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区别(历史书上面的年号)

庙号,起源于重视鬼神的商朝。商朝,商汤建立的朝代,对于鬼神之事特别的信仰。所以商朝人对于祭祀也就特别的重视,庙号就是其中的一种体现,庙号——是古代帝王在庙里面供奉时候的称呼。创立之初,一朝最多只能有七个庙号,贾谊的《过秦论》里面有一句话可以体现出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因为你一个人的造孽,导致你们家祠庙里面的供奉的祖宗全部被毁灭了。古人还是很讲究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享受后人的供奉的,所以庙里面只能放七个,也就是说只能对天下做出大贡献的人才能资格有庙号。创立之初,庙号只有四个太、高、世、中。意思就是说综合起来也就只有七种,太祖、太宗、高祖、高宗、世祖、世宗、中宗。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没有中祖?庙号里面的祖和宗不是随便加的,所谓“祖有功,宗有德”意思是庙号里面带祖的是开创国家的人,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等等,他们理应享受子孙的供奉。而总是代表守成之君才有的称呼,其中“中”在庙号里面的解释是“中兴”的意思,所有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没有中祖了。

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区别(历史书上面的年号)(1)

东晋皇帝的一些庙号

后来由于不断的补充才有了后来的庙号的称呼如玄、肃、德、睿、仁、武等等。所以庙号在后来也会起到谥号的作用。比如德、仁、武这些,看着字面的意思就知道是褒义的。一般来说每朝只有一个庙号是祖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庙号就被玩坏了。尤其是元明清三代。元朝有两个庙号是祖的,元太祖铁木真、元世祖忽必烈。因为忽必烈认为自己的朝代是继承蒙古帝国而来的。明朝两个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朱棣认为自己又重新打扫了一遍江山,因为他是推翻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踩上台的。清朝更不要脸有三个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因此庙号是祖。福临也就是23岁去世的顺治皇帝,是入关的第一位皇帝,一次也是祖。玄烨就是康熙,因为他收复台湾,座椅还是祖。清朝也够不要脸的了。不过也不能怪他们,少数名族想学汉文化,只不过画虎不成反类犬而已。

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区别(历史书上面的年号)(2)

商超

唐朝之前有庙号的皇帝比较少,比如西汉一共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刘邦的庙号为太祖、刘恒为太宗、刘彻为世宗、刘询为中宗。这些庙号不像谥号一样死之后立刻加上去的,是过了很久之后后来的皇帝评定的。至于为什么只有四个,这个很简单,这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选的,因为一朝只有七个,要怎么找也得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几个。唐朝之后,皇帝多用庙号来称呼,之前都是用谥号称呼的,为什么唐朝之后都是庙号呢?因为唐朝皇帝特别不要脸,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前几任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玄宗也还行,享受庙号也行,但是后面的唐僖宗、唐代宗这些,放在祠庙里面真的不一定能够享受后世的供奉!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出来一个新的庙号,“仁宗”,在庙号里面的解释也就是比较仁义的君主,宋仁宗也就是狸猫换太子的主角,当时的太子——赵祯。一位死了之后连敌国都为其立庙祭祀的皇帝,仁宗死后,上至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之动容,可见其仁义的程度。

明清两朝,对于皇帝的称呼多用年号称呼,因为庙号已经被彻底玩坏了。

谥号,读shi,去声。当然有些人乐意读yi,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万一这个字真的是多音字呢。谥号起源于西周,传说是周公旦而作,也就是当时的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姬旦,因为被封为公爵,是周朝的,因此被后世成为周公。据说在《逸周书·谥法解》提到周公作谥,对于谥号进行了严格的解释和规定。后人也愿意相信是周公做的,因为他和他爸周文王都被成为圣人,谁不愿意这么先进的东西是圣人发明的呢。

谥号和庙号不同的是,谥号是每个帝王都有的,不仅仅帝王有,有些大臣死后也会有相应的谥号。谥号一共有一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谥号是帝王死后,后人综合这个帝王的一生所作所为给的评价。既然是综合一生,不能像唐朝之前庙号一样都是褒义。肯定也有其他的意思,这就引发了谥号的第二个特点

谥号一共分为三种,褒义、贬义、同情。褒义和贬义很好理解、为什么会有同情呢?因为有人皇帝得到那种谥号根本不能怪自己,比如有些短命的,有些因为祖上造孽导致到他这时江山不稳,起义不断的。这类的谥号有哀、殇、愍这些字眼,意思是后人知道国家成这样也不怪你,你自己本身也够倒霉的了。比如汉愍帝刘协,也就是汉献帝。本来自己即为的时候天下大乱,奸臣当道,自己还受曹操父子控制了几十年,你说他能怎么办。再比如汉平帝自己六岁当皇帝,什么都不懂,等到自己稍微懂事了又被王莽弄死了。

谥号和庙号一样,都是一人一个谥号,一般都是一个字,最多两个字。比如汉朝以孝治国,所以每个皇帝谥号前面都会有个孝字,孝武帝,也就是汉武帝。孝文帝也就是汉文帝。

谥号一旦定好之后永远都改不了,不管褒贬都会永远跟着这个人,正所谓盖棺定论就是这个意思。

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区别(历史书上面的年号)(3)

东周王的谥号

一朝的谥号绝对不会有重复的,及时帝王的功绩一样,也不可能会重复。不可能汉朝除了一个汉武帝,之后又来一个汉武帝二世,这个不是欧洲,都可以有路易十四这样一辈一辈数着玩。

不过谥号和庙号一样,产生之后都经历过灾难,都被秦始皇给废除了,秦始皇认为这些玩意都是“臣议君,子议父”,你想想秦始皇自认自己德过三皇功过五帝,所以才起了个皇帝的称号,要是自己的丰功伟绩再有后人评价,指不定会评价个什么的。所以为了保险起见,老子自称秦始皇,以后秦二世、秦三世、秦四世等等往下传。不劳你们这些子孙费心给我的后代想谥号了!

在中国所有的帝王中,有一个皇帝的谥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吴大帝孙权,也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仲谋,他是中国唯一一个谥号为“大”的皇帝。中国不想欧洲有这么多大帝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查理大帝等等,中国国产的就这一个大帝。需要注意的是西周的周文王、周武王都不是谥号,是他们的自称。不过和他们的同一时代的纣王倒是谥号,纣的意思是杀戮无辜。所以封神榜里面的一个个叫商的老大纣王都是胡扯,汉武帝里面陈宝国称呼自己为武帝也是胡扯,这些事后人在你们死后给的称呼,不是自己随便起的。

当然大行皇帝倒不是谥号。这个是称呼那些刚死又没有来得及上谥号的皇帝成为大行皇帝,也就是刚死的皇帝。废帝也不是谥号,只是一种称呼,意思是在位被别人废了。不过中国最后一个有谥号的皇帝是光绪帝,谥号景帝,这是非常高的谥号由义而济曰景,说明后人是比较认可光绪帝的。到了溥仪皇帝,封建王朝没了,所以谥号也就没了。

下面看一些谥号的意思:

威彊敌德曰武安乐抚民曰康布德执义曰穆昭德有劳曰昭由义而济曰景 当然这些都是褒义的。

也有一些贬义的如: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肆行劳祀曰悼动祭乱常曰幽

表同情的:未家短折曰殇慈仁短折曰怀

年号

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区别(历史书上面的年号)(4)

明清皇帝的年号

年号相对于其他的两个的起源比较晚。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之后的历代皇帝中,一般会再出现什么祥瑞、灾难、大事件中改年号。有些皇帝一生中会有几十个年号都比较正常。比如武则天当上皇帝之后就比较频繁的改年号。13年一共用了14个年号。也就是天天闲着没事就改着玩了。不过年号的固定是在明清两朝。这两个朝代一般一个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像朱元璋年号——洪武、朱棣年号——永乐,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等。但也有特殊的,比较少,明英宗当了两次皇帝,就永乐两个年号。不过大体上我们一般都是用年号称呼明清两朝的皇帝的。崇祯、康熙、乾隆等。中国历史上面最后的一个年号是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年号——宣统。清朝灭亡之后也就不再使用了。不过中华民国多少多少年,也算是年号的另一种延续。

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区别(历史书上面的年号)(5)

汉武帝

年号一般都会用一些比较吉利或者祥瑞的词语。总之都是比较好的字眼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