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市场的三大特征(封顶40集平台在犯愁)

刚过去的暑假,随着《长安十二时辰》以及《陈情令》等剧的爆火,做“剧”的公司和平台又迎来了一波流量高潮和付费用户的增加。

剧集市场的三大特征(封顶40集平台在犯愁)(1)

一时之间,人们对国产剧的前景又再度看好;只可惜,这样的光景似乎又将迎来巨变。

9月7日,多家媒体报道,继严厉打击演员高片酬之后,针对目前国产剧“注水”严重的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在研究相关应对措施并向行业征求意见,拟对剧集集数的上限做出规定,上限为40集。”

与此同时,多家影视剧制作公司人士也向各路媒体证实,这一新规确实正处在调研状态中,“有不少企业已经接到了消息。”

广电总局也似乎从侧面印证了这一消息的真实性,称该规定“正在论证,会限制,但不会一刀切”。

行业内部人士或熟悉剧集产业的媒体应该知道,限制“集数”,其实不仅是限制电视剧创作上的时间节点,更是对核算成本、买卖交易乃至收购价格,平台方和制作方之间关系的限制。

一部成本已定的电视剧,最终能够剪辑出的集数越多,成本越被摊薄,出品方的收益自然越高,我们大家都知道,通常30集的内容,很容易就做成40集,或者50集,60集……

剧集市场的三大特征(封顶40集平台在犯愁)(2)

剧集市场的三大特征(封顶40集平台在犯愁)(3)

据悉,《长安》原来的预设是60集,后来一度大幅削减到26集,据说是为了迎合申报的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行业都“暗自知晓”要削减或控制集数,只是这具体指标是多少,一直没有明确的标准。

从中国电视剧行业最近十几年的发展来看,国产剧“注水”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潜规则。剧情拖沓,台词累赘,一个简单的情节或故事能拖拉变成好几集,不仅观众看了抱怨,就连购买剧集的电视台和网台也是觉得“无奈”而又“心甘情愿地默默配合”。

客观来说,广电总局试图采取限制集数的要求是绝对正确的。

按照广电总局公布的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情况来看,2012年之前,筹拍的电视剧大多只有30集上下;2012年后,平均集数逐渐增加,直到2015年12月首次超过40集(达到40.95集);2016年-2018年,平均集数超过40集的情况频繁发生,但从去年10月开始情况有所好转。

剧集市场的三大特征(封顶40集平台在犯愁)(4)

这样的集数增长背后的动机是什么?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商业利益。

一部成本确定的电视剧,剪辑出的集数越多,成本越少,收益自然越高。同时,电视台的收入模式单一,主要靠广告,电视剧集数越多,广告曝光频次增加,那么广告费也就越高,这迫使买方变相助长“注水剧”。

我们不能说制片方压根不想打造高水准的精品,但是近些年来大家无法离开利益的诱惑。集数一多,就意味着金钱滚滚而来,多出一集就能增加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元——谁会不干呢?举个例子,著名导演柳云龙执导的谍战剧,以前包括《听风》、《看风》、《捕风》,每部也就10集左右,总共34集,而后来,一部内容差不多的《风筝》就达到了46集,直接翻了三倍还多——影视公司为了赚钱,想方设法多剪几集“注水”,似乎已成业内通病和不成文规定。

剧集市场的三大特征(封顶40集平台在犯愁)(5)

其实,控制剧集的长度,对于制作公司来说也有好处,比如原本编列成本中的“编剧费用”本来是一块“大头”,熟悉行业的人应该知道,现在的头部编剧,一般稿酬在40万元一集左右,一部50集的剧本,稿酬可以达到2000万元——这是一种无法承受之重。

另外一大块的“负担”显然就是演员片酬,鉴于“限薪令”的颁布,这一部分其实已经受到了严控。这样的趋势算是好事,明星片酬高涨就意味着制作方必须想要摊薄成本,那么剧集数量也不得不增长。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钱或许也不是剧集数量变多唯一的原因。电视剧越来越长,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现在很多剧(不少热门剧)都是根据网文改编的IP剧,而网文的体量由于日更的属性,非常庞大,远大于普通小说和剧本,自然会出现集数增长。

另外就是播出频率的变化,现在随着周播剧的时间拉长,会对电视剧引发的话题进行发酵,集数过短不利于周播,所以拉长集数能更好地适应周播的需求。

限制集数能“治标”,问题是能否“治本”?

限制集数在大方向上是绝对没错的,我们来回顾下这几年“注水”最严重时期的一组数据吧:

《那年花开月正圆》74集、《九州·海上牧云记》75集、《如懿传》90集、《武媚娘传奇》96集、《大唐荣耀》从60集拉长为92集、《新还珠格格》长达99集、《天天有喜》有91集、《隋唐英雄》更达到了120集……

剧集市场的三大特征(封顶40集平台在犯愁)(6)

没错,触目惊心。

不过话说话来,光是限制集数恐怕还达不到根本效果。其实早在2009年,广电总局就曾经试图控制剧集数量,“扶持短剧,30集封顶,前10卫视每年可新增5部播放”,这样的规定到了2018年也曾经提出过,包括一张题为《剧供给侧改革五点吹风》的图片流传一时。只可惜,这一单边政策反而限制了央视电视剧霸主平台的地位,省级卫视后来居上,最终政策不了了之。

大方向是没错,但是却可能“治标不治本”。首先,电视剧的艺术质量优劣显然并不是用长短来衡量。有些剧可以超过百集,却依然精彩;有些剧短,却还可以“注水”。在欧美、在韩日,电视剧播至数百、上千集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不见得质量就不行了。

正本清源,电视剧的质量和品质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小说,就不会因为是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或长篇而做限制。电视剧与其他文艺作品一样,能够被广大观众所接受的关键还是在于质量和品质。

除此之外,打击“注水剧”,也可能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容易被绕开。比如,制作方可以将长剧改成多部剧、季播剧,甚至改头换面变成“衍生剧”。

正如消息出来后,部分行业内人士认知的那样,现在给电视剧集数设置上限,其实并没有办法限制出品公司以“上部、中部、下部”或者“第1季、第2季、第3季”等形式来刻意拉长剧集。这样的方式其实还是治标不治本——如何规避这样的问题,也需要准备方案。

剧集市场的三大特征(封顶40集平台在犯愁)(7)

此外,限制集数也需要“个案讨论”,这一点上广电总局似乎也有了共识,并不准备”一刀切”。因为对于一些大型历史正剧题材,以及根据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由于时间跨度大、剧情复杂,有时候确实不得不要超过上限的剧集数量才能完成的案例,数量设置上限后反而可能影响到故事的完整性。这对于那些优质的影视企业不是好事,同时,也会因故事情节的连续性受损而对观众造成损失。

从宏观监管层面来看,应该说,广电总局对于剧集行业的变化趋势还是把握得非常到位的,比如这一次的40集限令,现在主要采取的就是征求意见的形式,而并非一定要“强制”。

与此同时,广电总局还采取了公开透明的方式来公布剧集的集数变化情况,让媒体和行业人士可以直观地了解动态。比如,据资料显示,2019年7月总共有26部电视剧集数进行了调整。少的只调整一两集,多的甚至从35集调整至48集。去年12月,《八月未央》甚至从80集调整至60集,经历了几十集的削减。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的26部中有15部都对集数进行了一定缩减。

剧集市场的三大特征(封顶40集平台在犯愁)(8)

最后的最后,我们也必须强调,对于“注水”以及剧集质量下滑的控制,不可能只靠监管来改变,更需要整个行业的自律。

解决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模式,通过市场化竞争,由良币驱逐劣币,多拍精品剧,少拍“骗钱”的水剧……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一部分网剧就在逐渐走向精品化、短剧化,其主要因素并不单纯是政策调整,更是由于市场所迫。因为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注水剧”在视频平台上会造成口碑欠佳,直接影响到点播率和平台收益。

“剧不在长,有质则鸣”,监管的调控固然重要,但是更核心的还是在于通过市场竞争来优胜劣汰,构建起专业评选与市场评价并行的体系,让观众的口碑成为真正的市场评价标准。

我们应该“不以长短论英雄”,从根本上达到剧集质量提升的目标。

— THE END —

作者 | 达伦糕

编辑 | 都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