》等;三是吸取地方大戏的皮影、木偶戏的传统剧目,经过艺人的不断加工整理化为已有。如《杨春龙》、《打砖会兄》、《蜜蜂记》、《五鼠闹东京》、《卖丝鞋》、《抢亲失妹》等。

衡州花鼓戏在发展时期的流传过程中既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又融入了市民通俗文化的鲜活因素,在湘南地区的街角巷尾,田间地头,到处可以听见有人哼着三川调、四川调及洞腔调子,到处可以耳闻衡州马灯的唢呐牌子。流行的不一定是永久的,然而,衡州花鼓戏却有着永久的魅力;成了湘南地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衡州花鼓戏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对民间习俗的依存与共生,如《磨豆府》、《抖碓》、《打铁》、《龚瞎子缝衣》等。在长期参加婚丧嫁娶的礼俗活动中,构成了在这些活动进行当中,在内容与演唱上比较固定的成套剧目。从而形成了参与礼俗活动的程序性特征。衡州花鼓戏继承了昆曲、京剧等古典戏曲的一般性艺术特征,表演据有程式化、虚拟化。演出主要为“三小”阵营,显示出了一种特有的简约和质朴,也成为了它独特的通俗美的特征。

衡州花鼓戏在整个衡阳地区,乃至整个湘南地区的广大民众的传统文化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是传统文化、民俗地方文化的缩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