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开悟的人生最高境界(南怀瑾老师讲什么是得道)

南怀瑾开悟的人生最高境界(南怀瑾老师讲什么是得道)(1)

现在我们先读《大学》原文第一段,也是《大学》最基本的宗旨所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我们借用佛学这个比例来说明《大学》的“大学之道”。那么,“明明德”是自觉,“亲民”是觉他。“止于至善”便是觉行圆满而得道成圣了!这样一来,恰恰如道家的列子所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是不是如此呢?大家再去想想看,再做研究吧!

了解了前面所讲的理念之后,就可以明白这四句纲要的下文,所谓知、止、定、静、安、虑、得七个层次的学问修养次序,完全是衔接上文四句的注脚。不然,读了半天《大学》,好像在看教条式的条文,联贯不起来。就如说,“知止而后有定”到最后一句的“虑而后能得”,它究竟得个什么呢?

如果我们照前面所讲的理念,那就可以明白“虑而后能得”,便是得到明德之目的了。不然,这个“明明德”,也不知道从怎样明起?当然,既能达到明德的境地,那就真能达成“大学之道”这个道的境界。

这样便可能了解从汉、魏以后,儒家、佛( 释)家、道家,把各个自家修行的成果,都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惯用语,统统叫作“得道”。其实,“得道”这个名称,也就是从《大学》“虑而后能得”这个理念而来的。由此演变,到了唐、宋以后,佛家的禅宗普及流行,大致标榜禅以“明心见性”而得道。道家也相随而来,标榜以“修心炼性”而得道。儒家的理学们,当然不甘落后,也自标榜以“存心养性”而得道。你们看看,曾子这一句“虑而后能得”的内涵,是多么隽( 隽 拼音:juàn。“隽永”:指言语、诗文如鸟肉肥美,味道好,引申为意味深长)永有味啊!

同时,禅宗把得道叫“开悟”,真正开悟了才是明白佛学的理念,也有叫作“明觉”的说法,这明觉或觉明,与明德和得道,都只在名词的表达现象上,依稀恍惚,仅有轻云薄雾,忽隐忽现的界别而已。解脱这些“名相”的束缚,就并无多大差别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