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小王爷戴上猪面具 包青天大人没有机会

宋代包公,也就是包拯,属于一个名气很大的清官,长期任监察官,以破案闻名,高升到“枢密副使”的地位,类似军界的副总参谋长之类。平心而论,地位较为显赫,权力不大不小。

包青天小王爷戴上猪面具 包青天大人没有机会(1)

在民间传说或者戏曲当中,“包公戏”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类,比如,京剧《遇皇后》《打龙袍》之类,早已给包拯披上了位极人臣的巅峰官位,其实,历史上,清官包拯肯定没有资格穿蟒袍,无非受明清小说的影响,再加上戏曲繁荣,舞台上的“包青天”居然穿上了尊贵的蟒袍,显然,这是一种史实误解。

宋代官员服饰分祭服、朝服、常服与时服等品类。官服标志,就是帽子的大翅膀。与明人花团锦簇的“补子”相比,宋代官服显得很朴素,而且,纯色调。北宋承接唐朝服色制度,三品以上,为紫色;五品以上,为深红;七品以上,为绿色,九品以上,则为青色。“元丰”改制以后,四品以上,为紫色;六品以上,为深红色;九品以上,改为绿色。

包青天小王爷戴上猪面具 包青天大人没有机会(2)

赵宋根本不存在所谓官员“赐服”制度,往往是,什么官职,穿什么衣服。包拯作为“元丰”以前的官僚,担当“枢密副使”正二品,只能穿紫衣、腰悬“金鱼袋”。所谓“金鱼袋”始于李唐,原本是给五品以上官员放“鱼符”——证明官员身份的信物。宋朝则不用“鱼符”,只把鱼形绣在袋子上,显示身份。宋朝规定,三品以上,为“金鱼袋”;五品以上,为“银鱼袋”;五品以下,就什么也没有了。因此,按照宋朝官场制度,“紫衣金鱼”才是包拯的标配。

元代,借助戏剧的力量,人们开始神话“包青天”,出现了包拯判阴阳、断生死的诸多故事。明代市民娱乐,更加丰富,民众面对社会的不公,承接着元代对“包青天”的崇拜与敬仰,包公戏再度升级,包拯随即成为绝对的精神偶像。舞台上的包公,拥有一切美好的品德,机智聪颖,他清正廉洁、铁面无私、不惧权贵,堪称老百姓最坚强的官方靠山。显然,这种奢望在现实生活中,也只是一出亦真亦假的舞台剧吧,不能太当真。

包青天小王爷戴上猪面具 包青天大人没有机会(3)

明人将精神的寄托凝聚在包拯身上,希望明朝也能出现像包拯一样的大清官。舞台上的“包青天”“包相爷”变成了宋代最武威、最有力量的官员,因此,把明朝的习俗制度套用在宋人身上,包拯居然跳出了权力中心,反倒有资格穿上了只有帝王才能动用的蟒袍。这种虚假,代表着民间的心理预期与生活奢望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