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有清澈的河流(我和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有清澈的河流(我和我的家乡)(1)

小时候老家爱国村雨水多,河也多。印象最深的有村东、南、西三条河,后来旗台在爱国村西坡地(大路西)建养猪场,还在西河汊上挖了一个平塘。

东河是我村与夏庄公社官庄的地界线,是县城东岭排水河,河水向北顺村注入北新胶河,长约十公里,是我村附近最长的河。南河是我村与夏庄公社傅家庄的地界线,向西延伸,穿越西河。西河与东河平行,是县城中部排水河,北接旗台毛家湾。只有西河岸上有条大宽马路,我村称西大路,就是现在的旗中路,直通旗台村的南北大街,大路西就是一片广阔的西坡地。三条河成“土”字型,灌溉着我村二千多亩耕地。

我村是个整体搬迁村,与旗台(三个村)、翻身庄成鼎足之势,组成旗台片区。爱国村与旗台合为旗台大队,大队部设在旗台一村,大队书记由我村书记担任。大队部前是片小树林,林前有一条小河,东通毛家湾,向南过了小河就是曾经兴盛一时的旗台联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运动多。抓革命促生产,常搞会战。最突出的是挖河整沟。一到傍晚,就听炕头上的小喇叭叫开了:各村基干民兵注意了,通知:明天在顺和挖沟,每人五个方,时间一天,带饭一顿。

过去雨水勤,又多大涝雨。就像村民挂嘴上的歇后语,六月天的雨-----现成,说来就来,说下就下。“屋漏偏遭连阴雨”。我村东河口就时常决口,河水漫进村东住户。村西住户就深更半夜女织草袋,男装土,手提肩扛去堵河口子。

“沟满河平”,给了童年无穷的欢乐和遐想。记得小时候,放学后,把书包往炕上一扔,就约着小伙伴就去河里打嘭嘭。扎几个猛子、来几个狗刨、互相泼泼水,在河里嬉戏玩耍,乐此不疲。

游累了,就在河水中间比赛“僵尸躺”。天是那样的蓝,水是那样的清,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不停地歌唱着、雀跃着。夕阳西下,不远处村子里袅袅升起了炊烟,就觉得肚子已经饿得叽里咕噜地在叫唤了。

有时还会用嫩柳枝编成一个“帽子箍”,上边插些不同颜色的野花草,然后戴在头上,相互之间打起了“游击战”,直到太阳落山,天已经彻底地黑了下来。

假期里,小伙伴们一起给生产队割草,常先下河捞会鱼、摸会虾。俗话说:胆小的都是聪明人。三大河水深面宽,不是我等黄毛小儿敢涉足捞大鱼大虾之处,况且三条大河里都有嘎子(比泥鳅粗短,尾部带刺和刀,割人毒辣),村里几个棒小伙子下河用网捞鱼都被割过,厉害的躺了好几个月才能下炕。因此,我们只敢在河汊里大显身手,堵堑攉水抓小鱼摸小虾。

河汊多蚂蝗,我最怕蚂蝗。记得有一次用手挖泥打堑,就挖出了蚂蝗,叮咬我手腕,甩也甩不掉,还不敢用手拿,怕再被咬着,急吓得我快哭了。同来的小伙伴打小没娘,天不怕地不怕,一见蚂蝗叮咬我,拿起我脱下的布鞋,上来就是三鞋底,把蚂蝗打掉了。

有小伙伴听哥哥说,蚂蝗怕尿,再抓到蚂蝗团成个蛋,就用尿浇,果然蚂蝗被浇得伸出了头,刚想爬走,就被一阵石头砸烂了。又有人说,蚂蝗伸长晒干了做赶马车的鞭梢凿(小抽)人最疼,还紧用(坏得慢)。因此,在西大路边上时常可见用刺槐针钉住的已干死的长蚂蝗,不知做没做过鞭梢。

河多水深,危险就大。据记忆,这三条河,每年都要发生一起溺水事件。西河流经我村耕地,村里就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水槽桥,用了两根两搂粗的圆水泥大柱子,浇灌西河两边的大片耕地。我村就有一个十八的大小虎子逞能,从水槽桥上玩跳水,结果一个猛子扎进西河里再也没上来。后来捞出来发现是头撞上了河里的干勾(泥石头),一下碰昏了,最后灌死了。老辈份人就告诫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半瓶子水才晃荡,不怪西河嘴馋”。

我上村小三年级时,班主任是个女知青,每当下了暴雨,就让全班排队去看河水,哪里危险,哪里可以洗澡,一一指点,进行现场教育,所以我们班最听话,下河洗澡都经老师批准,只到可以洗澡的地方玩水,从不单独下河。村小最大班是四年级,有几个水猴子仗着水性好,不好理整,常背着老师,偷偷晚上下河洗澡玩水。女知青就教了班长一个办法,下河洗澡后胳膊腿用指甲一划一道清晰的白印,第二天早上上课一抓一个准,还真治住了几个毛猴子。

大路西坡地种植一大片地瓜,亩产高,地瓜蔓晒干后在地头堆成垛。大队就在西河河汊上建了一个中型养猪场,把河汊整修,深挖了个大蓄水池,我们称平塘。平塘水清干净,沙土打底,非常适宜洗澡。收工的劳力路过平塘都要洗一洗身上的疲惫。

假期我们割草到了平塘,累了就洗把脸,泡泡脚。害渴了,还捧平塘的水喝呢,感觉平塘水清凉,甜津津的。小伙伴还打赌说,平塘水一定是甜水,不是懒水。吐一口唾沫,能很快化开的就是甜水。

到了冬天,就在冻实的河床上滑冰或摔陀螺,常常玩得浑身冒汗,从棉袄帽子里冒出热乎乎的蒸汽。也有不妙的时候,有时因冰未冻实,冰层不厚实,或是有人砸开冰取水,一不小心滑进冰窟窿,弄得棉裤湿透,冻得直打哆嗦。回到家里,自然是免不了一痛斥。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故乡的河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机械化耕作,南河与西河逐渐整成了沟,平塘填成了平地。东河堤通过加宽硬化,芳草萋萋,逐渐成为游览区。常决口的东河口建起了一座祥和桥,走上祥和桥,极目眺望,生活静好,心态平和,自然安乐,健康和谐。

老家的河,就这样默默地流淌着,奉献着、付出着,在历史的长河中记载着发展的足迹和印痕。“人貌非昨日,蝉声似去年”,故乡的河带来的幸福和欢乐永远历历在目,如数家珍。

通联地址:山东省高密市夷安大道325号农行东宿舍7号楼 单立文

壹点号山东高密单立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