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格言(刘备生平事迹)

刘备为何在白门楼要致吕布死地

刘备格言(刘备生平事迹)(1)

内容整理不容易希望大家关注一下 谢谢

曹操在徐州将吕布擒获,吕布希望曹操能给他一条活路,就在这时,一贯杀伐决断从不犹豫的曹操,为什么咨询起了刘备的意见?而刘备只用了一句话,就致吕布于死地,这又是为什么呢?

  公元198年,在吕布麾下猛将高顺和张辽的猛烈打击下,刘备仓促逃出小沛,在梁国(今河南商丘南)一带,遭遇了率领大军东征吕布的曹操。

  曹操是在得到夏侯惇兵败的消息之后,决定亲自率兵东征,彻底荡平吕布,消除腋肘之患,然后再与袁绍决战的。袁绍此时已经基本搞定北方的公孙瓒,下一步必将是挥军南下,留给曹操的时间不多了。

  在汉末三国历史舞台上风流了近十年的吕布,人生的时间更是不多了,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

  刘备遇到曹操后,也随同前去攻打吕布。曹操看中的当然不是刘备军队不堪一击的战斗力,而是他在徐州的人望,用来安抚徐州人心。要知道曹操屠杀过徐州百姓,当地的群众是不可能列队欢迎他杀过去的。

  于是,踌躇满志的曹操带上一败再败的刘备,向着徐州进军。在曹操军中,刘备对曹操用兵的才能与残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建安三年(198年)十月,攻破彭城(今江苏徐州),屠城。随后,直达吕布的大本营下邳。在下邳野外大破吕布纵横天下的精锐骑兵,擒获吕布猛将成廉。进逼城下,合围。听从荀攸、郭嘉计谋,决泗水、沂水淹城。

  淹城月余后,眼看顶不住了,吕布的员工侯成、宋宪、魏续等人绑起宁死不降的陈宫,向曹操投降,当了一回识时务的俊杰。

  外有曹军围城,内部军心不稳,吕布明白大势已去,只好走下白门楼,出城投降(注意是主动投降)。

  自此,吕布被俘,徐州平定,时间是建安三年十二月——从出兵到大获全胜只用了三个月时间。

  曹操又一次面临选择——要不要让吕布的脑袋搬家。

  曹操爱才,他爱吕布骁勇。

  吕布怕死,他向曹操求生。

  吕布以一贯的大大咧咧的口气对曹操说:“让曹公你最忧心的也就是我吕布了,今天我服了你,天下再没有谁让你忧虑。今后你带步兵,让我给你带骑兵(吕布的特长),平定天下就是小菜一碟。”(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

  吕布以为曹操会合情合理地答应自己的合理要求。

  曹操确实有些犹豫,招降纳叛一直是他的特长,用人唯才不重德是他的习惯。他虽然清楚吕布有着令人发指的人品,但也喜爱吕布让人首屈一指的武力。

  曹操在犹豫中打量着吕布,如同打量一头猎物。在他看来,这个猎物是一只猛虎,可以伤人的猛虎。日后究竟会不会只伤别人不伤自己,他有些拿捏不准。

  刘备也在打量着吕布,他认为这是一个死人,一个早就该死的人。

  三个各有所思的男人,两个坐着,一个站着,相互打量着对方。

  情商不高的吕布,猜不透曹操的想法,当然也摸不着刘备的心思。求生的欲望促使他向刘备求救,希望看在辕门射戟得分上,为自己说句好话。

  刘备处事一直很低调,尤其是在曹操的手下他必须保持低调。但现在躲也躲不掉,不得不表明自己的观点,甚至是立场。

  话一旦说出,就没有收回的余地,拥曹还是挺吕,或者明着拥曹暗中挺吕,甚至心怀鬼胎,都可以从他所说的话中听出端倪。

  作为政治人物,立场决定生死。一旦摆明立场,往往命悬一线,此时要死的可能是吕布,也可能是他刘备。

  说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点都不夸张。

  最终,刘备只说了一句话,保全了自己,致吕布于死地:“曹公你难道不记得吕布是怎么对待他的老上司丁原和董卓的了吗?”(明公不见布置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

  这句话让曹操醍醐灌顶,使吕布百口莫辩,给吕布翻云覆雨的一生画上了血色休止符。

  至于刘备为什么这么做,有很多种不同的推测和理解。

  一是人不是健忘的动物。期望别人只记得自己的好、不记得自己的坏的人,还是省省吧。刘备不会忘记,吕布是如何对待以前的老板以及每一个有恩于他的人,这些人都被他背叛甚至杀死。最终刘备也成为吕布的受害者之一,他经过十年打拼,付出无数努力,死去无数兄弟,方才有了徐州,成为一方诸侯,而吕布偷袭徐州,毁了他的心血,断送了他的事业,让他经历了事业发展中最艰难的时刻,直到现在还没走出低谷。刘备不是没想过报仇,只是一直没有等到机会。

  二是有今天,才会有明天。明天听起来很诱惑,但只有今天才是抓得住的。至于吕布明天会成为朋友还是敌人,明天可不可以借吕布这把刀杀了曹操,刘备都算不准,但他清楚一件事——今天他在曹操的手掌心,如果还想有一个明天的话,必须要获得曹操的信任。在曹操举棋不定的时候,点醒曹操,来表明自己与曹操同心同德同志,从而获得信任,是当前的第一要务。

  人,终究是跳不出利益之网的。推崇仁义如刘备者,忘恩负义如吕布者,同样跳不出去。为了利益,也许会相视一笑泯恩仇。同样为了利益,诬陷造谣打压排挤,更是数不胜数。

  孔子曾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刘备此时,正是以直报怨,既没有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又可以报仇可以争取明天,他没有理由不这么做。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吕布主动走下白门楼投降,是出于强烈的求生欲望。

  于是,极其失望的吕布就死得非常幽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停地骂骂咧咧,与他高大魁梧、英勇善战、帅气俊朗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与吕布形成强烈对比的,还有陈宫。陈宫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着四个字的最佳含义——只求速死。

  虽然曹操一再对陈宫表达既往不咎的诚意,但陈宫显然对曹操彻底死了心。

  最后曹操不得不搬出陈宫的家人,希望陈宫看在家人的分上活下来,活着多好啊,既可以孝敬父母,又可以安享天伦,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陈宫不清楚这算是曹操的要挟还是请求,曹操究竟是可怜他还是需要他可怜,他只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再次展示了自己的智商——不是一般的高。

  陈宫的回答是:“我听说以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我家人是死是活,你就看着办吧。”

  看起来陈宫给曹操出了一道选择题,家人的生死由曹操自己选择。

  实际上曹操别无选择,除了孝治、仁政。

  只因为这是那个时代的普世价值。个性张扬如曹操者,也不敢违背这个价值观,至少不敢公然违背。

  曹操在这次战役中收获很大,不但除掉了心腹之患吕布,将徐州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收降了张辽等一批猛将(高顺不投降被杀),袁涣、陈群(此二人都是刘备识拔的人才)等一批文臣。

  刘备却没有得到失去的徐州——曹操留下守卫徐州的将领是车胄。他的收获只是救出了被吕布俘虏的老婆孩子。

  刘备甚至失去了小沛,彻底没有了地盘,被曹操带回许都,成了笼中之鸟。

  鹰击长空,大鹏展翅,似乎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刘备为什么被众人称之为枭雄?

刘备格言(刘备生平事迹)(2)

曹操被称之为奸雄,而刘备被称之为枭雄。这二人的称谓,在《三国演义》里面众人皆知。奸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是奸诈、狡猾的意思。而这个枭字又作何解释呢?小编认为,枭字具有盛气凌人的霸气,且兼有雄心壮志,这也是枭雄与奸雄的区别。那么这个枭雄的枭字,在刘备身上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在白帝城托孤一事中可以见到刘备的老谋深算,政治眼光深远,考虑问题入骨三分。“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刘备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了。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有这句话在,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

揭秘:刘备为什么被后人称之为枭雄?

  再说历史上哪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异姓人,哪怕他的儿子是个智商一般,那也不会拱手相让。所以刘备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早已预谋,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权谋。其实刘备称之为枭雄,还有很多事情可以证明的,他的一生都在英雄之路上拼搏、滚打着……

  刘备在不肯接受徐州过程中,也是经过跌宕起伏。最终不仅赢得了名声和徐州,而且更加得到了徐州人民的人心。因为当时徐州应该说是政治边缘,陶谦留下的徐州,刚刚经历过曹操的洗劫,很多人民被迫流离失所,隐居徐州本地的名士大多各寻其主,躲避徐州的灾难,接手安抚民心很难。当时周边狼子野心的诸如吕布、袁术等宵小之辈仍然想偷袭徐州外,其他的势力袁绍等人则没有半点举动。

  更重要的是,徐州在刘备的治理下,并没有发生本地居民造反、叛乱的事情,其实心里早就稳操胜券。后来在众人劝说下接受徐州,自身自然会赢得美誉。他的心思缜密、思虑周全、技高一筹,不得不为我们佩服。

  英雄也有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时候,处于人生的低谷状态,此时这个枭字,在刘备身上也是完美体现,真可谓是能屈能伸。刘备在拒战袁术的时候,被吕布偷袭,把他老婆抓走了。刘备无奈之下,投奔曹操,曹操对刘备万分赏识、恩宠有加,并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并有煮酒论英雄一说。意思是要论天下的英雄,当属刘备和曹操,但刘备却另有心计,心里仍存在着霸业的希望,怎么会尽心效力于曹操呢?

  虽然他做了曹操的左将军,但不久就和汉献帝攀上了世谱,汉献帝一辈子从此被称作刘皇叔。随后便和董贵妃之父董承导演了衣带诏事件,欲与董承一起诛杀曹操。后又恐密谋败露,竟抛董贵妃于不顾,借口去下邳击袁绍只身逃跑,害得董贵妃和其父一干人等全被曹操诛杀。他自己却又投到了袁绍门下,从此以汉室的宗亲自居,打着“灭国贼,勤王事”的旗号,公然与曹操为敌,可见刘备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扑灭心中做霸主的希望,这一份执着的信念,一直在坚持着他,他是难以被制服的英雄,是一匹难以顺服的政治野马。

  其实从刘备一生的成就来看,他未成气候之前,先后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最后以江陵为根据地,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了曹操,并迅速占领了荆州一带得偿所愿。随后以诈力取得益州,武力攻占汉中,与曹操、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其实是让所有人在那演大戏,看着一个个的人物在擂台上倒下去,自己在台下拍手叫好,暗中积蓄力量,图谋霸业。我想他的心态很重要,如果不是这样,他当时也只是逝去的英雄,而不是枭雄。这也是枭雄能够踏着英雄的尸体,走上帝王宝座的原因,而表面上却很祥和,能够微笑着算计别人,其实是心狠手辣,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就是伪善。

  刘备更在乎的是利益,在处理个人情感以及兄弟情谊上,无不以大局为重,这个利益与他的奋斗目标并存。桃园三结义的背后,体现的是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关张与众多夫人只是作为工具,用来拉拢英雄豪杰的。三请诸葛亮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之前没打过几次胜仗。实际上真实原因,是先有了徐庶的推荐和诸葛亮的拜访,让刘备知道了世上有一个不世出的奇才,才有了他几次三番死皮赖脸的茅庐之行。

  假若诸葛亮投到曹操麾下,相信三国的历史会改写,不知道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可以说,刘备凡事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的,他还有意识时不时地给诸葛亮和关、张、赵制造些摩擦,他通过“协调”牢牢的把部卒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还有对马谡的看法,就能看出更多的猫腻,刘备能看准,而诸葛亮却看不准,这也正是刘备的长处,他在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之中,感动并操纵着良将英雄,巧施计谋,蹒跚着建立起自己的国家。

  枭雄在刘备身上的定义就是:有野心且执着,伪善且能屈能伸,重利益且不择手段。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刘备是不是伪君子已经不重要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刘备入川为什么不让诸葛亮随行?

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到的军师,而且用刘备的话说,他得到诸葛亮,好像是鱼儿得到了水,那么,刘备入川,为什么不让诸葛亮随行,和他一道行动呢?

1、没得益州时不能丢荆州

  荆州原本不是刘备的地盘,原来的荆州牧是刘表。曹操南征刘表,正赶上刘表死了,他的继任的儿子马上投降了曹操。这样一来,曹操马上把目标转移到刘备身上。刘备本来就是前来依附刘表的,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变故,刘备根本就没有时间准备部署,只得仓促应战,结果是大败溃逃。无奈之下,诸葛亮提出要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刘备同意后,随派诸葛亮到了东吴。赤壁之战,周瑜打败了曹操,再加上魏国军队染上了瘟疫,曹军只好退回到北方。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不但占据了荆州的江北部分地区,还顺势收复了荆州江南的三郡——零陵、桂阳和长沙。

  曹操赤壁失败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十二月,刘璋邀刘备入川是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上半年的事情,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荆州,刘备占据只有两年多一点时间。刘备虽然在当时的天下或者说在荆州地区有一点仁义之名,但他自己的施政方针究竟如何,老百姓尤其是荆州士族还要有所感受才行。也就是说,荆州的人民还需要刘备来安抚。西川要夺取,刘备又必须亲自去,不管是这种重要的战略行动还是刘璋的邀请,都必须是刘备自己去,而不能由他人代替。刘备一走,荆州就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人镇守。否则,总不能在益州还没有到手的情况下,先丢了荆州吧!因此,刘备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让诸葛亮协助他。

  诸葛亮协助关羽镇守荆州,并不完全是军事方面的需要。在此之前,关羽有过独立带兵的经历,后来刘备调诸葛亮入川,也是留下关羽独立镇守荆州,留下诸葛亮,主要就是安抚荆州氏族。

  诸葛亮是跟随叔叔来到南阳的。叔叔诸葛玄曾经被袁术推荐担任豫章太守,事不成,投奔刘表,为刘表所容留。这在当时那个社会来说,也可谓是官宦子弟。尤其是,诸葛亮的岳父是荆州名士黄承彦。有了这个身世背景,要安抚荆州士人,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诸葛亮。

2、庞统军事战役比诸葛亮强

  荆州时期,诸葛亮的才能主要表现在战略和外交上。战略方面是“隆中对”提出的天下三分,外交上是提出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并成功促成了孙、刘联盟。军事方面,在战役层面上,诸葛亮没有参与过实战,也没有提出过具体的计策,当然,也许是刘备处于败退之中,用诸葛亮的话说是正值“倾覆”,他没有机会表现。

  当然,庞统也没有具体的表现,但是不是刘备在日常谈话中,会觉得庞统有这方面的才能呢?《三国志》注引《九州春秋》有一段话,庞统对刘备说:“荆州经过战争已经是非常荒凉残破了,人力物力已经枯竭。荆州东有孙吴,北有曹操,想在此立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个局面很难实现。现如今益州国富民强,拥有百万人口,四个方面的兵马,从哪里出战都具备条件,财宝货物充足,不用从外部寻求,现在可以权借这个地方以成就大事。”这段话和诸葛亮对益州的描述有些微的差别,诸葛亮说的都是大事,而庞统说的都是具体事。是不是在刘备认为,庞统在具体行动方面,可能要比诸葛亮掌握的更详细一些?

3、已经在为建国做准备

  当然,作为刘备来说,他可能考虑的更长远一些,那就是为将来的建国做准备。收取荆州江南三郡以后,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在这句话当中,初看起来,诸葛亮的职务并不高,“军师中郎将”不如郡太守那般有地盘有实权,督收赋税,也不是随军军师那般晃人眼球,但刘备的这番安排却是有其深意。

  临阵打仗,两军拼的是搏杀能力,相持下去,拼的却是保障能力。在刘邦集团当中,萧何早期的资历、地位和威望没有人能比,但在楚汉之争时,刘邦却把他放在汉中大后方。刘邦彭城溃败,荥阳潜逃,所以还能够抵御着项羽的强大攻势,关键在于后方有萧何这个强大的后盾。刘邦没粮了,萧何送来了粮,刘邦兵少了,萧何送来了兵,所以,刘邦有本钱在鸿沟和项羽硬气。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和萧何两人“分工”很明确,刘邦在前线和项羽作战,萧何在后边替刘邦治理国家。

  刘备这时候虽然还谈不上具备了建国的条件,但刘备进西川,就是冲着建立自己的国家去的。刘备是当时比较突出的政治家,这种远见在他来说算不得什么。所以说,这“督调赋税”一事,看似简单,却是一个丞相所干的事情。换句话说,刘备已经有意在把诸葛亮往萧何角色上推,这当然也就不能让他跟随向西川去了。

  刘备在荆州之前也当过徐州和豫州刺史,手下也有过一批忠心耿耿的人,这些人比较突出的是关羽和张飞。不过,这两个人的强项在于军事上的攻城掠地,缺陷为不是治国的人才。糜竺、孙乾、简雍这些人,才能一般,很难胜任丞相职务。更重要的一点,这些人年龄都和刘备差不多,刘备考虑未来“国事”,不会考虑上述人员。在这些人之外,刘备如果取得西川,所倚重的人只能是荆州集团的人。荆州集团代表人物突出的是诸葛亮和庞统,而诸葛亮更为刘备所重,《三国志·庞统传》说刘备待庞统“亲待亚于诸葛亮”就是证明。

  刘备入川为什么不让诸葛亮随行?看完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没有让诸葛亮跟随入川,是一种重视和重用,不是其他。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什么不称帝呢?

刘备格言(刘备生平事迹)(3)

  提到三国中蜀汉帝国的灭亡,很多人将责任推在了扶不起的阿斗身上。甚至有激进的观点表示,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代了刘禅的王位,说不定就一统中原,恢复汉室了。如果再将问题直接点,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什么不称帝呢?

  在回答为什么不称帝这个问题之前,先讨论下诸葛亮能不能称帝。在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和李严一起成为顾命大臣。尽管刘备也考虑到诸葛亮的权力过大问题,但是出于北伐中原这样的军事战争,也只有诸葛亮能统帅,刘备还是将军权交给了诸葛亮。在刘备嫡系相继陨落,益州本土派支持诸葛亮的前提下,孔明又是军政大权在手,所以是完全有能力和条件取代刘禅称帝的。由此,诸葛亮最终没有称帝,不是没有能力和条件称帝,而是自己不想称帝。那么,他为什么不想呢?

  首先,是出于刘备的恩情。在古代,非常讲究“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想当年,刘备的三顾茅庐,诚意相邀,可谓伯乐之于千里马。面对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的内心自然是万分感激。即便在刘备死后,一想到在刘备面前发的毒誓,诸葛亮又怎么会造反篡位呢?

  其次,作为东汉末年的传统文人,诸葛亮的内心仍然将汉室作为正统的。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默许或者支持了刘备的称王称帝,那也是刘备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也勉强承德上汉朝天下的正统。而诸葛亮一生那么多次讨伐中原,痛恨篡夺汉家的曹魏也是原因之一。所以,作为坚持正统的汉朝知识分子,诸葛亮连别人篡位都痛恨不已,更何况自己取代刘禅称帝呢?

  最后,称帝实在太累了。在诸葛亮做丞相的时间里,他事必亲躬的风格导致其实在太操劳了,而且,很多事情他也不愿意让手底下的人去做。比如有魏延、赵云这样的将领,诸葛亮就没有好好利用。如果诸葛亮称帝的话,那么除了国君要做的事情,丞相、军事的工作还是需要做,说不定寿命还得大减。

  总而言之,后世将诸葛亮的形象渲染的太过高大上了。如果诸葛亮的手下像赵匡胤一样黄袍加身的话,说不定后人又将其描绘成曹操一样的乱臣贼子了。对于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实际关系,也不会像《三国演义》彰显的那么如鱼得水。所以,即便诸葛亮真的萌发了取代刘禅称帝的念头,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他的权力已经威胁到阿斗的帝位了。而在封建王朝的集权制度下,绝对权力是很难共享的。

刘备临终托孤为什么选了两个托孤重臣?是不相信诸葛亮吗?

 以诸葛亮当时在蜀国的地位,刘备死后他就是绝对的第一人,不过刘备临终前任命的托孤大臣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有人觉得这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还达不到100%的信任,所以想用李严牵制诸葛亮,并且还把最重要的兵权交给了李严。实际上刘备真实的想法应该并不是这样,他也绝非是小肚鸡肠的君主,蜀国的未来离不开诸葛亮,刘备这样做也是有着长远的考虑。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白帝城托孤时,刘备之所以指定两位托孤大臣,不是不信任诸葛亮。对于三顾茅庐跟随自己的诸葛亮,刘备可谓非常信任。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于刘备来说,甚至对诸葛亮说出了可以对后主刘禅取而代之的话,这无疑是对诸葛亮的信任体现。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刘备非常信任诸葛亮,为何选择两位托孤大臣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二

  一方面,在历史上,皇帝在临终前,往往会选择不止一位托孤大臣。比如早在西汉时期,千古一帝汉武帝刘彻在临终前,就指定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这四位托孤大臣。至于刘备所在的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托孤时,选择司马懿、陈群、曹真、曹休这四人作为托孤大臣。而就东吴来说,公元252年夏,农历四月,71岁的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仅10岁,他急忙令左右召集他所信任的臣子前来,嘱托后事。这其中包括: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会稽太守滕胤、荡魏将军吕据、宗亲侍中孙峻,有文有武。对于孙权来说,则指定了五位托孤大臣。

  三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历史上的托孤,往往都不会只选择一位托孤大臣。进一步来说,这不仅是因为希望托孤大臣之间可以互相制衡,以此确保年幼的皇帝可以顺利掌控朝廷,也是因为托孤大臣中需要有文有武,以此更好地辅佐新皇帝。比如孙权的五位托孤大臣中,曹丕的四位托孤大臣中,都是有文有武的。另一方面,回到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时,彼时,诸葛亮主要是作为一个文臣的存在,比如在益州之战、汉中之战、夷陵之战时,刘备往往带着庞统、法正、马良等军师,而不是诸葛亮。也就是在征战沙场上,诸葛亮当时是非常欠缺经验的。

  四

  最后,与此相对应的是,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则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18(建安二十三年),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招集人马数万人,面对这一叛乱,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分身乏术,于是李严亲自率领5000兵马就平定了这场叛乱。在此基础上,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正是因为李严拥有率兵打仗的经验,所以公元223年,刘备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蜀汉军事,留下镇守永安,也即在东吴的威胁还没有解除时,刘备需要一位托孤大臣坐镇永安,掌握兵权。彼时,相对于诸葛亮,李严无疑是非常适合的人选,因此,刘备指定了两位托孤大臣。

刘备凭什么在投靠别人时还能以主公自居?

  三国时期任何一个军阀都不可能允许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出现不受控制者。或者出现第二个领导。所谓的投靠就是放弃了自己的独立去融合到对方的团队势力当中。投靠了别人还想要独立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马超后来势穷投靠刘备之后,刘备也立马给了马超很高的官职爵位。但是剥夺了马超的实际权力吗?而且马超的原下属也分开任用了。如果一个人在投靠了别人之后还想着可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不怀好意的。刘备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不管熟不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肯定都会听说过吕布“三姓家奴”之名。

  但实际上刘备忘恩负义的情节相对于吕布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刘备的行为没吕布那么恶劣。但实际上刘备也是数次投靠别人数次又背叛别人。而且刘备之所以会背叛别人也不是因为别人对他不好。实际上都是刘备自身的欲望在驱使着刘备不停地通过背叛他人来达成目的。实际上在刘备投靠刘表之前。刘备根本上是没有势力根基的。除了关张二人之外也没有其他的人追随刘备。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刘备还以主公的架势自居。刚开始投靠公孙瓒的时候刘备就是一个菜鸟。

  而投靠刘备的时候也不过带着关张二人。在曹操看来当时的刘备有才能值得自己拉拢。但他并不认为刘备算一股势力。毕竟在投靠曹操之前刘备的势力已经被袁术和吕布给灭了。在投靠曹操麾下之后刘备别说摆谱装主公了。就连平常说话办事都小心翼翼地生怕被曹操发现自己心怀不轨被曹操给干掉。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之时曹操说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刘备。实际上就是试探刘备还有没有自立的心思。都会刘备敢表现出一丝想要独立的心思。曹操分分钟就得干掉刘备。

  要不是刘备戏演得好,他还真就过不了那一劫。后来刘备看到曹操要怀疑自己了,才趁着曹操要他攻打袁术逃了出来。后来刘备投靠袁绍的时候也是孤家寡人。当时刘备在世林之间颇有名望所以袁绍收留了刘备。

刘备格言(刘备生平事迹)(4)

  而当时刘备兵败扔下了兄弟只身逃跑了。所以在袁绍帐下刘备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资格摆谱。直到后来刘备投靠刘表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刘备势力初具规模有了一些人在追随。而且当时说是刘备投靠刘表还不如说是两人虚与委蛇互相合作呢。就好像刘表帐下黄祖名以上归属刘表管理。但实际上黄祖在自己的独立性很强而且黄祖也是别人的主公。而刘备当时去荆州也是抱着合作的态度。并没有说要完全投靠刘表。所以刘备在新野驻扎以公主架势自居也没有什么错误。但不管怎么说刘备都难逃小人之名。

刘备格言(刘备生平事迹)(5)

内容收集不容易希望大家关注一下 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