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纪事摔坯子(农村纪事摔坯子)

农村纪事摔坯子(农村纪事摔坯子)(1)

农村过去盖房垒墙大都是用泥坯。坯有大小,大块的又叫墙坯或炕坯,一般每块有二十多斤重。小块的叫砖坯或者就叫坯子,是用来烧砖用,或直接用来盖房垒里墙用,每块三斤左右重。

过去农村百姓盖房垒墙,大都是自己脱坯摔坯。这脱坯摔坯的活又苦又累,有老百姓把农村最苦的活编成的顺口溜,说是“庄稼人,三宗苦,脱坯、拔麦、栽白薯。”还有的地方的老百姓概括了农村四大累,“和大泥,脱大坯,养活孩子,拍溜须。”由此可见,这脱坯摔坯过程的辛苦与劳累,是让人一想起来就发怵活计。

有一年,由于秋天连阴雨,我家的老房子的泥顶子稀里哗啦地漏雨,就像杜甫诗里写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外雨停了,屋里接着下。又赶上唐山地震,使得老屋成了危房。父亲就决心准备翻盖房子。这才有了摔坯子的打算。我也有幸跟着父亲及家里的叔叔伯伯们,一起经历了摔坯子的整个过程,那是真叫又苦又累。

摔坯子要先找一块平坦的场地,用牲口拉着大钉耙把地面耙喧腾,再泼上一点水用碌碡轧实轧平。

接下来是备土。需要用独轮手推车从旁边的取土大坑里一车一车的自己装土自己往上推。推上来的土有胶泥与砂性土混着来。推上来的土就在场地堆成约两米宽八十公分高十几米长的大土轮。估摸着差不多的时候就得。装土推车是很较劲的活,既要有大把子力气,又要走技术,不行你准翻车。

然后是溵土摔泥,也叫“和大泥”,这活没有力气干不了。当时我的七伯,正年轻力壮,而且摔坯技术一流,他知道摔坯子用泥的软硬,所以这活包给了他。在土轮上辟出水坑,然后从有积水的河里,担着水桶,一趟一趟地担水溵土。土溵个差不多了,就该摔泥了,实际就是和泥,把泥摔“熟”。一把平板铁掀(不是铁锹),挥动双臂,将溵湿的半胶半沙的泥土一锨一锨地铲下来,再用力摔到一旁,这一大轮子泥要翻弄两三个来回才能摔熟。除了壮劳力,一般人真干不了这个。泥熟好后,下一步,摔坯子。

摔坯子的工具有五个,一个木制坯斗(有两联的有三联的),一张三条腿的高脚窄面的条凳,一张用来刮平坯面的小泥弓(挂在凳子的一侧),一片半圆形的有两个巴掌大的铁擓子(用它从泥堆上往下擓泥)。一块铺地油布(防止凳腿磕坏地面,这应该算不上工具),还要准备一堆细沙土,在扣完坯子时顺手抓一把撒在坯斗里,就好像是擀饺子皮用的薄面,防粘连。

一切准备就绪,摔坯子开始。

就说我的七伯吧。

农村纪事摔坯子(农村纪事摔坯子)(2)

把一块油布铺在地上,将三腿条凳放在上面,再把坯斗顺着条凳放平稳。转身弯腰,抓把沙土撒在泥堆前,双手抄起铁擓子,在泥堆上由上而下擓三下,擓下的三块大小等同的坯泥就滚在了沙土上。然后,我七伯把铁擓子贴在泥堆上,腾出双手来,将三块泥团,依次从沙土里滚一滚,再在手里抟一抟,然后托起来,转回身,对准坯斗中的一个斗,将泥团稍微往上举一下,然后反手嘭地一下,便将泥团摔进坯斗中,用手掌再摁一摁,再回身,将另外两块泥团,摔入另两个斗中,用手摁一摁后,一只手顺势抄起凳子上挂着的泥弓,用铁丝做的弓弦在坯斗上的泥面上刮一下,刮出平面,将刮下的一点泥顺手抛在泥堆上。然后,双手端起坯斗,快速走到场地的一头,弯腰将其往地上一扣,再轻轻地将坯斗端起来,地上就剩下一联三块整齐排列的坯子了。

农村纪事摔坯子(农村纪事摔坯子)(3)

然后,我七伯一手拿着坯斗快步回去,到沙堆前先抓把沙土,在坯斗里撒一下,再翻一下,将斗里面多余沙土倒掉,就又顺势将其放在了条凳上。然后继续撒土,擓泥,混团,摔泥,刮泥,移斗,扣斗。就是这样的劳动程序,一天要进行几百次甚至上千次。

扣完坯子,等到坯子半干的时候,就该腾地儿了。

接下来的过程是多人都可以干的了。手里拿把小刮铲,立坯、刮坯(用铁铲修理一下)、拾坯、码坯垛,及时把场地腾出来,用来再扣第二批次的坯子。

我家的四间房子的里墙用的坯子,就是这样做成的。外墙用的可是真正花钱买来的红砖。

生活的脚步快速前进,科学技术逐步取代了落后的生产力。和大泥,摔坯子的苦活累活也早就走进了历史。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祖辈父辈们的辛苦付出,也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回顾过去,会让我们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今天生活的幸福,这也是我写回顾往事文章的目的。

农村纪事摔坯子(农村纪事摔坯子)(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