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的笔记怎么写(望天门山的几个写作特点)

望天门山【唐】李白,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望天门山的笔记怎么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望天门山的笔记怎么写(望天门山的几个写作特点)

望天门山的笔记怎么写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

楚江: 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两岸青山: 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白话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的江水滚滚东流,到此回旋,向北驶去。

两岸高耸的青山夹江对峙,一叶孤舟从西边落日的地方缓缓驶来。

李白的祖籍是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李白先世曾迁居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后来其父举家迁蜀,定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就出生在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就是今天的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江油市,是个县级市,由绵阳市管辖。江油市境内,与李白有关的景点有:陇西院、粉竹楼、洗墨池、磨针溪等。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一年,李白25岁。

《望天门山》这首诗,就是在725年的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安徽当涂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此诗比《静夜思》早1年。《静夜思》是李白26岁那年9月在扬州旅社所作。

《望天门山》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写景有层次。写诗其实与拍视频一个道理,也讲究大景,中景和小景。比如我们要拍一个人走路,就要先拍一下他周边的树木,房屋等,交代一下背景和所处环境,这是大景。其次,拍一下他走路的动作,这是中景。再次,要拍一下他的脚以及手里拿的东西,还有不同角度看到的走路动作,树叶的晃动等,这是小景,也叫特写。这首诗,作者先写两岸山峰耸峙,碧水回旋,这是大景,其次写山峰,重点刻画山峰与小船的动静关系,这是中景。最后,写小船驶来,这是特写。这样,就使作品层次分明,徐徐道来,很有章法。

二是善于运用夸张手法。作者不是采取普通记叙的手法,说两边是高山,水从中间流过,而是夸张地说,奔腾的江水将山一劈两半,打开通道,水不是直直向前流去,而是拐了个湾,回旋北上,这既写出了天门山特有的山形,又衬托出了山的巍峨和水的湍急,使得整个作品一上来就气势夺人,意境开阔,气象雄伟。

三是用字讲究。作者在交代了山的巍峨,水的湍急后,接着又继续写山。两岸青山相对出,这里用了一个“出”字,两岸的青山不是静态地屹立在那里,而是向作者所乘的小船身后驶去,反衬了船在前进,这实际上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动静相生,相映成趣的意趣。孤帆一片日边来,用了一个“孤”字,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衬托出了诗人静静地欣赏山水美景的心情和青年李白想要建功立业,踌躇满志,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在这里,我们可以与王昌龄写的《芙蓉楼送辛渐》比较一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同样一个“孤”字,李白的孤,与天门中断楚江开联系起来,就是积极向上,踌躇满志,王昌龄的孤,与寒雨连江夜入吴结合起来,就是送别感伤,形单影只,孤独寂寞。

四是同样的景要写出不同的意境。同样是两岸高山,中间长江这个景,25岁的李白在安徽写的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出了李白的胸中万壑,雄视天下。30岁时,李白在武汉送孟浩然,写长江时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出了依依惜别和积极向上。59时,李白在四川白帝城写长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出了李白遇赦放还的快乐心情,但也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诗人一生不得志的心酸。三个地方写长江,景色差不多,但作者用不同的语言写出了长江的同样的美和不同的意。

总之,我们仔细体会诗人写作时的整体布局,写作手法以及字词讲究,对我们提升文学修养,提高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