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与汉人的区别(请土白对号入座①)

南越,又称南越人,先秦时期百越各部落的其中一支部落。南越不等同于南越国,南越是部落名,居地主要是广东,包括壮族、瑶族、畲族和疍家等。

百越与汉人的区别(请土白对号入座①)(1)

《史记》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简称“粤” 。后来"粤"和"越"区分,粤指广东,越指浙江。

实际上,俚僚人就是指南越人。在古籍中,俚人和僚人会分开用,但后面又合为俚僚人。

民族学研究者练铭志说,俚人从东汉兴起,到两晋南北朝及隋唐广布岭南百越地区,直至隋唐,俚人是粤西一带的主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汉人大量南迁,北燕王后裔冯融家族迁居新会后,部分南迁高凉。而到刘宋时期,境内俚人十多倍于汉人。

现将南越民族的九大特征介绍如下。

语言

南越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今天的壮侗语族的语言,土白话其实也是其中之一,有大量的壮侗语为底层,即使是日常用语也充满壮侗语色彩,比如喜欢用倒装句。

布依话与千里之外的泰国语相通,谚语云:“会说布依话、走遍东南亚”,就是因为两个地方都在使用百越民族共同语。

百越与汉人的区别(请土白对号入座①)(2)

网络截图

白话的祖先是古俚僚语,是古俚僚语受汉语影响而形成的。所以,壮族人学白话很容易,这说明两者之间是亲戚关系。

我们可以留意到,各词条及论文介绍土白话时,都会有类似表述:

古越人把古俚僚语发展成俚僚白话和壮侗语,所以俚僚白话中有大量壮侗语的成分难免。现在白话中存留着不少的古壮侗语成份。

南北朝至隋唐俚僚人发展创造出了俚僚白话,并溶合夷化了当时的南迁汉人,成为了岭表的新僚人。

伝语,即吴川话,俗称吴川骨,属土白话,是一种以俚僚古越语为主体,融合了古闽语和古汉语(官话)的混合型语言。

有的学者认为百越语是白话,白话是广州话的底层。白话(主要指粤西、桂东、桂西南语区)与广州白话相比,存在着巨大差异,有的白话人根本听不懂白话。

唐后期因羁糜政策(少数民族自治政策)的收缩,地方势力走向中央流官制,朝庭偏重沿海统治,移治广州,粤西、桂东南语区再度与外界隔绝,至今经历了千年之久,俚僚语白话变化不大。由俚僚语白话发展而来的广州白话(珠三角至西江流域),因明朝大批汉族移民(实为客家人)融入,又加上多次正音运动,改造和重塑土白话,使之与俚僚语白话拉大了距离。这也正是某些人倒打一耙,说客家话为什么和广州白话有些相似的原因。有空笔者将会专门论述广州白话的历史。

好的,再把话题收回来点,古俚僚语之所以变成白话,其实是要感谢冼夫人的。

百越与汉人的区别(请土白对号入座①)(3)

冼夫人

冼夫人(512~602年),出生于阳西(今阳江)冼村,南北朝岭南地区俚人领袖,高凉郡(今广东恩平、高州一带)俚人。“俚”为壮族古称之一,故冼夫人为壮族人。冼氏世代均为南越族首领。

她约20岁时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婚后常和冯宝一起处理政事。其实,冯宝就是个“妻管严”。久而久之,冯宝及其子孙都已经被同化夷化。请注意是被同化夷化了。

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丈夫冯宝病逝,岭南大乱。冼太夫人凭着自己的威望,劝服、团结百越,使社会安定了下来。

百越与汉人的区别(请土白对号入座①)(4)

在此之前,各部落语言杂乱,经冼夫人统一岭南百越,遂令语言逐渐趋同,其产物就是土白话。其实,现在各地的土白话也不统一。当时已有俚僚人大量汉化——其实是伪汉化,只是取了汉族姓名,风俗、饮食等跟俚僚人一样。

据方言学研究,从广州话与壮语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词汇,亦可看出粤方言源自古俚僚语。比如:倒塌,粤方言为lam5,壮语为lam4;痒,粤方言为hen2,壮语为hum2或han2;软、烂,粤语为nam2,壮语为nom;北方话“的”,粤语为“概”(ke5),壮语为ka:i5;北方话“这”,粤语为“呢”(ni55/nei55),壮语为nai4或nei4,西双版纳傣语为ni4,等等。

稻作

百越民族自古生活在水田地区,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被称为“稻作民族”。

1926年,中国水稻研究的奠基人丁颖在广州市郊发现了野生稻。他在1957年《农业学报》上写道:“认定我国栽培稻种是源于华南。”后来,在整个岭南西江流域,经常会有各种野生稻被发现。

西江流域为古代骆越人生活的区域。由于这片区域发现的野生稻面积最大,品种最多,基因多样性最丰富,广西已成为水稻基因多样性的研究中心。

原住民

百越与汉人的区别(请土白对号入座①)(5)

古俚僚人俑,出土于广州白云山下

百越民族是中国南方原住民族。他们迁徙路线仅限于中国南方的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和迁往南海对面的东南亚各国,所以,被称为中国南方民族。

所以,土白人才称汉族人为“客人”或“客家”。

人种

百越民族的人种,应该是南方人种,个头较矮,骨架偏细,人多苗条。

百越与汉人的区别(请土白对号入座①)(6)

百越与汉人的区别(请土白对号入座①)(7)

祖籍广东台山的“港姐”雷庄儿,未整牙前是典型的白话女长相

北方人种多是蒙古人种,个头较高,骨架粗大,人多壮汉。

因此,有人认为,除了语言上的类似外,今天我国的傣、泰、壮人民以及操白话方言的人种体质与今天东南亚人种具有较多的相似之处,首先是多数眼穴较深,鼻梁塌扁,肤色偏深,显然和马来人种有着近亲关系。

另据人类学家测定,四五千年前的越人和中原人的确分属不同的种族,岭南土著的种族特征是:身材较矮小,脸形较瘦窄,眼睛较大,鼻梁较低,颧骨凸出,皮肤较黑。今日之广西壮族、海南黎族、土白人还保留了不少古越人的特征。

当然,也有南迁汉人被同化夷化的,他们的长相则是北方汉族人的长相。比如,本是客家人、潮汕人或是其他北方地区迁入者的后代,他们现在讲的是白话,但是他们并非俚僚土著。

共同的人文始祖

百越民族在自己的古籍里,记载有一个共同的人文始祖布洛陀,散见于水书、布依文古籍、壮族布洛陀经书之中,也口口相传于傣族、黎族的神话传说中。

“布洛陀”,“布”在壮语中是对人物或人物群体的尊称,“布洛陀”用壮语翻译过来就是“山里的老人”“无所不知的老人”,也就是“始祖公”。

也有专家认为,“布洛陀”其实就是盘古。

百越与汉人的区别(请土白对号入座①)(8)

布洛陀

所以,广西壮族学者认为,布洛陀是源远流长的珠江流域各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

如今广州花都人依然保留着拜祭盘古王的传统习俗。徐闻地区还有过“盘古诞”的习俗。广州、佛山、清远、高州等地都有或曾有盘古庙。

百越与汉人的区别(请土白对号入座①)(9)

徐闻“盘古诞”

建筑

建筑是与当地环境、地理气候相适应的结果。百越民族因为生活在潮湿大雾、水网密布的中国南方,为了防蛇防潮、规避野兽,造房起屋要盖成通风透光、离地三尺的吊脚楼。

百越与汉人的区别(请土白对号入座①)(10)

干栏式建筑

百越与汉人的区别(请土白对号入座①)(11)

T.Allow笔下的广州集市

百越与汉人的区别(请土白对号入座①)(12)

岭南富商宅院

由上三图可对比发现,古代相当一段时间,南越人(土白人等)的建筑仍以干栏式、吊脚楼的为主。

而汉人迁入岭南后,南越人的建筑才发生了变化。广为人知的镬耳屋其实也是学习徽派建筑所得,有空笔者将会专门撰文讲述其中的历史。

百越与汉人的区别(请土白对号入座①)(13)

镬耳屋

由于明以前建筑采用木结构,保存困难,所以现存的传统建筑,多为明清和民国时期所建,也就是说镬耳屋其实是明清以来建设和保存下来的。

欲知后事,请见下回分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