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1)

作者:束文杰

不知何时,网络上开始充饰着大量关于“合肥九区”的资讯信息。合肥新增了市辖区?啥时候设立的?若是再读全文,会心一笑,恍然大悟:原是新增了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滨湖(新)区、政务(新)区,有时北城(新)区还来凑个热闹。有人就要说了,不都是区吗,有啥子区别?当然有!咱今儿就仔细说一说。

合肥市辖区发展史

从数字命名到“三市区 郊区”

合肥,作为“市”设立于1949年1月31日,当天中共合肥市委成立,第二天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中共江淮区委宣布正式建市。所以,说到市辖区应从这时开始。1949年2月(一说3月),合肥市废除旧社会的保甲制度,设立三区两个直辖镇,每区下辖九街。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2)

1949年,合肥市区图(来源 | 《合肥城市规划志》)

  • 第一区:双岗街、拱辰街、四弯街、新华街、北油坊街、县桥北街、十字街、东岳街、教弩街。九狮河以北至双岗。
  • 第二区:龙门街、县桥街、鼓楼街、四牌楼街、中山街、太平街、东门街、南门街、柳树亭街(包公祠)。九狮河以南,洗马桥至小南门以东。
  • 第三区:城隍庙街、四古巷街、横街、菜市街、德胜街、官盐街、西门街、二里街、南油坊街。九狮河以南,洗马桥至小南门以西。
  • 第一直辖镇:大东门外,火车站区域。
  • 第二直辖镇:小东门外,沿河岸区域。

与同时期其他城市相同,合肥最初设区也采用了数字命名,而且无论是区还是下辖的街(相当于今天的街道)与明显比今天的小的很多,并局限于老城及周围小部分区域。“街”的命名则依据辖区内的老街巷或标志性建筑,并设有“街政府”,今天则称为“街道办事处”。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3)

包河区万年埠街道办事处(来源 | 万年埠街道)

同年3月(一说4月1日),第一、二直辖镇撤销,设立第四区,并辖坝上街、尚武街、崇德街、车站乡、隆岗乡等。这也就奠定了合肥四区的格局。不过,第二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4月恰逢华东军政委员会决定“十万人口以下城市不设区”,区、街撤销改设大东门、车站、西门、北门、南门等五个警政合一的派出所。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4)

老火车站(来源 | 《合肥市交通志》)

1951年1月15日,肥东县三乡(城东、东外、张洼)、肥西县五乡(城南、卫岗、德胜、金斗、北外)划入市区,新设立(城)郊区。郊区首次出现,并向城区周围延伸,逐渐形成合围之势。第二年8月至1955年1月,郊区曾分划东郊区(里店、张洼、东外、三塘、官塘、城南、城东)、西郊区(卫岗、于岗、德胜、洪岗、金斗、十里庙、四里河、北外)。1956年3月,原肥西县大蜀山乡划入。笔者收藏有一本《合肥市郊区志》,1991年出版发行。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5)

《合肥市郊区志》书影(摄影 | 束文杰)

1951年11月,“区”恢复,原第一、二区并为东市区,原第三区改为西市区,原第四区改为车站区,四区共辖26个居委会、8个乡政府。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6)

1951年,合肥市及附近地区(来源 | 皖北/南行政区分县图)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7)

1958年,合肥市市区图(编辑 | 束文杰)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8)

1955年,合肥市全图(编辑 | 束文杰)

看到这里,有些人就要说了:东市区,不就是今天的瑶海区吗?怎么跑到老城内了?还有中市区去哪里了?不用着急!这里其实有个演变的过程。1960年6月,原东市区改名南市区,而原车站区成为了全新的东市区,三年后(1963)南市区又改名中市区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9)

1965年,合肥市行政区划图(编辑 | 束文杰)

东市区、西市区、南市区、中市区……有没有北市区呢?有!还是1960年,3月郊区改名为蜀山区,6月又改名为北市区。东、南、西、北四大市区并存,还有新建立的同名城市人民公社(管辖一部分农村地区),一直到1963年5月。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10)

郊区政府(来源 | 《合肥市郊区志》)

说起来还有一个区,超出大部分人的知识范围。1959年5月至1961年4月,合肥市从巢湖周围四县(肥东、肥西、巢县、庐江)沿湖区域部分农村单划,设立巢湖(水上)区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11)

巢湖(摄影 | 小丸子)

从1963年开始,合肥“三市区(东、西、中)一郊区”格局沿用了近四十年。期间,辖区范围曾进行多次变动。

今天的合肥市辖区

蜀山区、庐阳区、包河区、瑶海区

关于区划调整,早在2001年市委、市政府便开始着手研究,当年9月提出了初步方案,在听取、征求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意见后,12月24日正式上报民政部。2002年2月10日,调整方案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3月6日,合肥市召开区划调整动员大会,区划调整方案正式实施。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12)

航拍庐阳老城(摄影 | MR.D)

  • 原中市区更名为庐阳区
  • 原西市区更名为蜀山区
  • 原东市区更名为瑶海区
  • 原郊区更名为包河区

从2002年区划调整至今,各区管辖的街道、镇(乡)也屡次进行调整。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13)

合肥市辖区示意简图(制作 | 束文杰)

  • 庐阳区:9个街道、1个乡、1个镇、1个开发区。逍遥津、三孝口、双岗、亳州路、杏花村、杏林、海棠、四里河、林店等街道,三十岗乡、大杨镇,庐阳经济开发区。
  • 瑶海区:11个街道、1个镇、1个开发区。三里街、嘉山路、和平路、明光路、红光、长淮、方庙、七里站、胜利路、铜陵路、城东等街道,大兴镇,龙岗综合经济开发区。
  • 蜀山区:8个街道、3个镇、1个开发区。稻香村、南七、三里庵、琥珀、西园、五里墩、荷叶地、笔架山等街道,井岗镇、南岗镇、小庙镇,蜀山经济开发区。
  • 包河区:9个街道、2个镇、1个开发区。常青、芜湖路、包公、骆岗、望湖、义城、烟墩、万年埠、同安等街道,淝河镇、大圩镇,包河经济开发区。
市辖区与其他“区”的关系

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滨湖新区、政务新区

正如文章开头所言,除了那四位市辖区,合肥还有五个其他性质的“区”,首先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市辖区设立区人民政府,而其他性质的区则设立管理委员会或者开发投资公司。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14)

合肥滨湖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来源 | 网络截图)

经开区,全称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4月3日成立。2000年2月,晋升为国家级经开区。设有合肥出口加工区、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和新港工业园三个园区,现辖高刘、海恒、锦绣、莲花、芙蓉、临湖六个社区(街道)。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15)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LOGO(来源 | 经开区官网)

高新区,全称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0年10月,合肥科技工业园奠基。1991年3月,晋升首批国家级高新区。1992年7月,更改为现名。现辖兴园、长宁、天乐、蜀麓四个社区。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16)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LOGO(来源 | 高新区官网)

新站区,全称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12月与合肥新火车站同步开工建设。1995年4月,被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开发区。1996年2月,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首家城市综合开发试验区。2016年7月26日,更改为现名。现辖七里塘、磨店、瑶海、三十头、站北五个社区。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17)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LOGO(来源 | 新站区官网)

滨湖新区,2006年11月正式启动建设。2014年11月21日,滨湖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2016年2月,正式申报国家级新区。2016年4月1日起,中共安徽省委机关、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省人民政府机关、省政协机关搬迁至滨湖新区。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18)

2006年,滨湖新区(来源 | 网络图片)

政务文化新区,2002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2005年12月24日起,中共合肥市委机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市人民政府机关、市政协机关搬迁至政务文化新区。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19)

1978年,航拍望江路以南(来源 | 《图说合肥城市记忆》)

经开区、高新区和新站区可归类于开发区范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实行和享受特定优惠政策。而政务新区、滨湖新区则属于城市新区范围,即为了进行城市空间整合优化、人口疏散、产业跨越转型发展、解决各类社会发展的矛盾、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政府的主导下,于原有城市郊区的一定区域空间内设立,并满足一定的城市功能。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20)

航拍政务文化新区(摄影 | MR.D)

综上所述,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形成了城市功能区的总体框架,而市辖区则是行政区划在城市的具体形式,尽管开发区和新区具备政府职能部门的性质,但在行政区划上仍归属于市辖区。因此,市辖区和其他“区”不能相提并论,自然“合肥九区”说法也是不妥当的。

今日话题:你对哪个区印象最深?

合肥城区发展史(安徽合肥市辖区简史)(21)

(出外龙舒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 网易家乡特色内容签约作者)


  • 作者:束文杰
  • 参考:《合肥市志》、《合肥通史》、《合肥市郊区志》、《合肥市包河区志》、《合肥市瑶海区志》、《合肥市蜀山区志》、《合肥市庐阳区志》、《合肥市交通志》、《合肥城图志》、《图说合肥城市记忆》、各区政府官网、各开发区管委会官网等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