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现代文阅读理解第九讲)

在第八讲中,留了一个疑问:就是如何区分象征、托物言志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象征、托物言志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这几种说法都可以叫表现手法,或者写作手法,他们之间有区分点,特别是象征和托物言志,不论在散文阅读,还是古诗文,或是诗歌阅读中,都非常常见。要区分,首先就要知道这几种手法的概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现代文阅读理解第九讲)(1)

1、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形象,来表达一种更为深远的含义,象征给我们的启示,不在于这个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所暗示的意义。这两种事物之间肯定有联系或是相近点的。

比如,我们在读艾青的《礁石》时,“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我们所感受到的形象,肯定不是礁石本身,而在于它所代表的一个人、一个民族。简单来说,象征像是在写“此”,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彼”。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现代文阅读理解第九讲)(2)

那象征的作用就是: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现代文阅读理解第九讲)(3)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在草木花树、日月山河中,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

“托”是假借,“志”是作者的志向、情感,也就是作者借用一个“物”将自己的理想、志向、情感表达出来。托物言志是古诗词中惯用的手法,像陈毅将军的《青松》中的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实际是借“青松”,来表达作者不畏艰难、雄气勃发的精神,让人读了对陈毅将军肃然起敬。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现代文阅读理解第九讲)(4)

像于谦的《石灰吟》、王安石的《墨梅》都是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同时,托物言志也是我们在写作文中常用的手法,在用这种手法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找好要托的“物”。这个“物”,必须要能够承载你的“志”。

第二,把你的“志”寄于此,必须寄托得合理、巧妙。

比如:我们要抒发的“志”是奋发向上、坚强不屈,那么在选择“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选择“爬山虎”,它紧紧贴着墙壁向上生长,不屈不挠,正好可以代表这种精神,那么这个“志”就能很好地寄托在“物”上。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现代文阅读理解第九讲)(5)

3、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重在表现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征具有代表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既可以象征春天的使者,也可以象征革命者,在不同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把它赋予不同的象征意;而托物言志具有意义上的确定性,比如“松竹梅”,不管在什么文章中,它所代表的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怎么样,看到这里,能区分出来象征和托物言志了吗?更多中考内容,敬请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