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狡兔死走狗烹)

历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狡兔死走狗烹)(1)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虚构了诸葛亮仅率一班文官和2500名兵士,设计“空城计”,吓退了率15万大军围城的魏军主帅司马懿。司马懿在解释退军的原因时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诸葛亮也有类似的论述,令人不免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慨。

司马懿为何手握重兵,却被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很多人认为,罗贯中假借司马懿、诸葛亮之口,所说的诸葛亮一生谨慎,必不会冒险而为;如此做作,必有埋伏,以引诱司马懿入彀的说法,确有道理。

不过,也有人认为,司马懿的上述说辞,不过是掩饰其内心的真实意图的托词。因为司马懿深知,诸葛亮是他得以在曹魏朝廷立足的资本。擒拿诸葛亮,固然为不世的功勋,但心腹大患既除,魏帝自然不会再重视司马懿。甚至还会上演“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故司马懿断然放弃逞一时之快擒拿诸葛亮的欲望,放虎归山。以诸葛亮作为增加自己在魏帝心目中重量的砝码。

很多人认为,战争的目的,就在于最大程度上击败、消灭敌人,实现己方的最大利益。现实中,又怎么会发生敌方统帅深陷险境,无路可逃,追击者会故意释放他的事情呢?历史告诉我们,北朝东魏时,还真曾有这样两则“神奇”战例。

一、东魏猛将彭乐私释西魏主帅宇文泰

第一则战例,是东魏猛将彭乐,在邙山之战时,私纵西魏权臣、主帅宇文泰的事。

历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狡兔死走狗烹)(2)

影视剧中的宇文泰

北魏末年,北方六镇爆发起义,加之统治集团腐朽、内讧,曾经一度强大的北魏,分裂成权臣高欢控制的东魏,及权臣宇文泰控制下的西魏。东、西魏为争权夺利,频繁激战。因537年先后爆发的小关之战、沙苑(今陕西大荔南洛水与渭水之间)之战,及538年的河桥(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东北)之战,东魏军皆大败,丧师失地,锐气丧尽。因此,高欢亟需一场胜利,来振奋士气,掌握主动。

历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狡兔死走狗烹)(3)

彭乐(?—551年),安定人,字兴。他曾参加北魏末农民起义,后先投靠尔朱荣,又转投高欢,作战勇猛,是高欢手下有名的骁将。537年十月,彭乐随高欢征讨西魏。在东、西魏最后决战的沙苑(今陕西大荔南洛水与渭水之间)之战中,彭乐趁醉冲入战阵,与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部交战。彭乐虽勇冠三军,势不可挡,但也被西魏军刺伤,肠子流出,无法塞回。彭乐索性截断肠子,继续率部奋战。宇文护部因此大败,枕籍死者万余人。

历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狡兔死走狗烹)(4)

宇文护剧照

543年,东、西魏爆发邙山之战。彭乐率数千精骑,悍然冲击西魏军大营,所向披靡,俘虏了西魏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临洮王元柬、蜀郡王元荣宗、江夏王元升、詹事赵善、督将僚佐等王公贵族官僚,共计四十八人;杀伤无数。

西魏军大败,被迫撤退。高欢使彭乐率军追击。彭乐急追宇文泰不舍,宇文泰见无路可逃,就返马转身劝彭乐说:“痴男子,若我今日被擒杀,你日后再凭什么立功呢?你现在为何不赶紧返回我军前营,掳取我们来不及带走的金银财宝呢?”彭乐听说,感觉有理,竟私自释放了宇文泰,只是将宇文泰的一束金带作为战利品带了回来。

返回东魏军营地后,彭乐将金带上缴,并向高欢汇报:宇文泰虽侥幸逃脱了追杀,不过自此必胆怯心虚,不敢再与我军抗衡了。高欢细听彭乐禀报后,感觉蹊跷,于是变色厉声,诘问彭乐实情。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的彭乐心虚胆颤,一股脑地竟将宇文泰劝自己释放他的原话也供认出来。还极力向高欢表明:我可不是因为他说的这些话,才释放他的啊!高欢听后,勃然大怒,摁住彭乐的头,在地上狠狠地磕了几十下;又拔出佩剑,搁他头上,象征性的砍了三次。终未杀他,勒令他今后效力赎罪。

历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狡兔死走狗烹)(5)

高欢

意图将功补过的彭乐请求高欢再拨给他五千精骑,再去擒拿宇文泰。高欢回道:你既然释放了他,为何又要再去抓他呢?况且他现在肯定已经逃得远远地了,你还追的上吗?高欢命人取了三千匹绢来,全堆压在彭乐身上。皮糙肉厚、勇猛无敌的彭乐勉强承受住,没有象普通人那样被如此重物压得狂吐鲜血,窒息而亡。于是,渐消怒火的高欢,很“慷慨”地将这三千匹绢赐给了贪财如命的彭乐。

彭乐虽然很想再在战场上遇到宇文泰,将其擒捉,以立不世功勋。可惜的是,能象邙山之战那样,可以直面落单的敌军统帅,将其生擒活捉,这种幸运的概率,应该比现在中百万、千万大奖都难得多。令彭乐遗憾终生的是,他终归再没有遇到这种好运气。北齐建国后,彭乐官职虽不断升迁,由司徒而太尉,而陈留王,但天保二年(551年),彭乐因被诬陷谋反被诛杀。被他私释的宇文泰,在西魏厉行改革,终使原本弱于东魏的西魏国力日盛。至宇文泰子宇文邕在位时,于公元577年,灭亡高氏北齐,统一北方。彭乐若泉下有知,不知会是何心情呢?

二、东魏名将慕容绍宗私释叛将侯景

慕容绍宗(501年—549年),字绍宗,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鲜卑族人。他是被誉为“十六国第一名将”的前燕太原王慕容恪的后代。北魏末,他曾为尔朱氏部将,后归顺高欢。

历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狡兔死走狗烹)(6)

慕容绍宗剧照

慕容绍宗智谋百出,擅长用兵,是东魏名将,颇受高欢器重。东魏大将侯景也拜他为师,学习兵法。

侯景(503—552年),本姓侯骨,字万景,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人,羯族人。他少年时就品行低劣,剽悍好武,擅长骑射,后在怀朔镇为兵。北魏末,六镇爆发起义,侯景先投靠尔朱荣,后归顺高欢。因他素有谋略,屡立战功,被任命为司徒、定州刺史,统治今河南一带。高欢素知侯景桀骜不驯,因其勇武,堪与宇文泰抗衡,故对其劣迹,多加隐忍。

高欢临终前,对即将继位的长子高澄说:“侯景专制河南十四年,战功显赫,飞扬跋扈。我活着,尚能控制他;我死后,你肯定无法驾驭他。侯景必然桀骜叛乱。现在诸将中,能打败他的,恐怕只有慕容绍宗了。我以往之所以一直不重用慕容绍宗,就是想把他留给你。你重用他,他必对你感恩戴德,以死为报。”

历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狡兔死走狗烹)(7)

高澄剧照

547年,高欢死。侯景果然因与高澄素有矛盾,遂先降西魏宇文泰;因宇文泰对其颇加怀疑、戒备,侯景转而投降南朝梁武帝萧衍。高澄得知侯景叛乱,派韩轨等率军前往平叛。侯景得知后,不屑一顾,他讥讽韩轨是“啖猪肠小儿”。不久,韩轨军被侯景击败。

高澄得知败讯后,想起了高欢临终遗言,遂改派慕容绍宗为主帅,奔赴前线。侯景得知此讯息后,面露惊惧之色,对左右说:“是谁教这个鲜卑小儿(此处系侯景对高澄的蔑称)派慕容绍宗前来的?难道高王(高欢)没死吗?”

历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狡兔死走狗烹)(8)

十二月,慕容绍宗率军与侯景在涡阳(今安徽蒙城)决战。慕容绍宗率军长驱直进,侯景则紧闭营垒,不与交战。待东魏军锐气丧尽。再趁势出击,东魏军大败,慕容绍宗也坠马受伤。慕容绍宗总结教训,改变策略,采用持久战术与侯景军对峙。若干时日后,侯景军粮草耗尽,军心涣散,不断有将士投降。

548年正月,侯景率800残部突围南渡,投奔梁朝。慕容绍宗率军紧追不舍。侯景派人对慕容绍宗说道:“我若被俘,高氏还会继续重用您吗?”慕容绍宗深感有理,于是停止追击,放任侯景逃入江南,最终酿成毁坏南朝数百年繁华的“侯景之乱”。

文史君说

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文种辅佐勾践复仇雪耻,灭亡吴国。事成后,范蠡悄然离开越国,并给文种写信,提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不信,最终被勾践逼迫自尽。血腥的史实,使后人,尤其是后世为人臣者,在处理公务时,往往将私欲凌驾于公义之上,因私害公,甚至做出诸如彭乐、慕容绍宗这样为图私利,为增加自己在君主心目中的重量,作为今后邀功请赏、升迁发财的资本,而私自释放敌酋的举动来。宇文泰、侯景仅凭寥寥数语,即可摆脱走投无路的困境,避免了被俘杀的厄运,也可以说是对此卑劣人性颇有洞察和研究了。双方不约而同的默契与配合,共同造就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神迹”。

参考文献

1.(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2.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3.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